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vezda的Kh-35U(俄語:Х-35У, 北約稱空射版為AS-20 「皮划艇」)是前蘇聯在1980年代開發的一款亞音速掠海反艦導彈。它可以在直升機,飛機,水面艦上發射,也加裝助推器後在岸上發射。岸上版稱為Uran(「天王星」導彈,北約代號SS-N-25 「彈簧刀」,GRAU編號為3M24)或巴力(Bal,SSC-6 'Sennight',GRAU編號3K60)。

Kh-35
(北約代號: AS-20 'Kayak')
3M24 Uran (SS-N-25 'Switchblade')
3K60 Bal (SSC-6 'Sennight')


類型空對地導彈
地對地導彈
反艦飛彈
原產地 蘇聯
服役記錄
服役期間2003
使用方 俄羅斯
參與戰爭/衝突目前為止沒有實戰使用的證據
生產歷史
研發者Zvezda
研發日期1983-2003
生產商Tactical Missiles Corporation
單位成本$500 000 (2010)[1]
生產日期1996(外銷)
2003(俄羅斯軍方)
基本規格
重量520公斤(1,150磅)(定翼機掛載型)[2]
610公斤(1,340磅)[2] (直升機掛載型)
620公斤(1,370磅)(陸基/海基發射型)
長度385 cm(152英寸)[2]
440 cm(173英寸)[2] (heli version)
直徑42.0 cm(16.5英寸)[2]
彈頭高爆聚能效應(Shaped Charge)
彈頭量145公斤(320磅)[2]

發動機R95-300渦輪噴射發動機(Kh-35)
TRDD-50渦輪噴射發動機(Kh-35U)
360 kgf
翼展133 cm(52.4英寸)[2]
推進劑kerosene
作戰範圍130 km(70 nmi)
速度Mach 0.8
制導系統慣性導航系統,終端ARGS-35E主動雷達尋標器[3]
發射平台MiG-29M, MiG-29K, Su-27SM, Su-30, Su-34, Ka-27[2]

因外觀與性能和美國魚叉飛彈近似,因此英文亦稱「魚叉斯基」(Harpoonski),其設計是用於攻擊五千噸以下的艦艇[2]

背景

編輯

Kh-35在1977年由星辰設計局提出技術概要大綱,蘇聯的反艦飛彈除了用於對抗航空母艦戰鬥群的大型彈種,另一類則是射程較短,用於中小型艦艇。這類型的第一代為P-15飛彈,第二代為P-270蚊子飛彈,但是P-270尺寸不適合裝設在中小型軍艦上,為此而開發的第三代短程反艦飛彈為Kh-35,開發計劃在1984年4月16日得到蘇聯中央委員會決議許可研發。但是設計局在技術大綱提出後便開始進行相關研究,在1983年技術審查時審查單位判斷其整合全球導航系統與主動尋標器的設計有缺陷,研發單位耗費3年的時間完成修正。

尋標器原型首次試驗於1985年11月5日進行,但多次測試失敗,到1987年1月29日測試時才全部正常運作。直到1992年,星辰設計局才完成第一階段飛行測試-在3年內完成13發飛彈試射。但是蘇聯解體帶來的預算危機一度造成飛彈研發的障礙,但受益於對外開拓市場,星辰設計局找到了有力的海外金援-印度。1992年首度舉辦的莫斯科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中,首度展示的Kh-35獲得印度軍方的高度興趣,俄印兩國在1994年簽署研發合作契約,由印度出資完成Kh-35在蘇聯時代未竟的測試項目,以滿足實戰需求。

1992年至1997年,星辰設計局在第二階段測試中試射了4枚飛彈。在1996至1997年前後,第一批量產版Kh-35交付印度海軍,配備給德里級驅逐艦

2003年7月,Kh-35完成俄羅斯海軍的測試審查需求,提供俄羅斯軍方配備;2004年秋季,車載型Kh-35獲得俄羅斯海軍採用;2005年,Kh-35完成在印度海軍的Il-38SD海上巡邏機之整合工程,相關成果反饋回俄羅斯空軍戰機,至此Kh-35完成陸、海、空戰具的整合項目。

烏克蘭將蘇聯時期獲得的Kh35進行大幅升級改造,製成了射程更遠的「海王星」反艦導彈

註釋

編輯
  1. ^ annual report Tactical Missiles Corporation 2010.p. 92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Rosoboronexport Air Force Department and Media & PR Service, AEROSPACE SYSTEMS export catalogue (PDF), Rosoboronexport State Corporation: 123, [2015-04-1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7-10-30) 
  3. ^ 存档副本. [2011-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4-0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