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節朗戰役 (英語:Battle of Namka Chu River),是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中的第一場戰役。由西藏軍區前線指揮部(代號:藏字419部隊)單獨完成了第一階段的克節朗地區作戰,印度陸軍第七步兵旅大部被藏字419部隊殲滅。解放軍隨即乘勝追擊,收復了藏南達旺地區,而駐地印軍的第四軍剩餘部隊在解放軍到達達旺之前就已撤退[2]。同時,此戰解放軍還俘虜了第七步兵旅旅長達爾維準將以及該旅下屬五個步兵營營長中的三個。

克節朗戰役
中印邊境戰爭的一部分

1962年,印度士兵巡邏於中印邊界。可見當時印度士兵使用的多為李-恩菲爾德步槍,其作為栓動步槍的火力持續性與射速均遠低於中國軍隊的56式半自動步槍
日期1962年10月20日 - 10月25日
地點
結果

中國人民解放軍決定性勝利

  • 印度第七步兵旅被完全殲滅[1]
  • 達旺周邊印軍在第七步兵旅被全殲後棄守達旺向南敗退
領土變更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克節朗河谷和達旺
參戰方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指揮官與領導者
中國 柴洪泉 大校
中國 陰法唐 大校
印度 強·達爾維英語John Dalvi 準將(被俘)
參戰單位
藏字419部隊 第7步兵旅英語7th Indian Infantry Brigade
兵力
8,000餘人 3,000餘人
傷亡與損失
151人陣亡
334人受傷
832人陣亡
1,065人被俘
5km
3miles
none
新沙則哨所
新沙則哨所
達旺
達旺
邦拉山口
邦拉山口
邦拉山口
塔格拉山脊
塔格拉山脊
桑多洛河
桑多洛河
娘江曲
娘江曲
娘江曲
娘江曲
娘江曲
娘江曲
克節朗河
克節朗河
克節朗河
克節朗河
克節朗河
克節朗河
吉米塘
吉米塘
龍布
龍布
Zirkhim
Zirkhim
哈東拉山口
哈東拉山口
勒門巴族鄉
沙則
沙則
多拉山口
多拉山口
章多峰
章多峰
扯冬(多拉哨所)
扯冬
(多拉哨所)
地圖
達旺附近的麥克馬洪線
麥克馬洪線 1914年, 圖一

背景

編輯

1959年以後,印度不斷對中國邊界進行武裝挑釁。到了1961年,中國政府多次向尼赫魯提出和談建議,並實行隔離政策,均被一一拒絕。進入1962年,局勢越發緊張起來。6月,印度軍隊加快了武裝入侵中國的速度,東段已越過「麥克馬洪線」,進入西藏山南的扯冬英語Dhola Post地區。截至8月底,印軍在中國境內建立了一百多個據點。這些據點最近的距中國哨所幾十米甚至幾米遠,形成「面對面」的對峙,有的楔入中國哨所之間,有的還插到了中國邊防哨所背後來了。尼赫魯甚至宣稱要將中國人從邊境地區趕出去。這也使得中國不得不放棄「忍讓」,準備軍事對抗,理由是「自衛反擊」。1962年9月22日,中國《人民日報》發表了題為《是可忍,孰不可忍》社論,警告印度尼赫魯政府,立即從邊境撤軍,否則中方將使用武力[3]

戰役經過

編輯

前期準備

編輯
 
中印兩軍對峙

具體部署:以藏字四一九部隊第一五五團和第一五七團1個營從印軍左翼卡龍槍等實施主要突擊,殲滅卡龍、槍等的印軍;第一五七團主力向印軍左側後迂迴章多、搗毀印軍第七旅旅部和後勤供應基地;第一五四團向印軍右翼突擊,攻殲沙則英語Khinzemane克寧乃橋地區的印軍;第三十二團第二營和山南軍分區守點分隊,在正面牽制印軍。以炮兵第三○八團兩個120mm迫擊炮連和第十一師兩個82mm迫炮連組成輕便炮群,配置在拉則、塔拉地區,支援步兵戰鬥。第三十二團(欠1個營)主力集結于勒和得芒之間,並指揮位於錯那的第三十一團第二營為預備隊。第十一師高炮營配置在麻麻、薄山口、寶丁山口一線,擔任對空掩護,保障後方運輸的安全。各部隊達成合圍態勢後,迅速向心突擊,圍殲扯冬英語Dhola Post絨不丟扯果布邦岡丁和色兄朗溝的印軍,並攻佔哈東拉山口、桑采拉山口,阻止印軍南逃北援,力爭全殲印軍第七旅[4]

強攻槍等與卡龍[4]

編輯

10月20日4時,第一五五團第二營開始接敵運動,5時40分進至克節朗河北岸。6時30分,第六連主力在第二個據點西北側橋西,隱蔽地徒涉克節朗河,進到指定位置。同時,該連第一排在河北岸展開。第二營主力(第四、第五、第八連)在火力急襲開始後涉過克節朗河,沿槍等東側運動,僅14分鐘,基本上達成了對槍等印軍的包圍。經過3小時激烈戰鬥,西藏邊防部隊第一五五團第二營,全殲入侵槍等印軍兩個步兵連共270人(其中斃228人,俘42人),攻克地堡112座。該營犧牲21人,負傷34人[5]

