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天鵝

鸭科天鹅属鸟类

黑天鵝學名Cygnus atratus)是一種分類上屬於天鵝的大型水鳥(雁鴨科動物),主要在澳洲大陸東南和西南區域繁殖。在澳洲大陸境內,黑天鵝過着遷徙生活,遷徙模式因氣候條件而異。牠們的繁殖模式為單偶模式,且共同孵蛋及育幼。

黑天鵝
野生且原生的黑天鵝,攝於澳洲黃金海岸
黑天鵝的叫聲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鳥綱 Aves
目: 雁形目 Anseriformes
科: 鴨科 Anatidae
屬: 天鵝屬 Cygnus
種:
黑天鵝 C. atratus
二名法
Cygnus atratus
(Latham, 1790)
異名
  • Anas atrata Latham, 1790
  • Chenopis atratus
黑天鵝(Cygnus atratus)的卵

牠們在1800年代被人們當作觀賞鳥引入全球各地,但成功逃脫人為飼養環境並形成穩定種群[2]

本物種在1790年由博物學約翰·萊瑟姆 (John Latham) 進行科學化的描述,在當時被歸入單型Chenopis[2]

黑天鵝有時以家庭為單位生活,有時可形成上百隻到上千隻的群體。[2]

本物種是西澳州道利什(Dawlish,屬於英格蘭德文郡)的象徵之一。[3]

特徵

編輯

成年的黑天鵝身長大約在 1.1 到 1.4 公尺之間,平均重量 6 到 9 公斤重。在飛行時,翼展可達 1.6 到 2 公尺寬。頸部細長,按照相對比例來說在天鵝最長,通常彎成「S」型。

雄鳥比雌鳥稍大,喙也比較直且長;雛鳥有着灰棕色的羽毛。

黑天鵝在飛行時或划水時偶發響亮如軍號的叫聲,不過也會發出低低的輕哼。在孵育或是築巢時如果受到驚擾,則會發出囀鳴聲。

黑天鵝跟其他澳洲的鳥類外型迥異,不過在微光下飛行時可能會被錯認成鵲鵝。但是可以從它們長長的頸子與緩慢的振翅節拍辨認出來。

黑天鵝可能獨自行動,也可能成群結隊(從幾百隻到幾千隻不等)。儘管黑天鵝大部分的身軀覆蓋着黑色的羽毛,但是一旦飛行起來,便可發現其實黑天鵝有着一排白色的發翔羽。它們有着灰黑色的蹼足,喙部呈亮紅色,喙緣則為白色。

 
西澳大利亞牧人湖的黑天鵝成年鳥與雛鳥

分佈

編輯
 
新西蘭的成年個體和幼鳥

黑天鵝在澳大利亞西南部和東部的濕地及其附近的海島上很常見。在西南部,它的分佈範圍包括澳大利亞西北角、露紋角和西澳大利亞尤克拉之間的地區;而在東部,分佈範圍較廣,在阿瑟頓高原 、艾爾半島和塔斯馬尼亞之間的範圍內均有分佈,其中墨累—大令盆地有非常龐大的黑天鵝種群。[2][4] 它在澳大利亞中部和北部並不常見。

黑天鵝喜歡的棲息地包括淡水、半鹹水和鹹水湖泊、沼澤和河流,需要有水下和浮出水面的植被供食物和築巢材料。它還喜歡永久性的濕地,包括觀賞性湖泊,但也出現在被淹沒的牧場和潮汐泥灘上,偶爾也會在島嶼或海岸附近的開闊海域上出現。[2]

人們曾經認為黑天鵝是定居性的,但現在已知它們具有高度遷徙性。黑天鵝沒有固定的遷徙模式,它們的遷徙是對降雨情況做出機會主義性反應。在降雨量較高的年份,黑天鵝一般會從西南部和東南部向內陸遷徙,在乾旱年份則從內陸遷往降水更充沛的西南部和東南部地區。當長期乾旱的澳大利亞中心地區有大量降雨時,黑天鵝會遷移到這些地區築巢並撫養雛鳥。然而,如果這些地區在雛鳥能夠飛行以前再次變得乾旱,成年鳥類將放棄巢穴及其蛋或雛鳥,返回濕潤地區。[5]

