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運載學部

編輯

石屏 (工程專家)(1934年3月25日),飛機設計專家,曾任K8、JL8教練機總設計師,現任江西洪都航空工業集團飛機總設計師。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唐任遠(1931年6月25日),電氣工程專家。上海市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瀋陽工業大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國家稀土永磁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盧秉恆(1945年2月5日),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專家。安徽亳州人。1986年獲西安交通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安交通大學教授、西安交通大學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所所長、教育部RPamp;M工程中心負責人。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偉明(1960年4月6日),動力與電氣工程專家。江蘇省揚中市人。199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並獲博士學位。現任海軍工程大學教授、博導。致力於獨立發供電系統研究。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孟執中(1934年12月16日),中國氣象衛星專家。出生於浙江諸暨。1956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電訊系。曾任「風雲一號」衛星總設計師,現任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風雲三號」衛星總設計師。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健生(1935年1月25日),熱處理工藝與設備專家。195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主持完成「熱處理數學模型和計算機模擬的研究與應用」獲2000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潘鏡芙(1930年1月20日),船舶工程專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2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七院第七O一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清泉(1936年5月7日),鐵道電氣化自動化專家。江蘇省丹陽市人。1960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現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塗銘旌(1928年11月15日),金屬材料與熱處理專家。重慶市人。1951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本科。1955年北京科技大學研究生畢業。四川大學教授、長期從事材料強度與斷裂及失效分析的研究。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1933年2月11日),鑄造工藝與設備專家。生於上海。1955年清華大學畢業,獲優秀畢業生金質獎章。1978年至1981年以訪問學者身份在美國威斯康星大學及麻省理工學院進修2年。現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順亭(1935年1月7日),慣性技術與導航設備專家。遼寧省大連市人。1962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包曼國立技術大學。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第七0七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汪槱生(1928年8月27日),電力電子技術專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玉明(1941年1月7日),機械設計及理論(流體密封工程)專家。出生於吉林省梨樹縣。1965年清華大學燃氣輪機專業六年制本科畢業。現任清華大學精密儀器與機械學系教授,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副理事長,美國摩擦學家和潤滑工程師協會(STLE)會員。

王浚 (工程專家)(1935年7月29日),人機與環境工程、環境控制、環境模擬及空調製冷技術專家。山西省孝義市人。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導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饒芳權(1934年9月27日),電機專家。廣東省大埔縣人。195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長期在企業從事技術工作和技術管理工作,曾任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總經理顧問。1999年起在上海交通大學電器工程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溫俊峰(1929年4月20日),航空發動機設計專家。原籍山東省冠縣,出生於內蒙古五原縣。1956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研究生班。後在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進修兩年。曾任航空工業部貴州航空發動機研究所總設計師。現任煙臺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有生(1942年4月2日),水彈性力學與船舶力學專家。原籍浙江省嵊縣人。1964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7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1984年畢業於英國倫敦布魯納爾大學獲博士學位。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名譽所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濱士(1931年3月12日),裝備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製造工程領域知名專家,教授,博導。哈爾濱市人。1954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會長、《中國表面工程》雜誌編委會主任等職。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德民(1937年11月7日),水下自航器專家。生於陝西省三原縣,1964年於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至今。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鳳田(1941年06月14日),,飛機總體設計專家。生於遼寧省義縣,原籍遼寧省義縣。1964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任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西工大、北航、南航兼職教授。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楊士莪(1931年8月9日),機械與運載工程專家。河南省南陽市人。1950年清華大學肄業。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尹澤勇(1945年2月14日),航空發動機專家。1945年出生於重慶市,原籍江蘇省寶應縣。1967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飛行器結構力學專業,1990年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發動機工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二集團公司六○八研究所總設計師,兼任國防科工委航空動力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等職。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本水(1934年5月1日),宇航科學與技術專家。吉林省九台市人。1960年畢業於莫斯科航空學院。曾任研究室主任、總工程師、副總設計師和總設計師等職務。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科技委員會顧問、博士生導師。

