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羅干吉[1](英語:McLeod Ganj),或譯為麥羅甘吉[2]印度喜馬偕爾邦坎格拉縣達蘭薩拉鎮郊區, 位於達蘭薩拉鎮主城區旁的山腰上,也被稱為上達蘭薩拉(Upper Dharamshala),相應的主城區被稱為下達蘭薩拉(Lower Dharamshala)或科特瓦爾巴扎(Kotwali Bazaar)[1][2]。麥克羅干吉是流亡藏人的主要聚居區之一,被流亡藏人稱為「小拉薩[3]或「達薩」(達蘭薩拉的藏語簡稱)[4]

麥克羅干吉
McLeod Ganj
郊區
麥克羅干吉一角
麥克羅干吉一角
綽號:小拉薩、達薩
麥克羅干吉在喜馬偕爾邦的位置
麥克羅干吉
麥克羅干吉
在印度喜馬偕爾邦的位置
麥克羅干吉在印度的位置
麥克羅干吉
麥克羅干吉
麥克羅干吉 (印度)
坐標:32°14′19″N 76°19′26″E / 32.238602°N 76.323878°E / 32.238602; 76.323878
國家 印度
喜馬偕爾邦
坎格拉縣
海拔2,082 公尺(6,831 英尺)
人口
 • 總計11,000(約值)人
語言
 • 官方印地語
 • 其他英語、藏語、尼泊爾語、旁遮普語
時區印度標準時間UTC+5:30
郵編英語Postal Index Number176219
電話區號01892

名稱起源

編輯

麥克羅干吉(McLeod Ganj)是以英屬印度旁遮普省英語Punjab Province (British India)副省督唐納德·弗里爾·麥克勞德英語Donald Friell McLeod爵士的名字命名的,後綴「干吉」(Ganj)是印地語中表示「街區」的常用詞。[5][6]

歷史

編輯
 
麥克羅干吉的僧人

1850年3月,英國第二次英國錫克戰爭後強佔了該地區,不久派駐坎格拉的軍隊在道拉達爾山英語Dhauladhar的斜坡上建立帶有印度教朝聖休息室(印地語中稱達蘭薩拉英語Dharamshala (type of building))的軍營,其後「達蘭薩拉」成為新軍營的名字。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達蘭薩拉鎮是在印英國人的避暑地,且在1840年代末英國因坎格拉老城區過於擁擠將兩個團遷至達蘭薩拉。1849年, 英國人在達蘭薩拉興建軍營,1852年,達蘭薩拉成為坎格拉的行政中心。到1855年,達蘭薩拉主要有福賽斯干吉和麥克羅干吉兩個聚居區,分別以分區專員(Divisional Commissioner)的名字命名[7]。1860年,第66輕步兵團,即後來著名的第1廓爾喀步槍團英語1st Gorkha Rifles (The Malaun Regiment),遷駐達蘭薩拉,不久附近新建了14個廓爾喀村莊及濕婆神廟和巴格蘇廟(Bhagsunath)。

1862年至1863年在任的印度總督詹姆斯·布魯斯非常喜歡達蘭薩拉,建議將該地建設成印度的避暑聖地。1863年11月20日,布魯斯在達蘭薩拉旅行中去世,葬在了福賽斯干吉的荒野中的聖約翰教堂英語St. John in the Wilderness Church[7]。布魯斯的夏季宅邸「莫蒂默之家」(Mortimer House)後來成為拉合爾的拉拉·巴什沙爾·納特(Lala Basheshar Nath of Lahore)的私家莊園的一部分,並最終被印度政府用以安置流亡的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福賽斯干吉和麥克羅干吉兩個姊妹鎮經過多年的穩定發展,到1904年已經成為坎格拉重要的商貿、行政中心。1905年,坎格拉發生7.8級地震,全縣有近19800人遇難,成千上萬的人受傷,無論是坎格拉、達蘭薩拉,還是麥克羅干吉均受損嚴重,巴格蘇廟被震毀[8]。其後,縣城搬到相對較低的地帶,而達蘭薩拉進入了相對平靜的時期[9][10]

1959年3月,西藏爆發反對中國共產黨統治的騷亂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和隨從們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別行動科幫助下離開拉薩出逃印度[11][12][13]。印度政府將其安置到達蘭薩拉避難,麥克羅干吉成為達賴喇嘛的官邸所在,並於1960年成立流亡政府「藏人行政中央」。因達賴喇嘛的影響力,其後陸續有藏族流亡海外到麥克羅干吉定居[14][15][16],使麥克羅干吉成為在印藏人的主要聚居區之一[1]

地理

編輯

麥克羅干吉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支脈道拉達爾山英語Dhauladhar的南麓上,平均海拔2082米。附近城鎮有達蘭薩拉(下達蘭薩拉)、帕拉姆普爾坎格拉西達巴瑞英語Sidhbari、Tatwani和Machhrial等。距離麥克羅干吉最近的下達蘭薩拉又名為科特瓦爾巴扎,海拔為1250米,主要居民是印度人[1]。西達巴瑞距離麥克羅干吉約十公里,是第十七世噶瑪巴·伍金赤列多吉在印度的居所所在地[17]

氣候

編輯

季風氣候影響,麥克羅干吉在每年6月下旬進入雨季,潮濕悶熱,而雨季後並無明顯的秋季,直接進入寒冷乾燥的冬季。一年中2-6月氣候宜人,平均溫度在20度左右,是來自印度和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避暑觀光的主要時節[1]

