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迫害韓語:병인박해丙寅迫害 Byeongin Bakhae ?),又稱丙寅教難,舊稱丙寅邪獄韓語:병인사옥丙寅邪獄 Byeongin Saok ?),指朝鮮王朝1866年(干支紀年為丙寅年)2月開始的興宣大院君李昰應發起的鎮壓天主教運動。為朝鮮歷次「邪獄」(鎮壓天主教)中規模最大、持續最久、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共12萬人被捕,其中包括9名法國傳教士在內8000多人被處死,該事件引發丙寅洋擾

背景

編輯

天主教在18世紀後期傳入朝鮮國,由上層向下層社會滲透,朝鮮以儒教立國,對天主教及西學思想視之為異端邪說,天主教的思想理念及其廣泛傳播給遵奉程朱理學的朝鮮統治者帶來巨大威脅,他們一再宣佈天主教為「邪教」,捕殺天主教徒,純祖時1801年爆發辛酉邪獄1831年教宗額我略十六世宣佈朝鮮教會脫離北京教區,成立朝鮮教區,1836年,法國傳教士羅伯多祿法語Pierre Maubant(Pierre Philibert Maubant)在朝鮮教徒接應下渡過鴨綠江潛入朝鮮,成為朝鮮第一名歐洲傳教士(此前有兩位華人傳教士周文謨、劉方濟),此後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開始在朝鮮傳教。憲宗時1839年再興己亥邪獄。後又有丙午邪獄等。但天主教在朝鮮勢力反而越來越大。到1864年信徒數量更達23000名。

高宗即位後,興宣大院君主政。天主教徒介入朝鮮內部黨爭。高宗初年,沙俄屢次跨過邊境要求通商,遭拒絕。朝鮮天主教徒試圖聯絡英、法結盟,制約俄國。此舉引起大院君不滿,更成為政治鬥爭的藉口,最終引發1866年丙寅邪獄,九名法國傳教士及大量朝鮮天主教徒被殺害。此後,朝鮮的鎖國政策更為鮮明,對待西方的態度也更趨於強硬,排外氣氛達到頂峰[1]

當代韓國稱為「丙寅迫害」,1966年丙寅迫害100周年以來在處決天主教徒的首爾切頭山修建了多個紀念場館和雕塑。1984年和1985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特蕾莎修女曾先後參觀切頭山殉教聖地。

殉教者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姜博:“辛未洋擾”是如何擾亂朝鮮與東亞的?. [201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