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視教育運動

三視教育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初期,在韓戰中國共產黨為了消除中國社會的「親美、崇美、恐美」思想,面向全國展開的以「仇視」、「鄙視」及「蔑視美帝國主義政治思想教育運動。

歷史背景

編輯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中共中央高層決定進入北韓參戰之前,存在意見分歧。在10月4日下午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者對出兵存有種種疑慮」[1]。韓戰的爆發尤其是美國的出兵朝鮮,中國民眾「思想認識很不一致」[2],「曾引起各階層群眾一定的思想波動和混亂」[3]

而當時中國剛經歷過抗日戰爭國共內戰,社會上存在許多「親美、崇美、恐美」的思想[4][5]。「恐美」情緒在多數民眾的心理中普遍存在,並對中國介入韓戰持悲觀情緒,認為「美國經濟實力強大、武器精良,而解放軍是土包子,沒法跟美國打,志願軍赴朝參戰是惹火燒身」[6]。「崇美」和「親美」心理主要是在當時的「民族資產階級、上層知識分子和部分學生」中比較普遍。據當時的調查,「在一部分教授資本家教徒教會學校中仍存在着濃厚的親美思想,需要用極大的努力來肅清」[7];「在教授和工商界中, 很多人還有崇美、恐美心理或對抗美援朝的軍事行動口是心非」[8]

這些因素阻礙了中共調動社會資源參戰,而且從共產主義國家意識建構的角度來看,在二元對立的結構中確立一個對立面是必需的,因此必須消除此類思想[9]。但是即使沒有朝鮮戰爭,中共也非常重視消除美國對中國的影響[9]。1949年美國國務院發表中美關係白皮書毛澤東就少見地對此接連寫了數篇文章批駁、回應[10]。而通過抗美援朝運動,逐步清除「親美」、「崇美」、「恐美」的思想後,周恩來就認為「這更是一個無價的收穫」,因為「這種侵略毒素不是一天侵入的,是長期地不知不覺迷惑、麻醉侵入的」[11]。可見其意義是遠在單純的戰爭動員之上的[9]

內容

編輯

「仇美、鄙美、蔑美」是「三視」宣傳教育中最重要的內容[9]。為了配合宣傳教育運動的展開,中共宣傳部門專門編寫了一本名為《怎樣認識美國(宣傳提綱)》的小冊子,其主要論述邏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是「仇視美國,因為它是中國人民的死敵」,從「目前」到歷史,共列數十條事例說明美國對中國的侵略。

第二部分是「鄙視美國,因為它是腐朽的帝國主義國家,是全世界反動墮落的大本營」,指出美國被少數資本家控制,對內政策是壓迫和剝削人民,絞殺民主,絞殺文化;對外則是侵略和戰爭的政策。

第三部分是「蔑視美國,因為它是紙老虎,是完全可以打敗的」,這是因為它在政治上孤立,在軍事上也存在戰線過長、兵力不足等弱點,雖然有原子彈,但並不可怕等等[12]

宣傳及推廣形式

編輯

1950年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後不久,中共中央就發出關於時事宣傳的指示,提出「為了使全體人民正確地認識當前形勢,確立勝利信心,消滅恐美心理,各地應即展開關於時事的宣傳運動」[13]。1950年11月4日《各民主黨派聯合宣言》發表後,「三視」教育運動宣傳攻勢正式在中國大陸範圍內普遍展開[14]

通過新聞媒體傳輸一定量的教育信息是宣傳教育的重要形式。從1950年11月到1953年,關於韓戰的宣傳成了中國新聞機構的中心主題。《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媒體通過發表相關社論、評論,特辟專刊等方式對戰爭進行宣傳[15]。據統計,從1951年到1954年,《人民日報》關於韓戰的宣傳文字平均每月就達兩萬字左右[16]。同時,中國共產黨着手建立了宣傳員和報告員制度, 在共產黨的每一個支部設立宣傳員,並在共產黨的各級領導機關設立報告員,以配合新聞媒體進行時事宣傳[14]。此種宣傳員報告員制度,實際上成為新聞媒介的重要輔助和補充。

通過各種會議及控訴會,以「群眾親歷、親聞、親見的活生生事實,揭露美帝國主義的殘暴罪行,使他們對美帝國主義的理性認識與自己的真情實感相結合,樹立起深刻的仇美思想」[9]。1950年12月中共就要求「在工廠、機關、學校、街道、團體、里弄舉行集會,控訴美帝國主義的罪惡,批判親美、崇美、恐美的錯誤思想」[17]

組織不同階層民眾在不同地區進行遊行也是「三視」教育運動推廣的主要手段。1950年11月30日,天津市4萬多工商業者舉行了「抗美援朝」示威遊行大會,並在會後致電毛澤東,稱他們「已經認清了美國的侵略本質,表示要與各階層人民團結一致」[18],「為完成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神聖任務而奮鬥到底」[19]。1950年12月26日,上海工商界舉行了有15萬人參加的示威遊行。其他如北京哈爾濱青島西安武漢等城市的工商業者也在1950年12月上半月相繼舉行了數萬人至十幾萬人的示威遊行。在有各界民眾參加的集會遊行中,1951年「五一」 節期間舉行的示威遊行規模最大,參加的各階層民眾共有18643萬餘人,佔了全國總人口的39%以上,如果加上「五一」節前參加遊行的人數,全國就有一半以上的人口參加了遊行 [20]