交通

編輯

麥克羅干吉距離下達蘭薩拉約8公里,而距離德里約485公里。當地居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大巴車,從德里乘大巴車到麥克羅干吉需要10-11小時,每天有四五趟班車。到麥克羅干吉最近的機場是距離達蘭薩拉15公里的坎格拉機場英語Kangra Airport,由於當地公路盤山而建,陡峭而崎嶇,路面寬度僅勉強能通過兩輛小型汽車,從機場驅車前往麥克羅干吉約需四十分鐘[1]。最近的火車站是位於達蘭薩拉以南大約20公里處的坎格拉站英語Kangra Railway station和訥格羅達站(Nagrota),兩種設於使用窄軌的坎格拉山谷鐵路英語Kangra Valley Railway上。

經濟

編輯
 
麥克羅干吉主要街道

由於小鎮容量有限,多數印度的流亡藏人整體分散、相對集中地散居在印度各地,僅1萬多人口生活在麥克羅干吉[18]藏人行政中央雖然設在麥克羅干吉,但沒有任何管轄權,當地警察均為印度人。上達蘭薩拉的規模不大,街道狹小凌亂,兩條並行的主要街道均為單行車道,僅有幾百米長。獨特的藏族風情使麥克羅干吉成為國際旅遊目的地,每年都有來自西方國家的遊客到該地租房常居,修煉瑜珈或寫作繪畫,但也有遊客到該地酗酒、嫖娼、吸毒[3]。街道兩旁有眾多的旅行社、書店、餐廳、咖啡館和紀念品商店,經營者需要同時給印度政府和西藏流亡政府交稅[1][2]

印度政府發給在印藏人「註冊證」,僅承認其「外國人」身份,既不是「公民」,也不是「難民」,藏人既不能在當地購置土地與房產,也不能在公共領域找工作,只能從事私營經濟活動,失業率比較高。藏人的身份證件需要定期更新,過期要交大約100美元的罰款。由於印度政府給予流亡藏人的旅行證件不被大部分國家承認,不少藏人通過非法途徑購買印度護照出國去歐美國家打工[2]

在麥克羅干吉,電子產品、新鮮果蔬主要是印度人售賣,商品較為齊全的小型超市也多由印度人經營,藏民則主要經營小賣部,或者據上報報導藏民也會銷售由藏人行政中央非政府組織協助製成的手工特色紀念品[19]中國製造的產品曾被藏人行政中央嚴禁銷售和購買,但2003年後禁令已鬆動[3],據環球時報報導藏民小賣部中的商品主要是從西藏經尼泊爾運來的中國商品,在街頭有醒目的中國手機品牌的招牌,包括藏人賣的很多紀念品都是來自中國義烏[2]

參考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何星宇. 达兰萨拉——并非流亡藏人理想中的“乐园”(高清组图). 國際在線. 2014-07-09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2. ^ 2.0 2.1 2.2 2.3 2.4 王天迷; 趙瑜莎; 褚大業. 在达兰萨拉听藏人讲现实困境 流露出对所谓“流亡政府”失望. 環球時報. 2019-04-03 [2019-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09). 
  3. ^ 3.0 3.1 3.2 流亡藏人在印度的生活与担忧. 大眾網. 2008-06-12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11). 
  4. ^ Diehl, Keila. Echoes from Dharamshala Music in the Life of a Tibet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45–46. ISBN 978-0-585-46878-5. OCLC 52996458. 
  5. ^ Dharamshala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he Imperial Gazetteer of India, v. 11, p. 301.
  6. ^ Experiment in Exil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TIME Asia.
  7. ^ 7.0 7.1 Hist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Kangra district Official website.
  8. ^ dharamsala earthquake 1905 mcleod ganj himachal india. 123himachal.com.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6-27). 
  9. ^ Where the Dalai Lama Dwell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New York Times, 29 April 1990.
  10. ^ McLeod Ganj. [10 March 2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03). 
  11. ^ 十四世达赖喇嘛. 中國網.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12). 
  12. ^ MARCH 10: TIBETAN UPRISING DAY. 自由西藏學生運動. [2019-01-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17. 
  13. ^ 流亡政府概況. 達賴喇嘛西藏宗教基金會.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1-18). 
  14. ^ McLEODGANJ - DHARAMSALA - LITTLE LHASA- HIMALAYAS - DALAI LAMA - DHARAMSALA INFORMATIVE AND COMMUNITY WEBSITE- TRAVEL -DHARAMSHALA- kANGRA- HIMACHAL PRADESH - INDIA. www.mcllo.com. [2020-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28). 
  15. ^ 《多维月刊》:达赖喇嘛退休?不会有那一天——专访西藏流亡政府首席部长桑东仁波切(2). 多維新聞. 2008-08-03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1-22 (簡體中文). 
  16. ^ 彼得·傑克森英語Peter Jackson (academic). Witness: Reporting on the Dalai Lama's escape to India. 路透社. 2009-02-28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20) (英語). 
  17. ^ 噶瑪巴突檢中之運鈔事件. 大寶法王噶瑪巴新聞.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18. ^ 江亞平. 流亡藏人在印度的生活与担忧:出逃是绝对的错误. 東方網. [2019-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2). 
  19. ^ 仇佩芬. 國際 專題 國際現場【最後的轉世靈童】印度「小拉薩」達蘭薩拉 因流亡政府受矚目. 上報. 2018-07-12 [2020-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