像許多其他雁鴨科水禽一樣,黑天鵝會在繁殖後脫落所有飛行羽毛,並且大約之後的一個月內無法飛行。在這段時間裏,它通常會在大型開闊水域上安頓下來以求安全。[5]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泛,分佈範圍為100-1000萬平方公里。目前全球黑天鵝的數量估計最多可達50萬。目前,人們尚未發現這種數量眾多且分佈廣泛的鳥類滅絕或數量明顯下降的威脅。

1697年,荷蘭探險家威廉·德·弗拉明的船隊探索了西澳大利亞天鵝河,並在當地發現了大量的黑天鵝。這是歐洲人首次發現黑天鵝。

行為

編輯

食性和覓食方式

編輯
黑天鵝將脖子探入水下尋找食物

黑天鵝幾乎完全是食草性的,雖然有一些地區和季節性的變化,但飲食通常以水生和沼澤植物為主。在新南威爾斯州,香蒲的葉子是濕地中黑天鵝最重要的食物,其次是水下的藻類和水生植物,如苦草。在昆士蘭州,水生植物如眼子菜、石藻和藻類是主要食物。黑天鵝食物的具體的組成隨着水位而變化;在洪水泛濫時,如果無法正常在水中獲取食物,黑天鵝會在岸上吃牧場植物。[6] 黑天鵝的覓食方式與其他天鵝相似。在淺水中覓食時,它會將頭和脖子伸入水中,能夠將頭貼在底部,同時保持身體水平。在深水中,天鵝會倒立,夠到更低的地方。黑天鵝也能夠在水面上過濾食物。[7]

築巢和繁殖

編輯

與其他天鵝一樣,黑天鵝主要是一夫一妻制的,終生配對(存在大約6%的離婚率)。[8] 估計有四分之一的配對是同性戀,主要是雄性之間。[9]配對的雄性黑天鵝們會偷窩,或者與雌性形成臨時的三人組來獲得蛋,然後在雌性下蛋後將其趕走。[10][11][12]

黑天鵝行為中特別有趣的一件事就是「凱旋儀式」。它被用來加強配偶之間、父母和小天鵝之間的紐帶,以及用於宣領地。雄天鵝張開翅膀,揚起下巴,靠近雌天鵝,不斷鳴叫,雌性也發出同樣的叫聲。然後它們交替低下頭並保持直立姿勢。此後,黑天鵝會伸長脖子、嘴尖向上鳴叫。然後它們將脖子保持成四十五度角,將喙朝下並成直角,繼續繞圈游泳。這些儀式主要由雄性發起,當周圍有更多天鵝時,頻率往往會增加。

一般來說,南半球的黑天鵝在較濕潤的冬季(2月至9月)築巢,有時會形成數量較大的群體。黑天鵝的巢基本上是直徑 1-1.5 米、高達 1 米的草堆,分佈在淺水或島嶼上。[2][5]黑天鵝每年都會重複使用同一個巢,但也根據需要進行修復或重建。父母雙方都會共同修建鳥巢。黑天鵝一般每次繁殖產 4-8 個綠白色的蛋,孵化期約為 35–40 天。[13]黑天鵝在最後一個蛋下完後開始孵化,以使雛鳥同步孵化。在開始孵化之前,父母會坐在蛋上,但不會真正給它們保暖。雌雄雙方都會孵蛋,雌性一般在夜間孵蛋。換班時,雙方都會進行儀式化的展示。[14]如果蛋不小心從巢里滾出來,父母雙方都會用脖子把蛋撿回來(在其他天鵝物種中,只有雌性才能做到這一點)。[15]和所有的天鵝一樣,黑天鵝會用翅膀和喙激烈地保衛它們的巢。[16]孵化後,雛鳥將由父母照顧約九個月,直到飛羽成熟。[2]雛鳥可能會騎在父母的背上,以便長途游到更深的水域,但黑天鵝比疣鼻天鵝黑頸天鵝更少採取這種行為。[17] 離開父母但尚未配對的未成年黑天鵝在開始繁殖前會加入未成年黑天鵝群一到兩年。

