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哭耶京堂
主哭耶京堂(Dominus Flevit,又譯為耶穌哀哭耶京堂)是一個天主教教堂,位於橄欖山,正對着耶路撒冷老城。
主哭耶京堂 | |
---|---|
基本資訊 | |
位置 | 耶路撒冷 |
宗教 | 天主教 |
領導 | 方濟各會 |
建築詳情 | |
建築師 | Antonio Barluzzi |
竣工 | 1955 |
地圖 | |
「Dominus Flevit」,拉丁語直譯為「主哭了」,教堂形狀似一顆淚珠象徵耶穌的眼淚。根據《路加福音》第19章,耶穌走向耶路撒冷的時候,震驚於第二聖殿的美麗,並預測其將來的毀滅和猶太人的離散,當眾哀哭。
主哭耶京堂是耶路撒冷最新的教會之一,位於一個古老的遺蹟之上。在施工期間,聖殿考古學家發掘出的文物可以追溯到迦南時期,並發現第二聖殿和拜占庭時代的古墓。
直到十字軍東征時代之前,耶穌哭泣的位置沒有記號。從這個時期開始,人們開始紀念該地點。後來一個小禮拜堂建在該位置。1187年耶路撒冷淪陷後,教堂被毀滅。16世紀初期,一座清真寺或伊斯蘭學校在原先教堂的位置建立起來,儘管確切的用途仍有爭議。該地方被稱為el Mansouriyeh(凱旋)。
方濟各會無法得到遺址,因此他們於1891年購買了附近的一小塊土地,並建造了一座小禮拜堂。1913年,一座私人住宅建於方濟各禮拜堂的前面。最後這家被修女聖約瑟芬所繼承,她將之出售非一個葡萄牙女人。1953年,在圍牆的修建過程中,工人發掘出古墓。因此該地點被深入挖掘,被發掘出的古墓從晚青銅時代到迦南期間,並發現公元前136年到公元300年的一座公墓。公墓跨越兩個不同的時期,呈現出兩種不同的陵墓風格。
建造
編輯現在的教堂建於1953年至1955年。設計師為安東尼·巴盧奇。巴盧奇在20世紀上半世紀設計了一些神龕和教堂,在耶路撒冷有很多他的其他作品,如萬國教堂、荊冕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