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獻樑
教授
英文名Koo, Hsien Liang
性別
出生1914年9月12日
上海市
逝世1979年3月23日
台北市
國籍中華民國
別名學名「憲良」,一名良,筆名顧樑。
教育程度國立清華大學1935年畢業
活躍時期「1960年—1979年」與余光中、許常惠、楊英風等推動現代藝術活動。
兒女顧元樺(九九)、顧元櫳(一百)

顧獻樑(英語:Koo, Hsien Liang,1914 年9月12日—1979年3月23日 ),祖籍江蘇川沙(今上海浦東),1914年生於上海市。臺灣藝術評論家,評論範圍含繪畫、文學、音樂、建築各領域。先後畢業於上海市民立中學北京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1935年)。1947年顧氏赴美遊學,在波士頓、紐約研究美術史、建築史、考古學、美術館和博物館學。1960年應行政院邀請,來台籌辦「中國古藝術品赴美巡展」,旋定居台灣。顧氏在台灣二十年期間,於1971年擔任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並在清華大學、中原大學、淡江大學、逢甲大學、銘傳大學、實踐大學、文化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講授藝術概論相關課程,並積極參與各類藝文活動之籌劃與展演,其相關之演講記錄、著作見於各媒體。[1]

生平

編輯

顧獻樑出生於上海市(今上海浦東),父親早年遊學日本研習印刷,在上海商務印刷廠任職,育有七名子女,顧氏在兄弟中排行第六,因而有「六哥」之名,學名「憲良」,一名良,筆名顧樑,後以獻樑定名。顧氏從小接受西式教育,畢業於民立中學(1931年),後考入清華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大二轉讀文學院外國語文學系,1935年顧氏大學畢業。[1]

1937年抗戰爆發前,顧氏在上海主編《書人》月刊,也在華美報館擔任秘書兼專刊主編。1938年,由重慶赴昆明接受聯合藝專校長滕固之邀擔任圖書館主任,並教授「中國音樂史」、「中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1940年3月重返重慶。[1]

1941年8月下旬他到甘肅敦煌考察千佛洞,隔年返回重慶擔任「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之設計、籌備、研究人員,及國際代表。中央大學並聘顧氏為特約專題學術講座「敦煌藝術研究」,以繪畫、雕塑為主,展開「敦煌學」之教學,編輯《華聲》半月刊,並擔任教育部「第三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的總編輯。

1945年抗戰勝利,顧氏回到上海,擔任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發言人。[1]

1947年7月顧氏赴美,先在波士頓新梅氏陶瓷研究所研究陶瓷,在哈佛大學研究美術史、建築史、考古學、美術館學和博物館學,並擔任哈佛校內三大美術館之一的佛格美術館(Fogg Art Museum)東方部中國暨敦煌的藝術諮詢及客座研究員。1949年,他轉往紐約,在紐約大學研究音樂史、舞蹈史,並於博洛斯氏研究陶瓷製作,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戲劇史和莎士比亞。[1]

1954年創立「白馬文藝社」顧氏擔任社長,胡適擔任導師。[2]

1959年顧氏離開紐約之前,在紐約社會研究所學院皮氏戲劇研究所,研究戲劇編導及表演,莎士比亞、蕭伯納作品,並擔任紐澤西州立大學中國藝術史特約講座,講授「中國及東亞藝術史」,設立米舟畫廊(Mi Chou Gallery)──中國當代藝術中心。在紐約州立大學開辦中國文化、藝術史特約講座,講授中國文化史、藝術史、文學史,並在紐約舉辦「中國.舞蹈.戲劇展覽會」。[1]

1959年8月顧氏接受教育部的聘請以藝術教育顧問的身分第一次來台灣講學,巡迴各大學講授「藝術史」和「繪畫史」。次年4月他再度受邀返台,協助行政院籌畫「中國古藝術品赴美巡展」事宜。自此他定居台灣,為台灣的藝術教育奉獻畢生所學20年,於1971年擔任淡江大學建築系系主任,並曾在清華大學擔任「藝術欣賞」的老師,及其他各大學分別授課,1976年1月在士林中十二路的自宅成立了「新代藝術中心」。[3]

顧氏自紐約返台後,奉獻台灣藝術教育,南來北往地跑遍了台灣北、中、南各大專院所,是一位盡心盡力的藝術教育導師![4]