臧克茂(1932年01月28日),)坦克電氣自動化專家。江蘇常州人。1955年浙江大學電機系畢業。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教授。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曾廣商(1935年7月6日),飛行控制技術專家。湖南長沙人。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科技委顧問,第十八研究所首席專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福澤(1936年3月8日),飛機結構壽命與可靠性專家。遼寧省岫巖縣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北京航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貴田(1931年12月20日),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河北省藁城縣人。1961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六院研究員,兼任中國宇航學會理事。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金麟(1936年10月16日),船舶總體和動力專家。生於河北省灤南縣,原籍河北省灤南縣。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中船重工集團第七一九研究所副總工程師、副所長、所長。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立同(女年(1938月4日),4-)。航空航天材料專家。出生於四川省重慶市。196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西北工業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彥仲(1940年3月4日),航空系統工程及信號處理專家。陝西省三原縣人。1962年西北大學畢業。1984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並獲博士學位。歷任中國航空研究院院長;航空部、航空航天部總工程師;中航總副總經理;中航二集團總經理。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炳炎(1934年10月14日),艦船工程專家。山東省慶雲縣人。1960年畢業於原蘇聯列寧格勒造船學院。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七院第七0八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宋文驄(1930年3月26日),飛機總體設計專家。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原籍雲南省大理人。1960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現任中國航空工業第一集團公司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首席專家、型號總設計師、自然科學研究員。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掘(女年(1936月9日),-)。機械工程專家。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原籍河北省獻縣。1960年畢業於北京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群鵬(1934年10月28日),機械(電)裝備失效分析預測和預防專家。浙江省上虞市人。1957年北京航空學院研究生畢業。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和失效預防研究所教授、所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等。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勤之(1927年11月23日),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專家。浙江省上虞市人。1950年畢業於中華工商專科學校。東華大學教授、上海機床廠高級工程師、副總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朱能鴻(1939年11月10日),天文儀器與方法專家。江蘇省蘇州市人。1960年畢業於同濟大學。上海天文台高級工程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艾興(1924年8月24日),切削加工和刀具材料專家。江西省東鄉縣人。194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獲工學學士學位。現任山東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中國高校切削與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會名譽理事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福田 (工程專家)(1938年10月23日),導彈總體設計專家。生於遼寧省撫順市,原籍山東臨朐。1964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導彈總體專業。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型號系列總設計師。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蘇哲子(1935年12月8日),出生於陝西省咸陽縣(現咸陽市),1959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曾任國營哈爾濱第一機器製造廠總工程師,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懋章(1936年2月10日),航空發動機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士櫓(1920年9月24日),飛行力學專家。浙江省東陽市人。194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航空學院獲副博士學位。西北工業大學教授。

陳一堅(1930年6月21日),飛機設計專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現任中航一集團第一飛機設計院研究員。1994年當選為俄羅斯宇航科學院外籍院士。長期致力於彈性飛行器飛行動力學及控制研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予恕(1931年3月29日),工程非線性振動專家。出生於山東省泰安市肥城區。1963年畢業於前蘇聯科學院機械所,獲副博士學位。曾任天津大學理論力學教研室主任、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常委理事,現任天津大學教授。1998年當選為俄國應用科學院外籍院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崔國良(1931年7月7日),固體火箭推進劑與發動機專家。河北省陽原縣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1961年獲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副博士學位。現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研究員、副主任,中國宇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常務理事。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董春鵬(1942年8月10日),水中兵器專家。河北省秦皇島市人。1966年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大學本科學歷。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0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某國家重點工程型號總設計師、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水中兵器學委會副主任委員,曾任七0五所總工程師。

杜善義(1938年8月20日),遼寧大連人。飛行器結構力學和複合材料專家。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複合材料委員會執委,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段正澄(1934年6月15日),機械製造與自動化、加工技術和裝備專家。江蘇省鎮江市人。1957年畢業於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系,後留校工作至今。現為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孫敬良(1930年7月14日),液體火箭發動機與運載火箭設計專家。山東省掖縣人。1958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上海航天局研究員、三個衛星工程總設計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朵英賢(1932年3月27日),甘肅省永靖縣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任北京理工大學教授。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合著2部,專著1部,發表論文30多篇。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範本堯(1935年8月16日),衛星總體技術專家。出生於廣東省汕頭市,原籍上海市人。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任通信衛星總設計師、中國宇航學會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現任導航衛星領域首席專家、導航衛星總設計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伯龍(1928年),。激光陀螺專家。原籍廣西省岑溪市,生於廣西省南寧市。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金吉(1942年12月1日),設備診斷工程專家。遼寧本溪人。1966年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1993年獲清華大學工學博士學位。北京化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顧國彪(1936年6月2日),電機學專家。上海市人。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究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任。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管德(1932年6月9日),飛機氣動彈性力學專家。北京市人。195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航空學院。中國民用航空總局高級工程師。兼任中國航空學會副理事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關傑(1939年11月13日),冶金機械專家。福建省莆田市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機械部西安重型機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譚建榮(1954年10月10日),機械工程專家,浙江湖州人,工學碩士、理學博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大學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系主任。主要從事機械設計與數碼化製造方面的研究。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關橋(1935年7月2日),焊接專家。山西襄汾人。1959年畢業於莫斯科包曼高等工學院,1963年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北京航空製造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高能束加工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重慶(1933年6月17日),機械製造工藝與設備、設施規劃與設計及產業發展戰略專家。陝西省富平縣人。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副主任、同濟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孔輝(1935年7月12日),汽車設計研究專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6年畢業於吉林工業大學。吉林大學教授,汽車學院名譽院長。曾任「一汽」汽車研究所總工程師,吉林工業大學副校長。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正寰(1934年7月18日),零件軋制專家。湖北省孝感市人。1957年畢業於北京鋼鐵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教授。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崇祺(1934年11月7日),有色金屬及其合金壓力加工專家。江蘇省常熟市人。1957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上海電纜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瑞松(1938年7月18日),飛航技術專家。生於江蘇省宜興市。1963年3月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三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文虎(1926年7月22日),機械動力學與振動專家。浙江省永康縣人。1949年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學士學位。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班結業。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中國振動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先祥(1940年4月20日),導彈發射及運用技術專家。江蘇省如東縣人。1965年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現任第二炮兵工程學院二系教授。

