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簡稱:世勳碑)是位於中國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的元代石刻,為一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現存於武威市文廟。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殘碑(漢語部分)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武威市涼州區
分類石窟寺及石刻
時代元代

石碑的發現及現狀

編輯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殘碑(漢文部分拓片)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是從武威市城北15千米的石碑溝(今永昌鎮石碑村)發現的。清朝時被埋沒於地底下,該碑上下兩段被挖出並製成磨盤,1933年其中段被挖出,1934年被移往當地教育館。1964年,甘肅省博物館又挖掘出刻有蟠螭碑首,並將其與碑身一起,存放在當地文廟。因當年運輸不慎導致,現僅存下半段[2]。該殘碑身高超過1.8米、寬約1.7米、厚近0.5米,殘存部分是全碑的五分之二左右,碑首則高1.3米、寬1.8米、厚0.52米[3]。碑身陽面刻有36行、每行90字的漢文,現存下半部約40字,碑陰刻有分欄書寫的回鶻文,部分文字已經漫漶不清,原碑可能分為十欄,每欄51-52行,現存後一部分的四欄半[4]

 
回鶻文書寫的亦都護高昌王世勳殘碑拓片

歷史記載

編輯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是元文宗帖睦爾普化的政績進行的表彰,除此之外,也是為了表彰巴而朮·阿而忒·的斤帖睦爾普化對元朝的效忠於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而立的,最早有《道園學古錄》記錄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全文,以此來撰寫的史書有《元史·巴而朮阿而戒的斤傅》、邵遠平《擅弘筒錄·也立安敦傅》,與此書記載相同的有《元文類》、《隴右金石錄》(有刪增)、《甘肅新通志》,與其略有不同的有乾隆刊本的《武威縣誌》,其內容與現存石碑相吻合,並且增加了太平奴嗣位以後的一些事情,黃文弼認為這是因為《威武縣誌》所載的是直接抄自石碑[5]。而《道園學古錄》所載的應為石碑碑文的初稿,立碑時間與撰文時間中間相隔3年,石碑所刻為最後定稿,所以具有一定差異[2]。《隴右金石錄》曾將碑陰面誤認為蒙文,後經學者確認為回鶻文

碑文內容

編輯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據記載為奎章閣侍書學士虞集篆文, 禮部尚書康里巎巎書寫,翰林學士承旨, 奎章閣大學士趙世炎撰額。碑文記載了高昌王和他祖先的事跡。對回鶻人的起源和高昌國的成立、元代回鶻亦都護高昌王的世襲和高昌與元聯姻情況、對高昌王的賜封及權限都進行了記載[3]。除此之外,關於「高昌回鶻」的轄境的方位問題以及也有學者參考本碑進行討論[6][7]

回鶻文與漢文部分大致一致,但並非從漢文直接翻譯而來。因為一些事件,回鶻文比漢文記載的更加具體和詳細,例如都哇卜思圍攻火州的時候,曾經向城中給亦都護王火赤哈兒·的斤射出信件,提出要娶火赤哈兒的女兒也立亦黑迷失的史實。除此之外,回鶻文部分記載了一些漢字部分遺失的內容,比如立碑時間為元順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而非之前黃文弼推測的至順三年等內容。一些內容與漢文有差異,比如馬木刺·的斤在回鶻文里是亦都護王玉古倫赤·的斤的兒子,而在漢文里則是其弟弟[4]

影響

編輯

因為伊斯蘭教進入新疆後,曾經的佛教中心高昌回鶻文化遭到了嚴重的損毀,導致對於當時的高昌的文獻記錄非常的少。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所記載的當時的人物和歷史事件為後來的史學家提供了直接的一手資料。除此之外,世勳碑對元代文學、書法也有非常重要的價值以及對古代維吾爾語提供了材料[3][4]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甘肅省文物局. 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08-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5). 
  2. ^ 2.0 2.1 何金蘭. 元《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琐谈. 河西學院學報. 2012, 29 (01): 31–35. 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12.01.018. 
  3. ^ 3.0 3.1 3.2 黨菊紅.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的重要价值. 隴右文博. 2009, (51-56). 
  4. ^ 4.0 4.1 4.2 耿世民. 回鹘文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研究. 考古學報. 1980, (04): 515–529. 
  5. ^ 黃文弼. 亦都護高昌王世勳碑复原并校記. 文物. 1964, (02): 34–42. doi:10.13619/j.cnki.cn11-1532/k.1964.02.005. 
  6. ^ 錢伯泉. 《西天路竟》东段释地及研究. 西域研究. 2003, (01): 16–25. doi:10.16363/j.cnki.xyyj.2003.01.003. 
  7. ^ 田衛疆. 北宋时期西州回鹘相关史实考述. 西域研究. 2003, (01): 8–15. doi:10.16363/j.cnki.xyyj.2003.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