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子》一百二十卷,[1]魏晉傅玄撰,今僅存輯本數卷。

晉朝傅玄撰《傅子》,分內、外、中篇,內篇為「撰論經國」的內容;外篇、中篇為撰論「九流、三史故事」的內容。《傅子》一書流傳甚廣,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一語即出自《傅子·口銘》。《傅子》原書一百二十卷。[2]唐朝以後,此書散佚嚴重,《崇文總目》載錄二十三篇,《通志》載錄《傅子》五卷。[3]元朝修《宋史‧藝文志》亦載錄五卷。明朝以後已不見此書。[4]《傅子》一書的思想傾向是以儒學為核心,兼取道、法之長。在清代以前此書歸類於雜家,《四庫全書》歸類於儒家。明代《永樂大典》收錄有《正心》;《仁論》;《義信》;《通志》;《舉賢》;《重爵祿》;《禮樂》;《貴教》;《檢商賈》;《校工》;《戒言》;《假言》;《問政》;《治體》;《授職》;《官人》;《曲制》;《信直》;《矯違》;《問刑》;《安民》; 《法刑》; 《平役賦》;《鏡總敘》等二十四篇。

輯佚

編輯

清乾隆三十九年開四庫館,內閣中書徐步雲自《永樂大典》輯出十二篇,並附錄四十八條,不分卷。[5]紀昀以為「所論皆關切治道,闡啟儒風,精意名言,往往而在」,歸類為子部儒家類。有些隻字片語散見《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等書,又如《三國志》中裴注引用大量《傅子》文字,但四庫纂修官竟不取。[6]清嘉慶年間,嚴可均對《傅子》進行輯補工作,以唐魏徵群書治要》所載二十四篇,「校《大典》本,多出二千五百餘字;又從《三國志·注》寫出六千三百餘字」,進而「遍搜各書,得件文數百條,重加排比,以《治要》、《大典》等書所載整篇為二卷;以各書所載,依《意林》九十五事,次第類附而間廁之」,增加補遺二卷,凡四卷,收入《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的《全晉文》卷四七至卷五〇。光緒十七年(1891年),葉德輝輯得《傅子》三卷,附《訂訛》一卷,收入《觀古堂所著書》。余嘉錫認為葉德輝輯本「持論較嚴氏更為精密」。其他輯本還有方濬師《傅鶉觚集》五卷、王仁俊《玉函山房》一卷、張鵬一《關隴叢書》一卷等、錢保塘《清風室叢書》二卷等輯本。

註釋

編輯
  1. ^ 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第二冊:「《隋志》、舊新 《唐志》及《意林》卷五均作《傅子》一百二十卷,則《提要》中一百四十卷,四字為二字之誤。」
  2. ^ 隋書·經籍志三·子部:雜家》:「《傅子》百二十卷。晉司隸校尉傅玄撰。」《舊唐書·經籍志下·丙部子錄:雜家》:「《傅子》一百二十卷。」
  3. ^ 鄭樵《通志》卷六六:「《傅子》五卷。晉司隸校尉傅玄撰。舊有百二十卷。」
  4. ^ 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二一四「子部雜家類」引《崇文總目》:「晉傅休奕撰,集經史治國之說,評斷得失,各為區例,本傳載內、外、中篇,凡四篇亡錄,合一百四十篇,今亡一百一十七。」
  5. ^ 程瑤田記:「纂修官徐步雲從《永樂大典》中搜出《傅子》有錄目者二十四篇,然皆裴松之之所未引者;又有無錄目者數條。及旁搜《太平御覽》、《文選·注》中碎事凡四十條,亦間為裴注之所未及引。」(《(通藝錄)、<修辭余鈔>、<輯逸>子書三種序》)
  6. ^ 余嘉錫批評徐步雲「頗為疏略」,又指責紀昀:「是其學亦兼取諸家,真雜家者流耳。紀文達入之儒家,非是。」(《四庫提要辨證·傅子》)

參考文獻

編輯
  • 辛志鳳:《傅玄及其(傅子)》,《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3年5月第3期,第49頁。
  • 陳見微所作《析清人輯佚(傅子>的成就》,《文獻季刊》2000年7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