沈志雲(1929年5月28日),機車車輛專家。湖南省長沙市人。1952年畢業於唐山鐵道學院。1961年在前蘇聯列寧格勒鐵道學院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西南交通大學教授。2003年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發明了新型步進電機細分控制系統;發明研製了先進高可靠性的液壓系統;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個激光視景模擬器和語言合成音響模擬器。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5項、二等獎5項,發明專利4項。發表論文120多篇,出版教材專著10部。培養博士、碩士生70多名。榮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3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鶴林(1937年7月5日),機械工程材料和石油管工程專家。祖籍湖北,出生於陝西省南鄭縣。1961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石油管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鴻志(1937年5月31日),彈道學家,天津市人。1961年8月畢業於炮兵工程學院。南京理工大學教授,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招集人。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釗(1940年2月3日),地雷爆破專家。河北省無極縣人。1964年畢業於西安工程兵工程學院。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榮立二等功1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梁晉才(1927年12月17日),航天自動控制專家。原籍廣東南海縣,出生於北京。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1957年又留學原蘇聯莫斯科包曼工學院,攻讀自動控制,1961年獲副博士學位。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八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尚揚(1932年3月16日),焊接專家。福建省廈門市人。1961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焊接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哈爾濱市科協主席。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宗虎(1933年5月13日),蒸汽工程專家。浙江省湖州市人。1957年交通大學研究生畢業。西安交通大學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大響(1937年10月14日),湖南省祁東縣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1986年起任中國燃氣渦輪研究院(原624研究所)總工程師和第一總設計師。現任中國一航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人懷(1940年7月20日),板殼結構分析與應用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63年畢業於蘭州大學。現任暨南大學教授、校長,中國振動工程學會理事長、中國複合材料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科技委管理科學部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院士。2000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工程管理學部院士。

劉怡昕(1941年3月29日),武器系統與運用工程專家。1941年3月29日出生於山東省青島市。江蘇省南京市人。1959年入哈軍工炮兵工程學院學習,1964年畢業。兼任總裝科技委兼職委員、中國兵工學會理事、中國軍事科學學會理事等。現任炮兵學院南京分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少將軍銜。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才(1942月12月1日),飛航導彈武器系統技術專家。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原籍河北肅寧。1966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劉友梅(1938年1月16日),電力機車專家。江西省上饒市人。1961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現任株洲電力機車廠高速牽引研究所所長,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龍樂豪(1938年7月4日),湖北省武漢市人,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技術專家。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主任、火箭總設計師兼總指揮;現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運載火箭系列總設計師,國家月球探測工程副總設計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沈聞孫(1930年5月6日),船舶設計專家。浙江省海鹽市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大連新船重工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總設計師。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電子信息學部

編輯

毛二可(1934年1月26日)雷達、信息處理技術專家。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人。1956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任北京理工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教授。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曼青(1965年8月29日),雷達技術專家。安徽省桐城市人,1990年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獲通信與電子系統專業碩士學位。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38研究所所長、合肥公共安全技術研究院院長。致力於雷達科技。

