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洛爾兵變(英語:Vellore Mutiny)發生於1806年7月10日。此事件是印度兵針對東印度公司的第一次大規模暴力兵變,比1857年的大起義早了半個世紀。韋洛爾兵變發生於印度韋洛爾,並持續了整整一天。叛軍佔領了韋洛爾堡壘,並造成200名英軍傷亡。兵變最終被來自阿爾喬特的騎兵和大炮鎮壓。叛亂者的總死亡人數約為350人;在鎮壓叛亂期間,大約100名印度兵被草率處決,隨後還有一小部分叛亂士兵被送上軍事法庭[1]

韋洛爾兵變
韋洛爾兵變紀念碑
日期1806年7月10日 (1806-07-10)
持續時間1天
地點東印度公司馬德拉斯省韋洛爾的韋洛爾堡壘
類型兵變
傷亡人數
參與兵變的印度兵: 100人被處決,共有350人死亡,350人受傷
印度營中的英國軍官: 14人死亡
第69團的英軍士兵: 115人死亡

成因 編輯

兵變的直接原因主要圍繞着對1805年11月引入的印度士兵着裝規範變化的不滿。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士兵在執勤時被禁止在額頭上佩戴宗教標誌,穆斯林士兵則被要求剃掉鬍鬚和修剪小鬍子。此外,馬德拉斯軍隊總司令約翰·克拉多克爵士還下令士兵需要佩戴一頂圓形帽子,這頂帽子與當時普遍的歐洲人和印度皈依基督教的人有關。[2]新的帽子包括一個皮革帽徽,旨在取代現有的頭巾[3]這些措施冒犯了印度教和穆斯林土兵的信仰,並且違背了英國軍事委員會早些時候的警告。[2]

英軍旨在改善印度士兵「軍人形象」的措施引起了印度士兵的強烈反感。1806年5月,一些抗議新規定的印度士兵被送到聖佐治堡(當時的馬德拉斯,現在的金奈)。其中兩人,一名印度教徒和一名穆斯林,每人被鞭打90下,並被開除出軍隊。其他19名印度士兵每人被判鞭刑50,但都成功獲得了東印度公司的赦免。[4][5][6]

除了宗教問題之外,韋洛爾兵變也是由戰敗的蒂普蘇丹的兒子們煽動的,他們自1799年以來一直被關押在韋洛爾。[7]蒂普的妻子和兒子以及眾多隨從都是東印度公司的養老金領取者,住在韋洛爾堡大型建築群內的一座宮殿裏。[8]蒂普蘇丹的一位女兒將於1806年7月9日結婚,起義的策劃者以參加婚禮為藉口聚集在堡壘。參與叛亂的平民所提出的目標仍然不明朗,但通過奪取和控制堡壘,他們可能希望在前邁索爾蘇丹國的領土上鼓勵民眾發起反對英國人的起義。[9]然而,兵變發生後,蒂普蘇丹的兒子們不願領導叛亂。[10]

暴發 編輯

1806年7月,韋洛爾堡壘的駐軍包括英國第69南林肯郡步兵團的四個英國步兵連和三個馬德拉斯印度步兵營。[11]在韋洛爾有家人的土兵通常住在堡壘外的獨立小屋裏。然而,馬德拉斯部隊在7月10日的訓練日要求大部分土兵當晚在堡壘內睡覺,以便他們可以在黎明前迅速集結參加閱兵式。[12]

7月10日午夜過後兩小時,印度士兵發起叛亂並殺死了他們自己的14名英國軍官和第69團的115名英國士兵。大多數英國士兵是在他們的營房睡覺時被殺死的,遇難者中有堡壘指揮官約翰·范考特(John Fancourt)上校。印度叛軍在黎明時奪取了堡壘的控制權,並在堡壘上方升起了邁索爾王國的旗幟。蒂普蘇丹的次子的侍從從建築群的宮殿部分出現並加入了叛亂者。[13]

然而,英國軍官庫普斯少校當晚一直在堡壘外,所以能夠及時向阿爾喬特的駐軍發出警報。兵變爆發9小時後,一支由英國第19輕龍騎兵團、疾馳炮和一個馬德拉斯騎兵中隊組成的救援部隊從阿爾喬特趕往韋洛爾。這支部隊由羅伯特·羅洛·吉萊斯皮爵士(當時印度最有能力的軍官之一)指揮。據報道,吉萊斯皮在得到通知的一刻鐘內就離開了阿爾喬特,並親自率領一支約二十人的隊伍沖在主力部隊前面。[14]

到達韋洛爾後,吉萊斯皮發現了第69步兵團倖存的大約60名士兵,由士官和兩名助理外科醫生指揮,這些士兵仍在守衛部分城牆,但彈藥已用完。吉萊斯皮無法通過設防的大門進入,於是藉助一根繩子和一條降到他身上的腰帶爬上了牆;為了贏得時間,第69團沿着城牆進行刺刀衝鋒。當第19團的其餘成員抵達時,吉萊斯皮讓他們用火炮炸開城門,並與第69團進行第二次衝鋒,以清理城門內的空間,便於騎兵部署。第19騎兵團和馬德拉斯騎兵團隨後衝鋒並殺死了擋路的所有印度士兵。大約100名在宮殿內避難的印度士兵在戰後被帶了出來,按照吉萊斯皮的命令,他們在牆邊被處決。[15]