藝術性宣傳是「三視」教育運動推廣的另外一種手段。通過通俗性的大眾藝術如雜文漫畫、戲劇、歌曲等,調動起群體的情感共鳴從而提高凝聚力,並激發群體強烈義憤。1950年11月,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發出《關於文藝界展開抗美援朝宣傳工作的號召》,號召文聯所屬各分會及各地文藝組織一致行動起來,以文藝形式「揭露美帝國主義的罪行」、「肅清帝國主義流毒對一部分人的影響」[21]。中國大陸各地的文藝性刊物和各地的主要報紙,都以大量的版面,先後刊登了成千上萬關於韓戰的文藝作品和指導性的文章。據上海市1950年11月3日至12月5日一個月零兩天的統計,已經發表和演出的文藝作品就達890篇。全國各地的出版社出版了大量的韓戰題材的文藝叢書。1950年11月到1951年3月僅4個月出版的有關叢書就達數十種之多[22]

天主教新教在中國有着深厚的影響,當時大約有400萬信眾,其中新教團體多與美國有着密切的聯繫,受美國教會資助、控制,而他們舉辦的一些慈善、教育事業,對開展仇視美國的思想教育運動來說,又具有極大的「迷惑性」[9]。如何處理它們,成為「三視」教育的一個重點。在中共的推動下,1950年9月,基督教方面吳耀忠等人推出《中國基督教在新中國建設中努力的途徑的宣言》,12月,四川廣元天主教王良佐等發表《自立革新運動宣言》,號召教徒切斷與帝國主義國家的聯繫,實行「自治、自養、自傳」(三自運動)。韓戰開戰後,宣傳重點轉為對外國傳教士及從事間諜的神職人員的控訴。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是教會所辦的育嬰堂的虐嬰事件的控訴。其中一個是廣州聖嬰育嬰院的「血案」,《人民日報》指控其是在「慈善事業」、「宗教事業」掩護下的「殺人場」[23]。因由對教會育嬰堂的控訴具有良好的效果,1951年全國各地就發掘出許多類似的事件,大量關於育嬰堂的罪行被控訴,而且其控訴的步驟也基本相同。對他們的指控,更容易激起仇恨,而且,這種仇恨很自然地就引向了美帝國主義並同時激起愛國熱情。這是「三視」教育中最為成功的地方[9]

影響及評價

編輯

「三視」教育運動重新塑造了中國大陸民眾對於美國的認知。美國在許多中國大陸人心中的形象,由抗日戰爭時期的民主、文明、對中國友好的國家,成為了「全世界反動墮落的大本營」[24]

其一,美國是中國人民的死敵,「是打劫起家的兩頭蛇」,「是中國人民的吸血鬼[25],美帝的侵略是「偽善」的、「殺人不見血的侵略」[26],因此,美國「是我們中國人民最危險的敵人,最兇惡的敵人」;

其二,「作為帝國主義侵略陣營的魁首」,美國是「世界上最反動的、最野蠻的、最富於侵略性的帝國主義國家」,是「屠殺人類的老窩」,因此,它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民主人民的最兇惡的敵人」[27],是「世界的反動中心」;

其三,美國是最為腐朽的帝國主義國家,是「特務流氓強盜國家[26],美國是「狗的天堂」、「人的地獄」、「瘋子的天下」。美國人民生活貧困、流離失所,不願作戰[28],美國的科學研究正在走向末路[29]

「三視」教育運動所形成的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中國人。1951年7月1日朝鮮停戰談判消息傳到北京後,「很多群眾對媒體中稱李奇微為『將軍』、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甚為不滿」[30][31][32],因為據「三視」教育中接受的觀念,「李奇微乃是美帝國主義的代表,又怎能尊稱其為將軍呢?」新聞稿件和發言稿中,到處都是匪類、帝國主義、惡魔、法西斯等「刺激性的詞語」,1952年5月周恩來曾指示要「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語句」[33]。直到1972年,中國政府宣佈尼克遜訪華的消息,中國的普通群眾「在感情上一時無法接受」[34],當他們在報刊上看到毛澤東與「美帝國主義頭子」尼克遜「握手言和」的時候,他們普遍感到驚愕,以致目瞪口呆[35]