姚駿恩(1932年4月9日)電子物理學家(納米測控技術與儀器製造)。上海市人。1952年畢業於大連工學院(現大連理工大學),獲學士學位。先後任中國科學院所屬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北京科學儀器研製中心和北京電子顯微鏡(開放)實驗室副主任、研究員、《電子顯微學報》主編。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物理研究所所長,校學術委員會委員。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葉聲華(1934年6月11日)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專家。1934年6月11日出生於湖北省沙市。1956年華中工學院本科畢業,1962年天津大學研究生畢業。精密測試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實驗室首任主任。現任天津大學精密儀器系教授、博導、測試計量技術及儀器國家重點學科學術帶頭人,一直工作在激光及光電測量技術科研第一線,取得了多項重大成果。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於全(1965年9月7日),無線通信專家。江西省九江市人。198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信息物理系,1992年獲法國里摩日大學光纖通信專業博士學位。現任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總工程師、研究員。

張乃通(1934年7月17日)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專家。江蘇省揚州市人。1956年畢業於原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19561958年清華大學無線電系進修(任助教);1958年8月回哈工大無線電系任教至今。現任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導師、通信所名譽所長、中國通信學會理事。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錫祥(1933年5月19日)雷達對抗專家。1933年5月19日出生於山西省文水縣。195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雷達系。現任信息產業部第29所高級工程師、所長顧問。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鍾山 (工程專家)(1931年1月15日)制導系統工程專家。1931年1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1957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現任航天科工集團公司二院研究員,國際宇航科學院通訊院士。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立偉(1932年9月17日)男,漢族。電子光學與夜視技術專家。出生於上海市,浙江省諸暨人。1958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現北京理工大學),1966年獲前蘇聯數學物理副博士學位。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北京理工大學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副理事長等職。現任北京理工大學首席專家、校科協主席等職。2000年當選俄羅斯聯邦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壽桓(1937年4月3日)光電子學與激光技術專家。1937年4月3日出生於四川省成都市,原籍北京市朝陽區。1962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現任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11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科技委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天然(1943年3月7日)自動化控制與機械人技術專家。1943年3月7日出生於黑龍江省綏化地區。196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機械人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科協主席。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柴天佑(1947年11月20日)控制理論和控制工程專家。1947年11月7日出生於甘肅省蘭州市,原籍甘肅省蘭州市。1983年畢業於東北工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IFAC製造與儀表技術協調委員會主席。現任東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冶金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瀋陽分中心)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鯨(1940年11月17日)。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1963年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獲學士學位。曾任低截獲概率信號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現任某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博士生導師。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良惠(1939年10月28日)半導體光電子學家。1939年生,福建省福州人。1963年畢業於復旦大學物理系,同年到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工作至今。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863計劃光電子主題專家組副組長。現任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納米光電子實驗室主任,光電子器件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名譽主任、首席科學家,中國工程院信息電子學部副主任,中國電子學會光電子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通信學會光通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戴浩(1945年8月3日)自動化網專家。出生於江蘇省阜寧縣。198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碩士學位。曾任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總工程師。現任某部第六十一研究所研究員。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封錫盛(1941年12月17日)水下機械人專家。出生於遼寧省海城市。1965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龔惠興(1940年7月19日)航天遙感、光電技術專家。上海市人。1963年中國科技大學畢業,1967年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研究生畢業,現任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所研究員,國家863計劃航天航空領域專家委員會主任。2002年當選為四川省物理學會理事長。現在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學科評議組成員,四川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宮先儀(1938年2月11日)水聲工程專家。江蘇省江寧縣人。1962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哈軍工)。曾任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第七研究院第715研究所研究員、總工程師,海洋聲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國船舶重工集團第715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龔知本(1935年11月28日)大氣光學專家。1935年11月28日出生,江蘇省太倉市人。196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曾任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所長。現任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國家863計劃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郭桂蓉(1937年10月25日)通信與電子技術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59年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1965年畢業於蘇聯莫斯科茹可夫斯基軍事航空工程學院,獲蘇聯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先後任國防科技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校長,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現任解放軍總裝備部科技委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新貴(1938年10月26日)浙江省浦江縣人。分別於1960年和1967年本科和研究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現任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院長和中國載人飛船工程軟件專家組組長,是我國首批計算機軟件工作者之一。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黃培康(1935年9月28日)。電子技術專家。出生於上海市南匯縣。1956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獲學士學位。曾任航天二院科技委副主任、研究員。現任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烏克蘭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中國科技文獻中心副理事長。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國務院信息化領導小組諮詢專家委員會成員。我國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領域最早的探索者之一。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姜文漢(1936年5月9日)光學技術專家。浙江省平湖縣人。195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中國科學院光電技術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國家863計劃大氣光學重點實驗室副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子才(1932年6月23日)自動控制、系統仿真專家。山東省聊城市人。1957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曾任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與仿真中心主任。現任中國系統仿真學會副理事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控制與仿真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期從事計算機仿真系統和集成製造系統的總體、支撐平台及算法等研究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個、二等獎2個、三等獎1個;部級科技進步獎10個。

