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布達克》(英文,Gorboduc),另一個題目是Ferrex and Porrex,由托馬斯·諾頓(Thomas Norton)和托馬斯·薩克維爾(Thomas Sackville)於1561年合作完成的戲劇。據說最初是三幕劇,後來又被改為兩幕。該劇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為英國第一齣將歷史植入戲劇的作品。

《高布達克》封面(1565)

劇情梗概

編輯

本劇的故事講的是,不列顛國王高布達克王在世時就將國土分給了兩個兒子,隨即引起了兩個王子的紛爭。爭鬥中,次子殺死了長子。疼愛長子的王后出於報復又將次子殺死。人們震驚於這殘酷的事實,發起叛亂弒殺了國王夫婦。貴族們聚集起來殘酷地鎮壓了叛亂者。平叛成功後,貴族們又為了爭奪王位繼承權而陷入內戰,無數人頭落地,千頃土地荒蕪。

演出情況

編輯

這齣戲寫成於1561年,於次年的1月12日由宮廷供奉劇團在伊利沙伯一世面前演出。伊利沙伯女王一向認為,過早地確定繼承人會削弱自己的地位,而且這一舉動也會給她的政敵以可乘之機,因為他們可以利用這個繼承人來反對她,沒有繼承人的英格蘭就不會在她沒有駕崩的情況下陷入內戰。無疑,這齣戲正合聖意。

對後世戲劇的影響

編輯

《高布達克》受中世紀道德劇的影響很大,作者之一薩克維爾同時也是說教小說《法官寶鑑》的作者,在劇中第一段合誦中就出現了Mirror(鏡鑒)這個詞,道德說教意味頗為濃郁。這種「高台教化」的創作手法被十六世紀八十年代「編年劇」(chronicle play)所繼承。「編年劇」是一系列以編年史為基礎,以歷史問題為主題的劇作,幾乎一部也沒有流傳下來 。這種直接翻版自編年史的劇作必然過分執着於對歷史事件「走馬燈」式的陳述,場面乾癟乏味,再加上枯燥老套的道德說教,不為平民觀眾所接受而致消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然而,莎士比亞的歷史劇正是從「編年劇」發展而來的。《高布達克》—「編年劇」傳統為莎士比亞提供了一套「主旋律戲劇」的創作原則,即「以寫內戰的殘酷反證政治秩序的重要,以寫亂世的凋敝映襯『太平盛世』的珍貴,以寫手足相殘的兩敗俱傷號召『大一統』的一致對外,以寫性格乖戾的暴君烘托勵精圖治的聖主。」

版本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