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世界遗产

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是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遺產的在古代東西文化交流上扮演了重要角色絲綢之路上的一段路線及相關古遺址遺蹟。

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
世界遺產
陸路絲綢之路的路線圖
官方名稱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英文)
Routes de la soie : le réseau de routes du corridor de Chang’an-Tian-shan(法文)
位置 中國
 哈薩克
 吉爾吉斯亞洲和太平洋地區
標準文化:(ii)(iii)(v)(vi)
參考編碼1442
登錄年份2014年(第38屆會議
面積42668.16公頃
緩衝區189963.1公頃

2014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自中國中原地區至中亞七河地區這段5000公里路網為新的世界遺產,並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來命名。遺產點包括重點城鎮遺蹟、商貿城市、交通遺蹟、宗教遺蹟及相關遺蹟等5類代表性遺蹟共計33處。[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計絲綢之路的其他路網及古遺址遺蹟會在未來幾年納入世界遺產。

概述

編輯

在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的《中國:我的旅行與研究》第一卷(1877年)中首次使用了絲綢之路一詞,為了指出絲綢在東西貿易的重要性而將中國通過中亞前往印度的貿易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概念在德國人阿爾伯特·赫爾曼的《中國與敘利亞間的古絲綢之路》(1910年)被擴大。長達5000公里的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是在綿長的絲綢之路路網中的一部分,從漢唐的都城長安/洛陽出發[1],一路向西延伸至中亞七河地區。它形成於公元前2世紀和公元1世紀之間,直到16世紀至前都在使用。它對多種文明的交流起到了促進作用,為商品交換、宗教信仰、科技知識、技術創新、文化實踐和文學藝術的深度交流提供了便利。這段路網中入選世界遺產的共有33處,它們當中有多個古代帝國以及可汗王國的都城和宮殿建築群、貿易契約、教窟寺、古道、驛站、關口、烽火台、多段長城、碉堡、墓地和宗教建築[1]

申遺歷程

編輯

2006年,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塔吉克、烏茲別克、土庫曼等與古代絲綢之路相關的5個國家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的協調下啟動了絲綢之路跨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

2011年,因絲綢之路規模太過龐大,國際組織專家以「廊道」概念對絲綢之路跨國申遺策略進行調整。經多輪協商,於2012年確定中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三個國家以「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為名聯合申報。

2014年6月15日,中國、哈薩克、吉爾吉斯三國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聯合申報「絲綢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網」項目,同時世界遺產委員會建議名稱應當縮短,改為絲綢之路天山道路網,但是當事國中國建議命名為「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2],最終取得成功。

登錄標準

編輯

該世界遺產被認為滿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 (ii)在某期間或某種文化圈裏對建築、技術、紀念性藝術、城鎮規劃、景觀設計之發展有巨大影響,促進人類價值的交流。
  • (iii)呈現有關現存或者已經消失的文化傳統、文明的獨特或稀有之證據。
  • (v)代表某一個或數個文化的人類傳統聚落或土地使用,提供出色的典範-特別是因為難以抗拒的歷史潮流而處於消滅危機的場合。
  • (vi)具有顯著普遍價值的事件、活的傳統、理念、信仰、藝術及文學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連結(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該基準應最好與其他基準共同使用)。

遺產點

編輯

中國

編輯

哈薩克

編輯

吉爾吉斯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UNESCO World Heritage Sites, "Silk Roads: the Routes Network of Chang'an-Tianshan Corridor". UNESCO. 2014-06-22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英語). 
  2. ^ 大运河、丝绸之路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