李德毅(1944年11月28日)指揮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專家。出生於江蘇省泰縣。1967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1983年獲英國愛丁堡海里奧特·瓦特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總參第61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國電子學會和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2004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國傑(1943年5月29日)計算機專家。湖南邵陽市人。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81年獲中國科學院工學碩士學位,1985年獲美國普渡大學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所長。領導計算所研製成功龍芯1號和龍芯2號CPU。先後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1次)/二等獎(3次)和首屆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等獎勵。1995年被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玠 (工程專家)(1943年11月22日)我國冶金自動化及信息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現任鞍山鋼鐵集團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總經理。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尚合(1937年4月11日)靜電與電磁防護工程專家。1937年4月11日出生於山西省聞喜縣。1964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現任軍械工程學院靜電與電磁防護研究所教授、所長。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韻潔(1943年1月10日)。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出生於山東省煙臺市。196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學士學位。曾任郵電部數據通信研究所所長,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兼數據通信局局長,郵電部郵政科學規劃研究院院長,中國聯通總工程師、副總裁。現任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科技委主任、教授級高工。200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馬遠良(1938年7月15日)水聲工程專家。1938年7月15日出生於四川省隆昌縣。曾在原哈軍工插班學習,1961年畢業於西北工業大學。歷任西北工業大學助教、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和航海學院院長。現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聲學學會副理事長暨水聲分會主任。2003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牛憨笨((1940年2月11日),物理電子學專家。山西省壺關縣人。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深圳大學光電子學研究所教授,曾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

