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齒虎屬(學名:Homotherium),通常稱為鋸齒虎似劍虎似劍齒虎,是一劍齒虎,生存於300-1萬年前的北美洲歐亞大陸非洲。牠們最初於150萬年前在非洲消失,並於3萬年前在歐亞大陸消失[2],最後於1萬年前在北美洲滅絕

鋸齒虎屬
化石時期:4–0.012 Ma[1]
上新世 - 晚更新世
發現於福瑞森漢洞的晚鋸齒虎(H. serum)的骨架化石,展於美國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德州紀念博物館英語Texas Memorial Museum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哺乳綱 Mammalia
目: 食肉目 Carnivora
科: 貓科 Felidae
演化級 假貓級 Pseudaelurus
亞科: 劍齒虎亞科 Machairodontinae
族: 鋸齒虎族 Homotherini
屬: 鋸齒虎屬 Homotherium
Fabrini, 1890
模式種
闊齒鋸齒虎
Homotherium latidens

Owen, 1846
  • 闊齒鋸齒虎 H. latidens Owen, 1846
  • 闊齒鋸齒虎指名亞種 H.latidens latidens Owen, 1846
  • 闊齒鋸齒虎最後亞種 H. latidens ultimum Chardin, 1936
  • 鈍齒鋸齒虎H.crenatidens Fabrini, 1890
  • 鈍齒鋸齒虎指名亞種H.crenatidens crenatidens Fabrini, 1890
  • 鈍齒鋸齒虎德-皮氏亞種H.crenatidens teilhardipiveteaui Scharapov, 1989
  • 晚鋸齒虎 H. serum Cope, 1893
  • 強壯鋸齒虎 Homotherium ischyrus Merriam, 1905
  • 委內瑞拉鋸齒虎 Homotherium venezuelensis Rincón et al., 2011
  • 哈達爾鋸齒虎H.hadarensis Petter & Howell, 1988
  • ?橫斷山鋸齒虎H.hengduanshanense? Zong, 1996
  • ?奈氏鋸齒虎H.nestianus? Fabrini, 1890
  • ?澤氏鋸齒虎H.zwierzyckii? von Koenigswald, 1934
  • ?達維氏鋸齒虎H.davitasvili? Vekua, 1972
  • ?疑鋸齒虎H.problematicus? Collings, 1972
  • 柯氏鋸齒虎?Homotherium? crusafonti Schultz & Martin, 1970

解剖

編輯
 
鋸齒虎的顱骨

鋸齒虎肩高達1.1米,約有獅子的大小。相對於一些劍齒虎亞科,如刃齒虎巨頦虎,鋸齒虎的上犬齒較短,但卻是扁平及有鋸齒的。門齒及下犬齒是強力的刺及抓的組合。在現存的貓科中,只有有如此巨大的門齒,可以幫助提起獵物。牠們的臼齒則較弱,並不適合咬碎骨頭。牠的頭顱骨較劍齒虎的長,並有完好發育的矢狀嵴下頜骨下有向前的邊緣,可以保護半月彎的犬齒。牠的巨大犬齒有細小的圓齒,很適合大咬。

鋸齒虎的外觀像,但身體特徵卻在大型的貓科中算是不尋常。鋸齒虎的四肢比例像鬣狗。前肢較長,而後肢則呈蹲下的姿勢,且是部份蹠行的,故背部傾斜向下。後肢的特徵顯示牠們一般能夠跳躍。盆骨包括薦骨脊骨都像的,尾巴共有13節脊骨,只有長尾巴貓科的一半。

鋸齒虎的鼻孔很大及呈方形,很像獵豹的,估計是容許更快的吸入氧氣,幫助快速奔跑及冷卻腦部。獵豹腦部的視覺皮層很大及複雜,故相信鋸齒虎在日間的視覺很好,而非像一般貓科的夜間視覺。

分佈及物種

編輯

鋸齒虎可能自短劍劍齒虎演化而來。在更新世時期,牠們在大部份歐亞大陸北美洲地方出沒,到了更新世中期(約150萬年前),更擴展至非洲。鋸齒虎在歐亞大陸生存至約3萬年前[2],而在北美洲的晚鋸齒虎生存則至1萬年前。

鋸齒虎有幾個物種在歐亞大陸發現,包括闊齒鋸齒虎、鈍齒鋸齒虎等。牠們之間主要分別在於其犬齒及體型。不過體型大都是約有現今大型貓科的大小。

非洲有兩個物種,包括H. aethiopicumH. hadarensis,但牠們很難與歐亞大陸的物種分辨。[3]牠們在非洲於約150萬年前消失。在北美洲於上新世出現了相似的物種晚鋸齒虎。在阿拉斯加德克薩斯州的幾個位點都有發現鋸齒虎的遺骸。在北美洲南部鋸齒虎更與劍齒虎共同生活,而在北部則是牠們的天下。美洲鋸齒虎最初被命名為Dinobastis

雖然在歐亞大陸、非洲及北美洲有大量的鋸齒虎遺骸被發現,但卻很少有完整的骨骼。其中一同最著名的鋸齒虎位點:德克薩斯州的福瑞森漢洞(Friesenhahn cave),共發現了30頭似劍齒虎,連同過百頭幼猛獁象及幾隻恐狼

食性及棲息地

編輯

美國德克薩斯州福瑞森漢洞(Friesenhahn cave),共發現了超過30個鋸齒虎個體,並且有300-400頭幼哥倫比亞猛獁[4]除了猛獁象以外,在洞裏只有其他很少的獵物物種,故似劍齒虎(或是恐狼)似乎不可能是將腐屍帶來洞中。牠們這種專獵殺某一類及年齡的動物,對於吃腐肉的生活模式是很不方便的。

來自俄羅斯雅庫特的一隻三週大的闊齒鋸齒虎幼崽的木乃伊與獅子幼崽的對比

對於鋸齒虎與長鼻目犀牛遺骸在全球上的關連,尤其是與幼體,顯示牠們是選擇性地獵殺厚皮的動物,且有可能是成群獵食的。鋸齒虎的衰落可能是因大型草食性哺乳動物更新世消失有關。在北美洲,鋸齒虎的化石較同期的劍齒虎為少,可能是因牠們居於高緯度海拔有關,亦可能是因牠們適應了較寒冷的地區來獵食猛獁象。

大量的獵物亦顯示鋸齒虎可能是成群獵食的。短爪、纖幼的四肢及傾斜的背部都適合在開放的地方持久的奔跑。[5]

參考

編輯
  • A. Turner: The big cats and their fossil relative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7.ISBN 0-231-10229-1
  1. ^ Antón, Mauricio. Sabertooth.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3.
  2. ^ 2.0 2.1 Reumer, J.W.F.; L. Rook, K. Van Der Borg, K. Post, D. Mol, J. De Vos. Late Pleistocene survival of the saber-toothed cat Homotherium in northwestern Europ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003. 
  3. ^ Alan Turner. The Evolution of the Guild of Larger Terrestrial Carnivores during the Plio-Pleistocene in Africa. Geobios. 1990. 
  4. ^ Rawn-Schatzinger, V. The scimitar cat Homotherium serum Cope. Report of Investigations (Illinois State Musseum). 1992, (47): pp. 1–80. 
  5. ^ M. Anton; et al. Co-existence of scimitar-toothed cats, lions and hominins in the European Pleistocene. Implications of the post-cranial anatomy of Homotherium latidens (Owen) for comparative palaeoecology. 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 2004, 2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