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部纖維性丘疹

鼻部纖維性丘疹(英文:Fibrous papule of the nose),是一種位於或鄰近鼻子良性小腫塊(丘疹),有時也出現在面部的其它區域[2][3][4]。腫塊通常呈圓頂狀,顯白色或紅色,表面圓滑且堅實[2]。鼻部纖維性丘疹起因不明確,常發於年輕人,被認為是血管纖維瘤的一種[2][3][5]。腫塊一般不會隨時間變化[2][3]

鼻部纖維性丘疹
又稱面鼻部纖維性丘疹
鼻部的纖維性丘疹
起病年齡年輕人
病因不明
診斷方法觀察、皮膚活檢、組織病理學
盛行率常見[1]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皮膚病學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診斷

編輯

診斷方式包括外部觀察、皮膚活檢,以及對手術移除物的組織病理學檢查[3]。組織病理學顯示成纖維細胞、纖維基質以及較大血管[3]。有可能被誤診為良性黑素細胞痣神經纖維瘤、化膿性肉芽腫、早期基底細胞癌[2][3][6]。但如出現多處丘疹,應當警惕是否有結節性硬化症的症狀[4]

治療

編輯

一般情況下無需治療,但可通過刮取手術或電外科手術進行移除[2][3][4]。術後幾乎不會復發[3]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Fibrous Papule of the Face. Medscape.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9-25). 
  2. ^ 2.0 2.1 2.2 2.3 2.4 2.5 Fibrous papule. Primary Care Dermatology Society.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30) (英語).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Fibrous papule of the nos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DermNet.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12) (英語). 
  4. ^ 4.0 4.1 4.2 Angiofibroma - an overview. ScienceDirect. [2022-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5. ^ Damman, Jeffrey; Biswas, Asok. Fibrous Papule: A Histopathologic Re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Dermatopathology. 2018-08, 40 (8) [2022-08-29]. ISSN 1533-0311. PMID 30028760. doi:10.1097/DAD.00000000000010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6. ^ Jacyk, W.K.; Rütten, A.; Requena, L. Fibrous Papule of the Face with Granular Cells. Dermatology. 2007-11-28, 216 (1) [2022-08-29]. ISSN 1018-8665. doi:10.1159/0001093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9) (英語). 

延伸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