蘇君紅(1937年4月9日)紅外技術專家。上海市人。1963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中國兵器工業昆明物理研究所所長、高級工程師、熱成像工程總設計師。長期參加紅外系統研究。獲兵器工業科技進步特等獎、199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獲兵器工業部頒發功勳獎。1993年獲光華基金一等獎、1998年獲中國工程科技獎。2000年獲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孫優賢(1940年12月23日)工業自動化專家。浙江省諸暨市人。1964年畢業於浙江大學。浙江大學教授,浙江大學現代控制工程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自控聯製漿造紙委員會副主席,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儀器儀表協會副理事長。在現代控制工程領域取得重大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各1項,國家教學成果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二等獎15項。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魏子卿(1937年4月15日)衛星大地測量學家。河南省睢縣人。1960年畢業於解放軍測繪學院。西安測繪研究所研究員。早期從事測繪專用電子計算機的研製。70年代,從事海上大氣折光修正研究,為我國首次洲際導彈實驗提出折射修正方案。主持長測程氣體激光測距儀的研製和測試。在我國首先開展衛星定位研究,作為主要完成人的研究成果「全國衛星多普勒網的布測和平差計算」和「全國GPS一級網的研究與建立」分別獲1990年和199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澄 (工程專家)(1940年1月4日)自動控制專家。浙江省桐鄉市人。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66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現為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CIM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國家973項目「複雜生產製造過程實時智能控制與優化理論方法」首席科學家。從1986年起參與國家863計劃的規劃與實施,曾任CIMS主題專家組組長,自動化領域首席科學家。先後獲得了美國製造工程師學會「大學領先獎」和「工業領先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鄔賀銓(1943年1月16日)光纖傳送網與寬帶信息網專家。1943年1月16日出生於廣東省廣州市,廣東番禺人。1964年畢業於武漢郵電學院。曾任信息產業部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大唐電信集團副總裁。現兼任國家863計劃監督委員會副主任、國家973計劃專家顧問組成員、國家信息化專家組諮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通信協會副理事長。是國內最早從事數字通信技術研究的骨幹之一。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988年一等獎、1998年二等獎,1997郵電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出版專著1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佑壽(1925年7月14日)數字通信專家。廣東省潮州市人。194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清華大學教授。曾任國家教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副主任,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我國數字通信創建者之一。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許居衍(1934年7月9日)微電子技術專家。福建省福州市人。1957年畢業於廈門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八研究所研究員,曾任中國華晶電子集團公司總工程師。長期從事半導體技術與微電子工業的開發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元森(1926年5月22日)微電子及冶金專家。浙江省江山縣人。1950年畢業於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員。曾任該所研究室主任。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許祖彥(1940年2月25日)激光技術專家。四川省邛崍縣人。1963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畢業。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教授級高級工程師。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薛鳴球(1930年10月18日)光學專家。江蘇省宜興市人。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蘇州大學江蘇省現代光學技術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所所長。長期從事光學儀器和光學系統設計研究工作。1958年研製了我國第一台高精度經緯儀,1959年研製了我國第一台大口徑高倍率觀察望遠鏡。1967年為我國第一代遙感衛星負責設計了高質量光學系統。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葉銘漢(1925年4月2日.)實驗高能物理學粒子探測技術專家。上海市人。194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獲學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學術主任。曾任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獲199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葉尚福(1938年12月14日)微波天線專家。四川省成都市人。1961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長期致力於衛星通信地面站天線及高效饋源技術的研究與實踐。1987、2002年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俞大光(1921年1月22日)理論電工和電子工程專家。湖南省長沙市人。1944年武漢大學電機系畢業,1953年哈爾濱工業大學研究班畢業。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專家委員會研究員。曾任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長,科技委副主任。參加並審核、制定院軍標、國軍標和國家標準數十項。審定院科技叢書十餘冊。獲198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87年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各一項。著有《電工基礎》和《電路及磁路》等,前者在國內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影響最大。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光義(1935年9月3日)雷達工程專家。四川省瀘州市人。1962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研究員。60年代,作為主要技術負責人之一,研製我國第一部電掃描三坐標雷達;從60年代中期起,從事相控陣雷達的研製工作。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明高(1937年12月17日)無線電波傳播專家。1937年12月17日出生於湖北省京山縣,196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現為信息產業部第22研究所研究員級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無線電波傳播研究。提出了全球適用的對流層散射傳輸損耗統計預算方法。先後七次獲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進步獎。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履謙(1926年3月1日)雷達與電子技術專家。湖南長沙人。1951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科技委顧問。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堯學(1956年01月05日),計算機網絡專家。湖南省澧縣人。1982年畢業於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二系。1989年獲日本東北大學工學博士學位。獲2004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1年和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IEEE AINA2007國際會議最佳論文獎。200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張鍾華(1940年7月2日)計量專家。江蘇省蘇州市人。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1965年清華大學研究生畢業。70年代擔任「國家電容基準」研製工作。2003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伊君(1930年11月26日)激光技術專家。北京市人。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防科技大學教授,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趙梓森(1932年2月4日)光纖通信專家。廣東省中山市人。1953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光纖通信技術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委員會主任、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高級技術顧問、郵電部科技委委員。1997年當選電機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士。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任享(1933年10月14日)攝影測量與遙感專家。福建省長樂市人。195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測繪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測繪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攝影測量與遙感的科學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國家重點工程項目「衛星攝影測量」研究。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周仲義(1935年8月6日)信息技術專家。上海市人。1956年7月畢業於中央軍委技術幹部學校。總參謀部某部研究員。長期從事信息技術研究工作,創造性地解決本專業領域內的關鍵性技術課題和重大技術難題,取得多項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或國內居領先地位的研究成果。從理論和實踐上推動了本專業技術的發展。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2002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

莊松林(1940年8月14日)光學專家。出生於1940年8月14日,江蘇省溧陽人。196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1979年赴美訪問研究,1982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系獲得博士學位。1984年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共享得中青年專家,1985年、1987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89年獲第一屆上海市科技精英提名獎,1990年獲政府特殊津貼,1991年獲優秀突出貢獻回國人員榮譽證書,