數量威脅

編輯

目前黑天鵝的種群數量沒有受到嚴重威脅。[1]

然而,2023年的一份研究表明,由於長期生活在與外部相對隔絕的澳大利亞,黑天鵝承受的來自流行病的選擇壓較小,這導致了黑天鵝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失去了大量的有關免疫的基因,因此,黑天鵝對禽流感等鳥類流行病的抗性較差。[18] 疣鼻天鵝等黑天鵝的近親物種在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後一般沒有強烈症狀,但黑天鵝卻往往在感染後2到3天內死亡。[18] 如果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爆發嚴重的禽流感疫情,黑天鵝這一物種可能會受到嚴重威脅。[18]

關連項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Cygnus atratu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Pizzey, G. A Field Guide to the Birds of Australia . Sydney: Collins. 1984: 66. ISBN 0-00-219201-2. 
  3. ^ Smith, Colleen. So why are there black swans in Dawlish?. DevonLive. 2018-12-05 [2020-1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3-10) (英語). 
  4. ^ Waterfowl in New South Wales. Sydney: CSIRO and NSW Fauna Panel. 1964: 11–12. 
  5. ^ 5.0 5.1 5.2 Scott, Sir Peter (編). The World Atlas of Birds. Balmain: Colporteur Press. 1982: 200–1. 
  6. ^ Scott 1972,第75頁.
  7. ^ Scott 1972,第59–60頁.
  8. ^ Kraaijeveld, Ken; Gregurke, John; Hall, Carol; Komdeur, Jan & Mulder, Raoul A. Mutual ornamentation, sexual selection, and social dominance in the black swan. Behavioral Ecology. May 2004, 15 (3): 380–389 [2023-08-07]. doi:10.1093/beheco/arh023 .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7). 
  9. ^ Homosexual Animals Out of the Closet November 16, 200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LiveScience『』 Retrieved August 8, 2016
  10. ^ Braithwaite, L. W. Ecological studies of the Black Swan III – Behaviour and social organization. Australian Wildlife Research. 1981, 8: 134–146. doi:10.1071/WR9810135. 
  11. ^ Braithwaite, L. W. The Black Swan. Australian Natural History. 1970, 16: 375–9. 
  12. ^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in birds: expression is related to social mating system and state of development at hatching (2007) 18 (1): 21–33. doi: 10.1093/beheco/arl065 『』Behavioral Ecology『』 Retrieved August 8, 2016
  13. ^ Black Swan - Facts, Diet, Habitat & Pictures on Animalia.bio. animalia.bio. [2023-08-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07). 
  14. ^ Scott 1972,第99頁.
  15. ^ Scott 1972,第103頁.
  16. ^ Scott 1972,第101頁.
  17. ^ Scott 1972,第109頁.
  18. ^ 18.0 18.1 18.2 Karawita, Anjana C.; Cheng, Yuanyuan; Chew, Keng Yih; Challagulla, Arjun; Kraus, Robert; Mueller, Ralf C.; Tong, Marcus Z. W.; Hulme, Katina D.; Bielefeldt-Ohmann, Helle; Steele, Lauren E.; Wu, Melanie. The swan genome and transcriptome, it is not all black and white. Genome Biology. 2023-01-23, 24 (1). ISSN 1474-760X. PMC 9867998 . PMID 36683094. doi:10.1186/s13059-022-028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