對兵變迅速而無情的鎮壓扼殺了任何進一步的動亂,並為英國人在印度統治的歷史寫下了一部真正的史詩。因為,正如吉萊斯皮承認的那樣,假如救援部隊晚到五分鐘,那英國人有可能會失去勝利的希望。在戰鬥結束前,總共有近350名叛軍被殺,大約有同樣數量的叛軍受傷。倖存的叛軍散佈在堡壘外的鄉村。許多人被當地警察抓獲後最終被釋放或在韋洛爾接受軍事法庭審判。[16]

後果 編輯

經過正式審判,6名叛軍者被炮決,5人被行刑隊槍決,8人被絞死,5人被流放。參與兵變的三個馬德拉斯印度步兵營全部解散。[17]下達違規着裝規定的英國高級軍官被召回英格蘭,其中包括馬德拉斯陸軍總司令約翰·克拉多克,東印度公司甚至拒絕支付他的旅費。有關圓帽的英軍訂單也被取消。[18]

事件發生後,被關押在韋洛爾堡的皇室成員被轉移到加爾各答[19]馬德拉斯總督威廉·本廷克也被召回,公司董事會感到遺憾的是,「在採取嚴厲措施以執行命令之前,沒有更加謹慎地探查印度兵的情緒和對新頭巾的看法」,此後對印度兵的社會和宗教習俗的干預也被廢除了。[20][21]

韋洛爾兵變與1857年的印度叛亂之間有一些相似之處,儘管後者的規模要大得多。1857年,印度兵重新擁護巴哈杜爾·沙二世為印度皇帝,宣佈莫臥兒帝國復辟。50年前的韋洛爾叛軍則試圖恢復蒂普蘇丹兒子的權力。對印度兵宗教和文化習俗(以帽子和潤滑彈藥筒的形式)的不敏感是兩次起義的一個共同因素。1857年的事件(涉及孟加拉軍隊,但不影響馬德拉斯軍隊)導致英國王室通過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接管了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財產和職能,該法案見證了東印度公司的徹底解散。[22]

兵變爆發時唯一倖存的目擊者是堡壘指揮官約翰·范考特的妻子阿米莉亞·法勒(Amelia Farrer)。她的手稿在叛亂的兩周後寫成,描述了她和她的孩子在她丈夫死後的求生經歷。[2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John Company's bloody lesson: on Vellore Fort mutiny of 1806. The Hindu. [2019-07-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2). 
  2. ^ 2.0 2.1 Philip Mason, page 238, A Matter of Honour – an Account of the Indian Army, ISBN 0-333-41837-9
  3. ^ Hibbert, Christopher. The Great Mutiny. 1980: 62. ISBN 0-14-004752-2. 
  4. ^ Mason, Philip. A Matter of Honour – an Account of the Indian Army. 1986: 240. ISBN 0-333-41837-9. 
  5. ^ The Hindu, 6 August 2006
  6. ^ The Hindu, 11 July 2007
  7. ^ Dalrymple, William. The Anarchy. The Relentless Rise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2019: 353. ISBN 978-1-4088-6438-8. 
  8. ^ Wagner, Kim A. The Great Fear of 1857. 2014: 35. ISBN 978-93-81406-34-2. 
  9. ^ Philip Mason, page 239, A Matter of Honour – an Account of the Indian Army, ISBN 978-0-333-41837-6
  10. ^ Subramanian, Archana. Mutinous firsts. The Hindu. 9 July 2015. 
  11. ^ Moulana, Ramanujar. Day-trip down history lane. Metro Plus (Chennai: The Hindu). 16 April 2018: 4. 
  12. ^ Captain John Blakiston page 285 "Twelve Years Military Adventures in Three Quarters of the Globe or Memoirs of an officer who served in the Armies of His Majesty and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between the years 1808 and 1814" Vol 1, published London by Henry Colburn, New Burlington Street 1829
  13. ^ Philip Mason, page 241, A Matter of Honour – an Account of the Indian Army, ISBN 0-333-41837-9
  14. ^ Philip Mason, pages 240–241, A Matter of Honour – an Account of the Indian Army, ISBN 0-333-41837-9
  15. ^ Captain John Blakiston page 295 "Twelve Years Military Adventures in Three Quarters of the Globe or Memoirs of an officer who served in the Armies of His Majesty and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between the years 1808 and 1814" Vol 1, published London by Henry Colburn, New Burlington Street 1829
  16. ^ Captain John Blakiston page 308 "Twelve Years Military Adventures in Three Quarters of the Globe or Memoirs of an officer who served in the Armies of His Majesty and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between the years 1808 and 1814" Vol 1, published London by Henry Colburn, New Burlington Street 1829
  17. ^ Mollo, Boris. The Indian Army. 1981: 14. ISBN 0-7137-1074-8. 
  18. ^ Saul David, Location 2930 Kindle Edition, "The Devil's Wind", Sharpe Books 2018
  19. ^ Dalrymple, William. The Last Mughal. 2007: 450. ISBN 978-0-7475-8726-2. 
  20. ^ Outlook 2006. [2023-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6). 
  21. ^ The Hindu, 25 March 2007
  22. ^ Hibbert, Christopher. The Great Mutiny India 1857. 1980: 389–390. ISBN 0-14-004752-2. 
  23. ^ Fancourt, Amelia Farrer, Lady. An Account Of the Mutiny at Vellore, by the Lady of Sir John Fancourt, the Commandant, who was killed there July 9th, 1806. The Sydney Gazette and New South Wales Advertiser. 14 June 1842 [2013-1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