蔡鶴皋(1934年6月5日)機械人及機電一體化技術專家。原籍北京,出生長春。1958年畢業於哈爾濱工業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機電控制及自動化系教授。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台弧焊機械人和點焊機械人,解決了機械人軌跡控制精度及路徑預測控制等關鍵技術。十多年來共研製成功6種型號17台工業機械人。在智能機械人和空間機械人方面,取得了7項研究成果。在精密主軸迴轉運動精度理論及動態測試技術方面取得兩項研究成果。開發出的機械人包裝碼垛生產線已用於大慶、大港、齊魯、吉林等地石化工廠,用國產設備替代進口,實現了高技術成果產業化。為發展我國機械人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獲航天工業部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兩項,及部委級其它科技獎勵多項。作為第一作者發表論文58篇,著作3部。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蔡吉人(1935年7月15日)信息處理技術專家。江蘇省蘇州市人。1956年畢業於復旦大學。北京電子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信息處理研究工作。在信息壓縮、轉換、傳輸等方面作出卓著成績。主持過10多個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審查過三十多個設計方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5項,多次獲國家、省部級其他獎勵。發表學術論文和研究報告30餘篇。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左寧(1957年10月23日)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專家。北京市人。畢業於浙江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國家並行計算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學術造詣深,技術精湛,實踐經驗豐富,具有很強的攻堅能力。長期致力於計算機系統軟件和體系結構的研究和開發,參加或參與主持了多台國產高端計算機的研製,先後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為我國高端計算機趕超世界先進水平做出了重要貢獻。她提出並主持制定了多台不同體系結構的國產高端計算機軟件總體方案。在作業系統的研製中,參與主持設計了第一個與國際工業標準兼容的國產並行作業系統,對並行作業系統的理論與實現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創造性地提出並實現"多虛空間多重映射"的分佈式作業系統結構,成功地解決了可伸縮性與效率這對分佈式作業系統的主要矛盾;提出並實現了大規模計算機系統級容錯的思想,成功解決了巨型機的可用性問題。1992年獲第三屆"中國青年科技獎",199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批准為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並獲中國科協"求是獎",2001年獲"中國青年科學家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王小謨(1938年11月11日)雷達工程專家。上海市金山縣人。1961年畢業於北京工業學院。電子工業部電子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信息產業部科技委副主任。60年代創造性提出脈內掃描方法,使雷達系統大大簡化。70年代擔任JY8雷達主持設計師,研製成功我國第一部自動化引導雷達。80年代主持設計的JY9雷達,具有較好的低空性能,在國外的演習和綜合評分中名列前茅,獲得了國內外多部訂貨,是國際上優秀低空雷達。從事雷達科研30餘年,設計研製了多種型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雷達,尤其在三坐標雷達和低空雷達方面卓有建樹,為國家創造出較大的經濟效益,為軍事電子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分別獲1986年、1995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主要論文有《計算機模擬試驗法雷達發展概率的計算》、《三坐標雷達的最佳設計》等。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范滇元(1939年2月18日)光電子與激光技術專家。江蘇省常熟縣人。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研究員,技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專業委員會主任,上海光電子行業協會理事長。從事「神光」系列高功率激光裝置的研製及應用三十多年,先後研製成功「星光一號」、「神光Ⅰ」、「神光Ⅱ」等大型激光裝置。近年又投身巨型「神光Ⅲ」裝置的設計與研製,任總體技術專家組總工程師。在激光系統總體設計光束傳輸理論與應用、強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先進成果。先後獲得陳嘉庚獎、中科院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一等獎、上海市一等獎和光華工程科技獎等。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方家熊(1939年10月22日)光傳感技術專家。安徽黃山市人。1962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1966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畢業。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從事光傳感器研究,為我國空間遙感系統提供了多種紅外傳感器。他提出了變能隙半導體紅外傳感器的工程優值參數概念和測試方法;解決了空間用紅外傳感器的技術基礎及工程問題,滿足了我國首次從衛星對地球的長波紅外遙感的要求;為新型空間遙感系統的需要實現了碲鎘汞紅外器件對1~15微米探測的全波段覆蓋;提出了我國第一個多光譜紅外焦平面組件方案並研製成功;為風雲一號衛星、風雲二號衛星以及"神舟3號"飛船提供了各種多波段紅外傳感器組件,並推廣應用於航空遙感系統和工業、交通、環境和醫學等領域。著有衛星用長波HgCdTe探測器的研究等論文報告100多篇,參加撰寫專著2部,獲得六個國家科技獎。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高潔 (物理學家)(1937年6月14日)量子物理計量專家。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196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長期從事量子物理計量與凝聚態物理研究。1995年在巴黎國際計量大會上當選為國際計量委員會委員。

高文 (工程專家)

王越 (工程專家)1932年4月1日)通信與信息系統專家,1出生於江蘇丹陽。1956年5月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通信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名譽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信息與通信系統運用工程研究。曾擔任北京理工大學校長、某研究所所長、總工程師。曾取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四等獎、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機電部科技進步特等獎、光華基金一等獎、國防科學技術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德全 (工程專家)(1933年7月31日)信息技術專家。北京市人。195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10項獲國家發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及部級科技進步獎。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光鎮(1927年8月26日)電子工程及通信技術專家。出生於江蘇省松江(現屬上海市)。1948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先後在民航局、電子部和總參等研究部門工作,歷任主任工程師、總工程師及研究員等職務。長期致力於通信電子技術研究。1996年獲得國家級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01年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一等獎等多項獎勵,著有數十篇學術價值較高的論文和研究報告。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啟恆(1934年6月15日),女,自動控制技術專家。生於北京,原籍陝西省榆林。1963年畢業於原蘇聯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研究生部,獲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