著作

編輯
主要著述 期刊 分類
論批評和中國音樂之路 《晨光》,第11卷第4期,1963年6月,頁3-4。 音樂
論製樂小集 《文星雜誌》,第7卷6期,1961年4月,頁30-31。 音樂
再論製樂小集 《文星雜誌》,第8卷1期,1961年5月,頁25-26。 音樂
新樂初奏序──一宗劃時代的嘗試 《聯合報》,第8版,1961年12月20日。 音樂
許常惠作曲〈葬花吟〉序 《中央日報》,1962年3月27日。 音樂
周文中:東西音樂「再」合流的砥柱 手稿 (1966年3月25日) 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音樂
「知難」的女青年鋼琴家:楊璃莉 手稿 (1966年10月20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音樂
舊家池園裏三朵多新鮮的花 手稿 (1964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舞蹈
一甲子舞蹈回憶線索──從大陸經海外到台灣 《雄獅美術》,79期,1977年7月30日,頁58-63。 舞蹈
王仁璐與她的白娘子 手稿 (1968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舞蹈
「不會走就想跑」──首屆巴西國際芭蕾舞競賽選拔評審經過 《文星雜誌》,第8卷2期,1961年6月,頁28-29。 舞蹈
蠟梅:台北本紀 手稿(1977/7/24)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戲劇
蠟梅 (劇本) 手稿(1977/7/24)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戲劇
變.新意.新意境──論胡、喻近年的水墨畫 《聯合報》,第16版「聯合周刊」,1966年12月31日。 書法
張杰開始「變」了 手稿(1970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書法
中國繪畫往哪裏去 《大學論壇》革新第5期,1962年6月 繪畫
中國繪畫的色彩與精神──顧獻樑教授的最後演講 《聯合報》,第12版「聯合副刊」1979年3月27日。 繪畫
教「詩」「畫」帶路,迎接文藝「新」興──第一屆「現代藝術季」揭幕辭 演講稿(1966年3月25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古藝術品運美展覽蠡測 手稿 (1961年12月)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歷代名畫引勝第一宮樂圖 《文星雜誌》,第7卷3期,1961年1月,頁23-24。 繪畫
代表美國畫「紐約派」初引 《筆匯》,革新號2卷7期第57號,1961年5月,頁22-23。 繪畫
論巴西代表女畫家達雅 《美術雜誌》,10期,1971年6月,頁7-8。 繪畫
刮目相看一少年──寫在李雙澤首次繪畫個展前夕 《雄獅美術》,40期,1974年6月,頁105-106。 繪畫
為李雙澤破涕為笑 手稿(1977年9月10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李雙澤作品 手稿(1977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柯錫傑第二次個人影展序 《聯合報》,第7版,1963年4月6日。 繪畫
廖修平繪畫至上 手稿(1970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油/版畫家廖修平:畫,人 《美術雜誌》,1971年6月。 繪畫
一個速「變」成功的例子──呂無咎君 手稿 (1962年2月16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繪畫史上的一片新葉──《呂無咎畫選》序 光啟出版社,1962年4月出版 繪畫
曾培堯首次個人畫展序 《聯合報》,第6版「新藝」,1962年7月13日。 繪畫
劉生容第四次畫展序 《聯合報》,第6版,1963年3月17日。 繪畫
劉生容:中日新畫因緣錄 手稿(1973年8月1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Old Capital New Art 手稿(1963年10月)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畫壇新人 陳正雄 《聯合報》,第16版「 聯合周刊」,1967年2月4日。 繪畫
「石」油畫家林勝雄 手稿(1970年代)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在愁苦中求全:論鍾慶煌 手稿(1971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論「焊畫」家李朝進 手稿(1971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入門和上路:侯翠杏、林美珠油畫合展序 手稿(1972年9月4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侯翠杏:更上一層樓 手稿(1978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許坤城:發揮了新層次感的畫家 手稿(1977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李朝宗及其「千彩絹印中心」 手稿(1976年7月31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他永遠帶我們進入奇境 《中國時報》,第18版「人間」,1977年6月6日 繪畫
蘇國慶—在中外古今夾縫中吟唱的畫家 《明日世界雜誌》,1977年6月。 繪畫
讀王昭琳畫十年 手稿(1978年3月21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From Naivety to Maturity 手稿(1978年3月21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繪畫
「文化沙漠」綠洲讚美 手稿(1962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造型藝術
美術設計之夢 《聯合報》,第8版「新藝」,1963年12月8日。 造型藝術
高雄市急需「美術館」! 手稿(1971年8月)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造型藝術
現階段的中國大學建築教育 《淡江建築》,第4期,1972年7月,頁1-4。 造型藝術
觀光教育和觀光事業 手稿(1970年4月18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造型藝術
「服裝設計可以從中國藝術中吸取靈感」演講實錄 手稿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造型藝術
新詩的問題 手稿(1944年重慶)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韻文
曹霑《石頭記》:中國第一大小說傑作 《文星雜誌》,第7卷1期,1960年11月,頁19-20。 韻文
研究曹霑《石頭記》的學問 手稿(1963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韻文
論禁書──郭良蕙女士的近作〈心鎖〉 手稿(1962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韻文
三十年後的藝術 手稿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種瓜得瓜 種豆得豆─論我們有沒有文藝批評 《文星雜誌》,第38期,1960年12月 綜合評論
國際文藝中心組織 手稿(1963年)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小記者.大學者.其他──陳立峯、胡適等等 《世界評論》,第19期,1963年2月10日 綜合評論
「美術」小而大 「教育」大而小 演講稿(1963年2月25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從有所不為到無所不談 論「幽默大師」 《中國時報》,第15版,1965年5月8日。 綜合評論
觀光事業需要學術與藝術配合 《經濟日報》,3版「週刊」,1966年12月31日。 綜合評論
文藝現代化和文化復興 《幼獅文藝》,第27卷第4期,1967年,頁55-59。 綜合評論
「以美育代宗教」論文化復興 演講稿(1968年3月14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傳神 自由 理想 手稿(1972年8月2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Absatraction, Freedom, Ideal 手稿(1972年8月3日)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裸體藝術問題」座談實錄 《出版與研究》,第17期,1978年2月。 綜合評論
科學中化 手稿存台大總圖特藏室 綜合評論

