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外廬學派
侯外廬及其門人以其以歷史唯物主義解讀中國思想史的開拓性貢獻和三代傳承被稱為侯外廬學派,簡稱侯派。
定義
編輯張豈之指出,侯外廬學派的特點是「將社會史的研究和思想史、哲學史的研究結合起來」,「注重發掘中國社會和中國思想的特點,不套用西方的模式」,「既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作為研究的指導,又繼承中國思想學術史的優良傳統」。[1]
2011年,方克立、陸新禮定義:「『侯外廬學派』是由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家侯外廬先生開創的學術派別,其基本主張是用以唯物史觀為核心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來研究中國思想的發展,強調思想史研究與社會史研究相結合,可以說是中國思想史研究中的唯物史觀派。該學派已有三代薪火相傳……」[2]
形成
編輯1941年後,侯外廬轉向史學研究,先後編寫《中國古典社會史論》、《中國古代思想學說史》、《船山學案》、《中國近世思想學說史》、《中國古代社會史》、《中國思想通史》一、二、三卷,1950年3月至1958年7月,侯外廬任西北大學校長。1954年4月,侯外廬調任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長,此後他聘請各著名學者並選調張豈之、李學勤、楊超、林英、何兆武到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中國思想史研究室,組織他們編寫《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中國哲學史略》,編輯《陳確哲學選集》及增訂本、《中國歷代大同理想》、《王廷相哲學選集》。由此熔鑄了「特定共同體的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等構成的整體」。1959年8月,又選調黃宣民、唐宇元、步近智、陳谷嘉,此後招盧鍾鋒、孟祥才為研究生。[3]
1972年後,侯外廬開始編輯《中國封建社會史論》,組織編寫《中國近代哲學史》。1978年後,組織編著《中國思想史綱》與《宋明理學史》。
侯外廬逝世後,張豈之大力宣傳侯外廬的治學方法和歷史貢獻,發表大量文章,召開相關學術研討會,並編著侯外廬著作。張豈之編寫和帶領其博士生編寫了《中國儒學思想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歷史十五講》、《中國學術思想編年》、《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思想學說史》。
學人
編輯第二代:侯外廬1966年前培養的研究生和助手:張豈之、李學勤、何兆武、林英、楊超及黃宣民、盧鍾鋒。
第三代:侯外廬1976年後培養的研究生以及第二代學者培養的學生:姜廣輝、陳寒鳴。
著作
編輯- 《中國思想通史》
- 《中國近代哲學史》
- 《宋明理學史》
- 姜廣輝主編,《中國經學思想史》
- 黃宣民、陳寒鳴主編,《中國儒學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