金國藩(1929年1月8日)光學儀器專家。浙江省紹興人。195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工學院,曾任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院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光學儀器及應用光學技術研究。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台三座標光柵測量機。領導可擦除盤機、激光陀螺等研究工作,創造了一種可寫可擦光學頭,獨創地將激光陀螺用於測量弱磁場。率先在國內研究計算全息、光計算及二元光學。有創見地提出了脈衝調製理論解釋計算全息及空間域濾波的新概念,寫出了國內第一本《計算全息圖》、《二元光學》專著,開創性地將計算全息用於製作凹面光柵及光學合成孔徑雷達信號處理等。研製成功的二元光學激光分束器,具有國際水平。現從事光學體全息存儲與繞射光學研究。曾獲全國科技大會與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002年當選國際光學委員會副主席。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伯虎(1938年11月27日)計算機仿真與計算機集成製造專家。上海市人。1961年清華大學畢業。19801982年美國密執安大學訪問學者。航天科工集團二院科技委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自動化學院院長。曾任北京計算機應用與仿真技術研究所所長,國家863計劃CIMS主題專家組長。

李樂民(1932年5月28日)通信技術專家。浙江省吳興人,1952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從事通信技術領域科研教學50餘年。發表論文200餘篇,專著4部。為多項工程研製了數字傳輸關鍵設備。70年代初負責研製成功載波話路用9600比特/秒高速數傳機,解決自適應均衡關鍵技術。80年代初起,對數字通信中傳輸性能與抑制窄帶干擾研究有創造性貢獻,提出抗窄帶干擾新理論與技術。80年代中以來,對寬帶通信網技術進行研究。研製了數字彩色電視光纖傳輸系統、抗毀光纖以太局域網、電視與數據綜合光纖傳輸網、寬帶綜合業務局域網、ATM(異步轉移模式)用戶接入設備等。近期研究有通信網性能優化、光交換網、IP網和光網結合、無線網中的資源管理等。2002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被選為九屆/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兼任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學部主任、中國計算機學會理事長、863信息領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李天初

李同保(1942年10月17日)光學、計量學專家。1942年10月生,河南省溫縣人。196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應用物理專業,同年到北京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光學研究室工作。1980年4月至11月在中美高級研究學者交流計劃資助下到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從事輻射度學研究,獲優秀客座研究人員獎;1983年至1999年5月,在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歷任研究員,院長,名譽院長;他長期從事光輻射測量技術與標準研究,曾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參與研製的「光度基準與光通量副標準」項目獲198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研究的「用矽光電二極管自校準技術實現400~900um光譜輻射絕對測量」項目獲1989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同濟大學教授。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士。

李幼平(1935年5月1日)電子學家,出生於福建泉州一個小學教師家庭。1953年至1957年在南京工學院無線電系學習,1957至1959年在清華大學無線電系研修通信與遙測,此後在成都電訊工程學院擔任助教、講師。1964年10月,被調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從事電子系統的設計與研究。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梁駿吾(1933年9月18日)半導體材料專家。湖北省武漢市人。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1960年獲原蘇聯科學院冶金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獲國家科委科技成果二等獎一次、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次、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一等獎兩次,以及其它國家部級獎勵多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林祥棣(1934年2月8日)光電技術與工程專家。江蘇省南通市人。1956年畢業於浙江大學。先後曾任中國科學院廣電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和學術委員會主任、成都分院院長;西南科技大學校長等職。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此外還獲得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二等和三等獎6次,和光華科技二等獎一次。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凌永順(1937年4月2日)中國電子對抗技術專家。教授、博士生導師。生於安徽省定遠。1970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7月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物理系。先後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歷任教員、講師、副教授、教授。在雷達隱身、紅外隱身、電子偽裝和雷達紅外複合干擾技術的研究上獲得成果。1992年獲國家發明二等獎,1996年、1998年各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1996年獲軍隊首屆專業技術重大貢獻獎,1992年經中央軍委江澤民主席簽署,榮立一等功。1997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劉永坦(1936年12月1日)電子工程專家。原籍湖北武昌,生於江蘇南京。先後就讀於哈爾濱工業大學與清華大學無線電系。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研究生院院長。上海交通大學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陸建勛(1929年9月11日)通信工程專家。原籍浙江省杭州市。出生於北京市,1947年9月至1950年11月就讀於清華大學。中國艦船研究院研究員,國防科工委科技委顧問。國防科工委專家諮詢委員會,中國造船學會名譽理事。曾任中國艦船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艦艇通信工程的研製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孫玉(1936年4月14日)通信技術專家。黑龍江省肇東縣人。1962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第五十四研究所首席專家,研究員。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志傑

段寶岩

呂躍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