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河畔納希切萬
頓河畔納希切萬(俄語:Нахичевань-на-Дону),又稱新納希切萬(亞美尼亞語:Նոր Նախիջևան,與老納希切萬相對),俄羅斯南部頓河畔羅斯托夫附近的一座城市,1779年由頓河亞美尼亞人建立,1928年併入羅斯托夫。
歷史
編輯在克里米亞汗國成為俄羅斯附庸國後的1778年夏,為鞏固對新俄羅斯地區的統治,將克里米亞徹底消化,俄國將領亞歷山大·蘇沃洛夫將12,600名克里米亞亞美尼亞人重新安置到頓河地區[1]。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於1779年11月14日下令劃給這群亞美尼亞人86,000公頃土地。三分之一的亞美尼亞人死於遷徙的路上和第一個冬天,倖存者建立了新納希切萬,新納希切萬「迅速成長為一個擁有自己的大教堂和神學院的重要城鎮」[2]。
1894年,亞美尼亞社區曾為慶祝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登基25年在頓河畔納希切萬建造了一座亞歷山大柱。二十世紀初,它是頓河州的一部分。在1896年就有約32,174人口,其中本地居民14,618人(45.4%),非本地居民人17,556(54.6%);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信眾估計有18,895人(58.7%),東正教徒10,965人(34.1%),其他的猶太人、舊禮儀派信徒、穆斯林、天主教徒、新教徒共有2,314人(7.1%)[3]。根據1897年俄羅斯帝國人口普查,該市人口為28,427,其中操東斯拉夫語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有19,224人,約佔三分之二,亞美尼亞人有8,277人,佔29.1%[4]。
到19世紀末,該市已經被不斷擴張的羅斯托夫所包圍[2]。早在1897年,《布羅克豪斯與埃弗隆百科全書詞典》中,該市的條目就寫到「如今,頓河畔納希切萬已經與羅斯托夫合併,兩市之間的邊界僅能通過1811年5月11日批准的一份規劃來確定[3]」。1928年12月28日,頓河畔納希切萬正式成為羅斯托夫的一部分[5]。1929年,羅斯托夫最大的區普羅列塔爾斯卡亞區在頓河畔納希切萬原址成立[6]。
參見
編輯
參考
編輯- ^ 1.0 1.1 Barkhudarian, V. Նոր Նախիջևան [Nor Nakhijevan]. Soviet Armenian Encyclopedia Volume 8. 1982: 363–4 (亞美尼亞語).
- ^ 2.0 2.1 Hewsen, Robert H. Armenia: A Historical Atla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280. ISBN 0-226-33228-4.
- ^ 3.0 3.1 Weinberg, Leonid. Нахичевань-на-Дону (Nakhichevan-on-Don). Brockhaus and Efron Encyclopedic Dictionary Volume XXa. 1897: 705–706.
- ^ Первая всеобщая перепись населен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Империи 1897 г.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е населения по родному языку и уездам 50 губерний Европейской России. Demoscope Weekly. [2018-11-07]. ISSN 1726-28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08) (俄語). 參數
|journal=
與模板{{cite web}}
不匹配(建議改用{{cite journal}}
或|website=
) (幫助) - ^ Ростов в датах (1749 - 1994). rostov-gorod.ru. Rostov-on-Don Administration.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9) (俄語).
- ^ Пролетарский район. rostov-gorod.ru. Rostov-on-Don Administration. [2018-1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1-03) (俄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