相關研究文獻

編輯
  1. 多寶格開箱-顧獻樑文集 作者:顧獻樑 (清華大學出版社)[4]
  2. 台灣美術風雲四十年 作者:林惺嶽 自立晚報 1987年10月
  3. 顧獻樑研究─臺灣現代藝術媒介者 研究生:沈慈珍
  4. 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啟蒙者-顧獻樑研究之初探 作者:沈慈珍、陳其澎[5]
  5. 顧獻樑創設之「新代藝術文化中心」於臺灣70年代藝術展演空間發展之時代性意涵 作者:沈慈珍、陳其澎[6]
  6. 戰後台灣推介現代藝術第一人:被遺忘的顧獻樑 作者:李志銘[7]
  7. 悼亡友觸媒顧樑 作者:吳訥孫 中國時報副刊 1979年4月14日
  8. 蠟炬成灰淚始乾 作者:楊英風 聯合報副刊 1979年4月15日
  9. 沒有上完的課 作者:柯錫傑 聯合報副刊 1982年3月21日
  10. 悼念顧獻樑教授 作者:武光東 中央日報 1979年4月4日
  11. 鳥喧花靜 作者:張曉風 聯合報 副刊 1979年3月27日
  12. 藝術奉獻者的雕像 作者:曾培堯 台灣新聞報1979年3月30日
  13. 2815_P008-P009旅美藝術家動態.pdf
  14. 蔡霞芬 Shya-Fen Tsai - CCAFV (顧獻樑學生)

外部連結

編輯

1.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

2.顧獻樑主持繪畫討論會,1964 - 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3.蕭麗虹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關渡美術館

5.南畫廊:台灣畫派

6.憶 許西疇先生 - 財團法人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7.淡江大學建築系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引用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林今開、李高雄. 沒有上完的課. 明日世界. 1982: 105–109. 
  2. ^ 唐德剛. 胡適雜憶. 遠流出版社. 2011: 138–143. 
  3. ^ 清華文叢 1925-1952. 清華大學中文系編輯委員會. 1999. 
  4. ^ 4.0 4.1 顧獻樑. 多寶格開箱-顧獻樑文集. 清大出版社. 2024. ISBN 9786269724963. 
  5. ^ 沈慈珍、陳其澎. 台灣現代藝術發展啟蒙者-顧獻樑研究之初探. 設計學研究 21卷2期. 
  6. ^ 沈慈珍、陳其澎. 顧獻樑創設之「新代藝術文化中心」於臺灣70年代藝術展演空間發展之時代性意涵. 歷史文物修館季刊.第29卷第2期. 
  7. ^ 戰後台灣推介現代藝術第一人:被遺忘的顧獻樑. 思想坦克. 202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