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樸臣(1683年—1947年),春遲相如,清代人。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出生,家貧好學,少即工詩。與同里方貞觀友善,時有「瑜亮」之目。早年遊學吳越,與諸名公巨卿爭執牛耳,每有所 作輒為騷壇所傳播。雍正十年(1732年)中舉,時年五十,考授內閣中書[1]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科,已列選,為忌者所棄。乾隆十二年(1747年)丁卯,病歿於京邸,[2]其家甚貧,幾無以為殮,不得已賣馬治喪。友人作《鬻馬行》紀念他。[3]著有《報循堂詩鈔》2卷。《國朝詩別裁集》收錄其詩作三首。鄭方坤編著《本朝百家詩鈔》時,收有馬朴臣《春遲詩稿》。有子馬子騰。

註釋

編輯
  1. ^ 道光續修《桐城縣誌》中的《人物誌·文苑》載:「馬朴臣字春遲,號相如,少勵學行,工詩歌,言語妙天下。遊學吳越,與諸名流唱和,每有所 作輒為騷壇所傳播,一時咸推重之。年五十始舉雍正壬子順天鄉試考,授內閣誥敕撰文中書。 」
  2. ^ 鄭方坤著《馬朴臣小傳》提及:「乾隆元年征天下鴻博士詣京師,大臣有薦之者,御試復不遇。不兩年以病卒京邸」,此誤。乾隆六年辛酉,馬朴臣仍為李鍇《睫巢集》六卷作序,不可能早於三年前病逝。楊鍾羲《雪橋詩話》卷五載:「乾隆丁卯卒於京師。」又,盧見曾《馬相如遺稿序》 亦稱:「乾隆丁卯,桐城馬相如以疾卒於京師。逾七年甲戌,孤騰元哀遺稿請余作序。」
  3. ^ 沈德潛《國朝詩別裁集》卷二七「馬朴臣」載:「馬朴臣,字相如,江南桐城人。雍正壬子舉人,官中書舍人。相如以友朋為性命,有過從者,必酌以酒,明日斷炊費顧也。歿於京師,幾無以為殮,聞鬻馬於市,始得蓋棺。友人作《鬻馬行》。以吊之。」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