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橫向佔領政策

非洲橫向佔領政策,又稱東西軸心計劃[1]橫斷政策,是法國於19世紀提出的非洲殖民地佔領政策[2]。該政策目的是佔領橫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一大片土地,由非洲東岸延伸至非洲西岸。該政策最後以英國成功切斷非洲,法方失敗告終。

起因

編輯
 
法國擴張至蘇丹時被英屬蘇丹所阻,而最終失敗完成非洲橫向佔領政策。

法國首先於1830年佔領了阿爾及利亞,後再佔領了一些非洲東岸的小片土地。後來,法國對非洲產生興趣,企圖佔領大片非洲殖民地,成為非洲最強的殖民者[3]

經過

編輯

19世紀末,法國開始向東擴張。法國的最終目的是完成佔領大部份北非的撒哈拉沙漠,因此目的是連接非洲東岸和紅海,形成法國壟斷的優勢。法國希望能夠連接法屬西非或阿爾及利亞和法屬吉布提。因此法國先後佔領了現今的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毛里塔尼亞塞內加爾尼日爾馬里幾內亞科特迪瓦布基納法索貝南加蓬中非共和國剛果共和國查德多哥喀麥隆,幾乎整個西非都在法國的掌控下。但當法國擴展到英屬蘇丹時,卻被英軍阻擋其推進。為了爭奪於非洲的霸權、利益,殖民地,壟斷等,於是英、法兩國爆發法紹達事件,結果是英國戰勝,法國只好退回查德,讓步予英國,並將於蘇丹的權力交予英國。這樣一來,法國便失敗推行其非洲橫向佔領政策,無法連接其東岸殖民地吉布提與西部大片殖民地。

影響

編輯

非洲橫向佔領政策的失敗奠定了英國於非洲的霸權,法國屈居第二的事實,和法國擴張停止的轉折點。

 
由地圖中可以清楚看出,法國幾乎壟斷了整個西非,但始終無法成功佔領英國殖民地埃及或蘇丹,完成其非洲橫向佔領政策。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1. ^ 王曾才《西洋近世史》
  2. ^ 《世界史》p.263
  3. ^ 《殖民主義史·非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