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敬中(1778年—1860年6月),本名建中治原和齋和宇清朝福建省寧德縣(今周寧縣)人,嘉慶二十四年進士出身,擔任國史館總纂等職,辭官後赴浦城講學,後被福建官方聘為《福建通志》總纂,任教於鳳池書院,晚年病逝於福州。

魏敬中
大清國史館總纂
原名魏建中
字號字:治原
號:和齋、和宇
出生1778年
大清福建省福寧府寧德縣樟源村
(在今福建省寧德市周寧縣咸村鎮)
逝世1860年6月(83歲)
大清福建省福州府閩縣

生平

編輯

魏敬中出生於寧德縣樟洋村(今屬周寧縣咸村鎮),他幼年時就喜好讀書,五歲進入書院讀書時,同鄉人問他「獨不戀母乎?」他回答稱「戀學即戀母也。」他到十一歲時即可下筆成文,被當地人稱為神童,受到福安文人鄭英山的賞識,鄭英山將他留在家中讀書,親自教授他詩文,福寧府知府秋濤也賞識他,有時會請他到府中吃飯。魏敬中十八歲時,進入縣學讀書,被遞補為廩膳生員,嘉慶六年(1801年)考中拔貢,但在進京會試時落榜,於是回到福建,在松溪湛盧書院、政和星溪書院講學。[1][2]

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屢試不第的魏敬中終於考中進士,被選為翰林院庶吉士散館後被授予編修職務,任國史館總纂。魏敬中母親去世後,他請假回鄉守孝,在蓮峰書院講學,倡修白鶴嶺官道、倡建龍門塔。回京後,魏敬中因大考筆誤,上級將他對品改京秩(即在同等品階下調出翰林院,形同降級),他因此憤而辭官,回到福建,閩浙總督孫爾准意欲聘請他為鰲峰書院講師,但魏敬中並未赴任,到浦城南浦書院講學。[1][2]

道光十五年(1835年),因前《福建通志》總纂陳壽祺在通志未完成時便去世,繼任的總纂高澍然與學者梁章鉅矛盾激化,導致通志局解體,閩浙總督程祖洛福建巡撫徐繼畬遂聘請魏敬中繼任總纂,他在任內試圖調和雙方矛盾,還捐助了經費缺失的通志館,但因梁章鉅抵制及此後政局混亂,通志雖於道光十九年(1839年)編修完成,但最終未能刊印。除編纂福建通志外,魏敬中還參與了《政和縣誌》的修纂工作。[1][2]

道光十六年(1836年),福建官方聘請魏敬中到鳳池書院講學,他在鳳池書院主講17年,培養了很多人才。咸豐二年(1852年)冬天,魏敬中因年老而辭職,學生還請求他留任,但他堅決辭任。晚年的魏敬中居住在福州,與林則徐等人私交甚篤[3]。咸豐十年(1860年)六月,魏敬中在福州去世,享年83歲。[1][2]

身後

編輯

魏敬中去世後,安葬於福州西門外文山,他的學生們將其牌位供奉在鳳池書院的名師祠中,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朝廷下旨將魏敬中入祀鄉賢祠。1949年,畫家陳子奮徐悲鴻繪製了《炳燭軒修志圖》,描繪福建通志的修纂場景,魏敬中出現在畫中[1]。2002年,魏敬中的家鄉周寧縣樟源村修建了魏敬中紀念堂以供其後人憑弔[2]。2016年,樟源村的魏敬中故居被周寧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第四批周寧縣文物保護單位[4]

家庭

編輯

魏敬中的父親是魏德化,是讀書人,但未曾做官。祖父魏昌佐。[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周寧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周宁县志.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1993: 671–672. ISBN 978-7-5046-1552-7. 
  2. ^ 2.0 2.1 2.2 2.3 2.4 魏敬中:才华出众的一代史官. 福州新聞網. 2019-02-20 [2024-07-10]. 
  3. ^ 朱雲斌. 林则徐手书楹联“大正乐教崇四術,太史公言成一家”的考释. 中國民族博覽. 2015, (10): 210-212 –透過CNKI. 
  4. ^ 《周宁县人民政府关于公布周宁县第四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周政〔2016〕18号). 周寧縣人民政府. 2017-01-03 [2024-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