「三視」教育運動通過新聞媒體的宣傳教育及組織各種會議與集會等方式,成功地激起並引導了民眾對美國的仇恨情緒。以「仇美」、「反美」為核心的對美意識形態形成並影響了此後數代中國大陸的人們[36]。這影響在1967年香港暴動時亦被領導者用於鼓動參與者對抗英屬香港政府的統治[37][38]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逄先知; 李捷. 《毛泽东与抗美援朝》.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0-10-01. ISBN 9787507308921. 
  2. ^ 侯松濤.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19頁: 中共黨史研究. 2005年第2期. 
  3. ^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輯. 《当代中国的山东》上册. 第103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年. 
  4. ^ 侯松濤.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三视"教育---宏观视角下的回顾与反思. 《黨史研究與教學》. 2007年第6期. 
  5. ^ 高华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讲课合集,已去除课间噪音,珍藏, [2023-04-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4-30) (中文(中國大陸)) 
  6. ^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 《当代中国的山东》上册. 第 103 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89 年版. 
  7. ^ 中共北京市委政研室.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报告(一). 《北京工作》第8期. 1950年11月5日. 
  8. ^ 中共北京市委政研室.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报告(二). 《北京工作》第8期. 1950年11月12日. 
  9. ^ 9.0 9.1 9.2 9.3 9.4 9.5 9.6 薩支山. 新爱国主义与国家意识之建立——以抗美援朝爱国运动为例. http://cc.shu.edu.tw/~atss1/Seminar/20120905/F1/F1-1.pdf. 
  10. ^ 這幾篇文章分別是:《丟掉幻想,準備戰鬥》、《別了,司徒雷登》、《為什麼要討論白皮書?》、《「友誼」,還是侵略?》
  11. ^ 周恩來.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四卷)《巩固和加强国防力量是头等重要任务》. 第231-232頁: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年. 
  12. ^ 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宣傳部編. 《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怎样认识美国(宣传提纲)》(1950年11月5日).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4年. 
  13. ^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黨史黨建政工教研室編.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 第211頁: 國防大學出版社. 1986. 
  14. ^ 14.0 14.1 侯松濤.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2頁: 中共黨史研究. 2005年第期. 
  15. ^ 侯松濤.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2頁: 中共黨史研究第二期. 2005年. 
  16. ^ 張濤.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史》. 第61頁: 經濟日報出版社. 1996年. 
  17. ^ 《继续扩大与深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 人民日報. 1950年12月28日. 
  18. ^ 侯松濤.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3頁: 中共黨史研究. 2005年第2期. 
  19. ^ 《當代中國》叢書編輯部編輯. 抗美援朝战争. 第343頁: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年. 
  20. ^ 廖蓋隆. 《爱国运动论集》. 第17頁: 新華書店. 1951年. 
  21. ^ 侯松濤. 抗美援朝运动与民众社会心态研究. 第24頁: 中共黨史研究. 2005年第期. 
  22. ^ 劉宏煊. 抗美援朝研究. 第370頁: 人民出版社. 1990年. 
  23. ^ 打碎美国伪善的“救济”招牌. 人民日報. 1951-04-27: 第1版 [2023-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7). 
  24. ^ 楊玉聖. 《中国人的美国观》. 第235頁: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 
  25. ^ 《北京工作》第8期.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报告(一)》》(1950年11月5日). 中共北京市委政研室. 1950. 
  26. ^ 26.0 26.1 中共中央中南局政策研究室編印. 《武汉市委关于抗美援朝以来资产阶级动态及统战工作情况的报告》(1950年10月23日). 第33頁: 《城市資料》第3期. 1951年. 
  27. ^ 曲愛國. 《抗美援朝战争纵横谈——访柒成文将军问答录》. 《人物》第5期. 1992年. 
  28. ^ 李維漢. 《回忆与研究》下. 第715頁~第717頁: 中共黨史資料出版. 1986. 
  29. ^ 曲愛國. 《抗美援朝战争纵横谈——访柒成文将军问答录》. 《人物》第5期. 1992年. 
  30. ^ 中共中央宣傳部秘書處編印. 《北京及其他地区各阶层人民对朝鲜停战谈判的反映》. 第6頁: 《宣傳通訊》. 1951年7月. 
  31. ^ 《北京市抗美援朝运动资料汇编》. 第156頁: 知識出版社. 1993年版. 
  32. ^ 中共北京市委黨史研究室編. 《北京市各阶层人民对朝鲜停战谈判的反应》. 中共北京市委向毛主席、中央、華北局的報告. 1951年7月. 
  33. ^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周恩来年谱(一九四九—一九七六)》上卷. 第238-239頁. 
  34. ^ 參見何妍:《20世紀60年代中國媒體宣傳中的美、蘇形象——以<人民日報>為個案》,2005年香港中文大學第一屆國際博士研究生研討班論文。
  35. ^ 楊玉聖. 《中国人的美国观》. 第238頁,第258頁: 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6. ISBN 9787309016031. 
  36. ^ 洪振快. 洪振快:历史如何让亲美变成仇美. 財經網. [2013-03-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28). 
  37. ^ 〈中共對港虛聲恫嚇. 號召左派份子展開三視運動〉,《星島日報》,1967年6月11日。. 港澳問題剪報索引 (1950-1973). : 83 [2017年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25日) (中文(繁體)). 
  38. ^ 1967年6月6日, 《文匯報》社論號召以「三視運動」(仇視、鄙視、蔑視)反擊「緊急法令」。. [2017年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年2月25日).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外部圖片連結
  三視教育運動集會場景
  三視教育運動遊行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