金善寶(1895年7月2日—1997年6月26日),男,浙江諸暨人,中國農業教育家、農學家,中國現代小麥科學主要奠基人。曾任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和研究生院院長、中國作物學會理事長、中國農學會名譽會長、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等職。

金善寶
性別
出生1895年7月2日
浙江諸暨
逝世1997年6月26日(1997歲—06—26)(101歲)
北京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政黨九三學社
經歷

生平

編輯

1895年7月2日生於浙江諸暨縣石峽口村。6歲起在父親開辦的私塾讀書。1913年入紹興浙江省立第五中學

1917年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農業專修科。1920年畢業,經南高農科主任鄒秉文推薦到南京市皇城小麥試驗場當技術員。1921年,南京高師改建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在江東門外大勝關建立農事試驗總場,任技術員,直至1927年6月;其間回校補讀一年學分,完成本科學業,1926年6月畢業於農科農藝系。

1927年,到寧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學(今寧波中學)教農業課。1928年春到杭州勞農學院(後改為浙江大學農學院、浙江農業大學)等任教。

1930年,赴美國留學,初在康乃爾大學研究生院學習植物生理、遺傳學等課程,後轉到明尼蘇達大學農學院。

1932年2月回國,先任教於浙江大學農學院。1933年8月起執教於中大農學院,曾兼農藝系系主任,經1937年抗戰西遷重慶,1946年東還南京。1948年轉任無錫私立江南大學農藝系教授兼系主任。

1949年8月,出任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1952年南京大學農學院分出組建南京農學院(1984年改名南京農業大學),任南京農學院院長。1957年到北京,曾任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名譽院長。

1997年6月26日在北京逝世。

社會兼職

編輯

1980年3月15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會議選出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其當選為副主席[1][2]

獎項和榮譽

編輯

1955年6月當選為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地學部(後為生物學部)學部委員(院士)。

1957年當選為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

1986年被授予「美國農業服務基金會永久榮譽會員」稱號。

1986年6月,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選舉產生第三屆全國委員會。6月28日,第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推舉其為榮譽委員[3][4][5]

學術貢獻

編輯
  • 早期曾鑒評推廣「江東門」、「武進無芒」、「南京赤殼」和「姜堰黃皮」等一批優良地方品種。部分研究成果散見《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小麥開花之時期研究》、《近代玉米育種法》、《用統計方法比較秈粳糯米之脹性》和《大豆幾種性狀與油分、蛋白質之關係》等文。
  • 抗戰期間,與中大師生一起對3000多個小麥品種進行深入鑒評,選出適於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地區種植的「碧玉麥」、「中大2509」(Ardit,又名「矮立多」)和「中大2419」(又名「南大2419」)等優良品種,從1942年在四川省開始推廣,1950年後在南方冬麥區推廣。其中,1939年選育出的「中大2419」(1949年後改名為「南大2419」)是中國小麥推廣史上面積最大、範圍最廣、時間最長的一個良種;「南大2419」(「中大2419」)推廣面積最大的年份曾達7000多萬,種植達40多年,並且其後衍生品種約有100個,分佈在中國7大麥區。

著作

編輯
  • 《實用小麥論》,1934年作為大學叢書出版,是中國第一本既有理論又聯繫小麥生產實際的農業書籍。
  • 《中國小麥栽培學》,是1950年代末中國首次以作物栽培為主題組織知名專家學者集體撰寫的旨在反映當時國內栽培科學水平的系列專著中的第一冊。
  • 《中國小麥品種志》,和劉定安共同主編,1964年出版(1985年又出版1962—1982年續編),是中國第一次為本國的現代小麥栽培品種「樹碑立傳」的歷史性文獻。
  • 《中國小麥品種及其系譜》,莊巧生等為副主編,1983年出版。
  • 《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莊巧生為編委會第一副主任委員,李競雄黃佩民盧良恕楊守仁為副主任委員,1991年出版。

參考

編輯
  1.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5–406. ISBN 7-80136-318-3. 
  2. ^ 何志平,尹恭成,張小梅主編. 中国科学技术团体. 上海: 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1990.12: 1010–1011. ISBN 7-5427-0276-9. 
  3. ^ 中國科協研究室編.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 中國科協研究室. : 94–96. 
  4. ^ 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檔案館. 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 附卷4 中华人民共和国群众团体组织 1949.10-1997.9. 北京: 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0: 408. ISBN 7-80136-318-3. 
  5. ^ 陳建新等主編. 当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4.10: 609. ISBN 7-5351-1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