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是雷海宗的作品,全書分為兩篇。

雷海宗將中國文化分成三個周期。383年淝水之戰前後,中國分為兩周,第一周是純華夏民族創造文化的時期,第二周是北方各少數民族屢次入侵中原,印度佛教不斷滲入並最終與中國文化發生了「化學的作用」,形成一個胡漢混合的新中國。在上古時代,貴族男子都以當兵為榮。遇有戰事,國君往往親自出戰。整部《左傳》中沒有一個臨陣脫逃的士兵。中國的文化自秦漢後是「無兵的文化」,就是「沒有真正的兵,也就是說沒有國民,也就是說沒有政治生活。」,雷氏深痛表示:「中國二千年來,由於人民不能當兵,不肯當兵,因此弄得國家積弱,民族或個人軟弱無能。」雷海宗對中國知識分子多有批評,他認為他們都是些文弱的書生,絕對不肯當兵,「每次天下大亂時士大夫無能的情形就暴露無遺」,歷代黨爭「都是在嚴重的內憂或外患之下的結黨營私行為。起初的動機無論是否純粹,到後來都成為意氣與權力的競爭;大家都寧可誤國,也不肯犧牲自己的意見與顏面,當然更不肯放棄自己的私利。各黨各派所談的都是些主觀上並不誠懇客觀上不切實際的高調。」。盧溝橋事變後,「與印度巴比倫文明比較,中國文化有頑強的生命力,可造第三周。」

雷海宗是「戰國策派」的代表,《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上編的論文是抗戰前三年間發表在清華大學《社會科學》的雜誌上[1],包括《中國的兵》、《中國的家族》、《中國的元首》、《無兵的文化》、《中國文化的兩周》等五篇文章。下編的論文主要完成於抗戰前期。《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是雷氏哲學自成一格的表述,明顯有斯賓格勒的影響。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