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的故事 (電影)
《光陰的故事》是1982年上映的台灣電影,屬於集錦式電影,由陶德辰、楊德昌、柯一正及張毅所拍攝的四段電影(《小龍頭》、《指望》、《跳蛙》、《報上名來》)組合而成[1],四段故事是發生在1950年至1980年之間,不同時代不同角色的四段故事[2]。《光陰的故事》是由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所製作[4]。而此電影是台灣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作之一[1][3][2]。後來在臺北金馬影展執行委員會中獲選為影史百大華語電影。
光陰的故事 | |
---|---|
基本資料 | |
導演 | 陶德辰 楊德昌 柯一正 張毅[1] |
監製 | 明驥 |
編劇 | 陶德辰 楊德昌 柯一正 張毅 |
主演 | 張艾嘉 石安妮 李立群 李國修 張盈真 藍聖文 |
配樂 | 羅大佑 |
攝影 | 陳嘉謨 |
剪接 | 廖慶松 |
製片商 | 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
片長 | 100分鐘[1] 106分鐘[2] 109分鐘[3] |
語言 | 漢語 閩南語 |
上映及發行 | |
上映日期 |
|
風格
編輯《光陰的故事》的前二段比較沈靜、夢幻,後面二段則為較多對話的喜劇[3]。其中,第一段《小龍頭》由陶德辰導演,描述小男生(藍聖文飾演)為了不想面對被同學霸凌的生活,躲避到他充滿恐龍玩具的世界中。第二段《指望》由楊德昌導演,其中石安妮飾演的少女小芬喜歡上在他們家租屋的一位男子,後來陷入三角戀情中[3]。第三段《跳蛙》由柯一正導演,李國修飾演的大學生杜時聯加入了游泳隊,也面臨生活中的競爭[3][5]。第四段《報上名來》由張毅導演[1],其中由李立群及張艾嘉飾演的新婚夫妻,剛搬到都市,但意外的被鎖在家門以外以及辦公室外,需要證明自己的身份[3][5]。
起源
編輯1970年代,台灣的電影業主由愛情國語的三廳電影主導,直到香港電影的引進取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鑑於電影業的下滑,一些年輕知識分子,包括小野和吳念真等人被中央電影公司招募,意識到台灣電影需要創新後,中影開始招募了一群年輕導演,旨在透過打破愛情片的傳統慣例引入新的電影風格,從而改變電影格局,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光陰的故事》在1982年餘楊德昌、柯一正和張毅三位新生代導演的參與下,共同合作構想小成本電影的拍攝,再經由明驥及小野協助後正式開始製作。[6]電影於1982年6月1日開鏡。[7]
英文片名《In Our Time》來自於歐內斯特·海明威的第一部作品,電影試圖透過新的方式探索台灣社會,以開放的心態面對當代現實。 另一方面,中文片名《光陰的故事》強調了電影中四個相互關聯的故事所形成的軌跡。該電影而標誌着台灣新浪潮的崛起下,在敘事和視覺美學的重大轉變,並紮根於寫實主義,着重捕捉生活的緩慢之美和生活的和諧節奏。[8]電影則採用非傳統的敘事結構,採用了更貼近生活的節奏。
評價
編輯電影評論家讓-米歇爾·弗羅頓(Jean-Michel Frodon)認為,《光陰的故事》是對臺灣社會不斷變化的見證,尤其是楊德昌的《期望》被視為對現代化過程的重要美學回應。[10]
電影學者洪國鈞認為,《光陰的故事》是台灣新電影的開創性項目,並採用現實主義方法來描述台灣的現代歷史 洪國鈞以最後一個部分《報上名來》為例,強調了這部電影的目的不僅是將「現實」描繪成現實的樣子或應該是的樣子,還要將其作為創造和表現的產物。在這裏,「現實」不再像以前的電影運動「健康寫實電影」中一樣被描繪成靜態,而是作為一組動態條件的集合,其中電影起著至關重要且積極的作用。[11]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Vishnevetsky, Ignatiy. In Our Time. Chicago Reader. [27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3).
- ^ 2.0 2.1 2.2 The Taiwan Stories of Edward Yang and Wu Nien-jen. Harvard Film Archive. [27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24).
- ^ 3.0 3.1 3.2 3.3 3.4 3.5 Hu, Brian. In Our Time. World Cinema Directory. [27 July 20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1).
- ^ Anderson, John. Edward Yang.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April 2005. ISBN 978-0-252-07236-9.
- ^ 5.0 5.1 Yang, Jeff.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a guide to Hong Kong, Taiwanese, and mainland Chinese cinema. New York: Atria Books. 2003: 166–167. ISBN 978-0-7434-4817-8.
- ^ 李道明. 驀然回首-台灣電影一百年. 台灣: 《歷史月刊》 158期. 2001: 41–51.
- ^ 中央通訊社. 開箱老照片》台灣新電影「光陰的故事」開鏡 | 生活. 中央社 CNA. 2023-06-01 [2023-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0-26) (中文(臺灣)).
- ^ Frodon, Jean-Michel. 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shing. 2012: 61–69. ISBN 9789866217418 (中文).
- ^ 第19屆金馬獎. 臺北金馬影展.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08).
- ^ Frodon, Jean-Michel. Le Cinéma d'Edward Yang:de 'In our time' à 'Yi-Yi'. Taipei: China Times Publishing. 2012: 68–69 (中文).
- ^ Hong, Guo-Juin. Taiwan Cinema: A Contested Nation on Screen..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109.
外部連結
編輯- 《光陰的故事》| 1982 | 台灣 | 楊德昌/張毅/柯一正/陶德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光陰的故事》的資料(英文)
- AllMovie上《光陰的故事》的資料(英文)
- 爛番茄上《Guang yin de gu shi》的資料(英文)
- 開眼電影網上《光陰的故事》的資料(繁體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