而卡龍方向,第一五五團第一營的任務是,在炮兵火力支援下,首先殲滅卡龍印軍,爾後向扯冬英語Dhola Post絨不丟方向發展進攻。營決心集中主要兵力兵器,採取側背攻擊,穿插分割,短兵近戰,殲滅卡龍印軍。第一五五團第一營在戰鬥中,發揚積極主動,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獨立作戰,孤膽作戰的優良戰鬥作風,僅用半天時間全殲卡龍、扯冬、絨不丟印軍3個連和1個營部共 360 餘人。俘虜第二拉加普特營營長瑞克中校和第四師通信團長泰瓦利中校,為全殲克節朗地區印軍做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於印軍長期經營,陣地配系依山勢、林木、石崖設置,據點隱蔽而且堅固,地堡群連環配套,火力配系嚴密,堡與堡之間便於形成交叉火力,相互支援,第一營在作戰中只能逐堡強攻,攻堅戰打得十分艱苦,全營共傷亡 138 人(亡59人,傷79人)[4]

攻克沙則

編輯

沙則英語Khinzemane是克節朗地區印軍右翼的重要據點,印軍於 1959 年侵佔該地,設立據點,經多年苦心經營,工事比較完備堅固,由印軍 1 個加強連又 1 加強排據守。沙則及其以南構築了較堅固的土木和石木質大小地堡 100 余座,並在前沿設置了鹿砦、竹籤,架有 3 米寬、50 厘米高的鐵絲網一道。整個陣地由4個地堡群組成,採取縱深梯次配置,防禦正面寬約 300 米,縱深 2500 米。整個陣地火力配系均前重後輕,火力均指向中國得芒邊卡和沿江道路,該印軍企圖憑堅據守[4]

第一五四團第三營在得芒邊防隊部分兵力配合下,決心成兩個梯隊,從沙則西北角實施主要突擊,結合穿插迂迴,分割圍殲印軍。第九連擔任主攻,由西向東首先攻殲第一地堡群印軍,爾後向沙則發展進攻。第七連擔任穿插迂迴,在沙則西南側突破印軍防禦後,直插仲昆橋,第八連為第二梯隊,團令第二營第五、第六連各一部佔領尺登、娘巴和仲昆橋西側絕壁上方的高地,配合第三營行動,並以火力封鎖仲昆橋。團集中全團 21 門 82 迫擊炮,3 門75 無坐力炮和第十一師支援的兩門 120 迫擊炮組成團炮兵群,支援第三營戰鬥。第三營各分隊於 20 日 2 至 4 時,先後佔領了衝擊出發陣地[4]

戰至 11 時 40 分,第八連殲滅了沙則第三個地堡群的印軍[5]。戰後,榮立集體三等功。至此,沙則戰鬥勝利結束。沙則戰鬥,殲印軍 162 人(得芒邊防隊殲 13 人),繳獲輕機槍14挺,各種槍 94 支(得芒邊防隊繳獲 11 支), 81mm迫擊炮 2 門, 51迫擊炮2門, 90火箭筒3具,電台3部,步談機3部,電話機3部,望遠鏡4具及彈藥、物資一部。在第三營攻擊沙則時,第一五四團第一營(欠第三連)進至克寧乃地區,並逼近克寧乃橋,但因指揮員顧慮較多,動作遲緩,未迅速展開進攻,直至 20 時印軍己逃竄才佔領該橋,失去了殲滅該地印軍的機會。

迂迴章多

編輯

根據西藏軍區前指和藏字四一九部隊的作戰部署,第一五七團團長李德榮決心以第一營並指揮第八連擔任迂迴章多的任務。第一營根據當面敵情、地形,決心從印軍左側穿越密林向章多迂迴,首先攻佔 4300 高地,切斷印軍逃路。爾後再居高臨下猛攻章多,殲滅該地印軍後乘勝封閉桑采山口,阻殲南逃北援印軍。將重機槍及57無坐力炮分別配屬各連。

很快沒多久,第一五七團佔領章多後,便主動在章多附近搜殲殘餘印軍,至 20 日 19 時戰鬥結束。共殲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營部及兩個連和第七旅後方機關及炮兵、勤務分隊各一部,擊斃第四師通信團副團長拉姆·辛格少校以下68人,俘營長阿魯瓦里亞中校以下 492人,繳獲各種火炮14門,火箭筒4具,輕重機槍19挺,長短槍180支,電台14部和其它大量軍用物資。

21 日上午,第一五五、第一五七團和第三十二團第二營分別對克節朗河以南山林、色兄郎溝和章多周圍進行清剿,並控制了桑采拉,嘎波拉和吉山口。至此,克節朗地區反擊戰遂告結束,殲滅了印軍第七旅旅部(旅長達爾維逃跑後被俘),第二拉加普特營和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全部,旁遮普聯隊第九營大部、阿薩姆步兵第五營和近衛聯隊第四營各一部。擊斃第四師通信團副團長拉姆·辛格少校以下 770 餘人,俘第四師通信團長泰瓦利中校、第二拉加普特營營長瑞克中校、第九廓爾喀聯隊第一營營長阿魯瓦利亞中校、阿薩姆步兵第五營營長拉頓·辛格中校以下970餘人。

佔領龍布、吉米塘

編輯

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西藏軍區前指於 21 日 16 時 55 分命令藏字四一九部隊於當日 18 時開始行動,兵分 4 路向丘散謀、吉米塘英語Zemithang、永邦橋地區實施追擊,擴張戰果。

藏字四一九部隊受命後,即令第一五七團、第一五五團第三營出桑采拉,第一五四團出哈東拉、藏字四一九部隊指揮所率第一五五團主力尾第一五四團,向龍布方向實施追擊。西藏軍區前指還命山南軍分區第一團 1 個連從娘姆江曲東岸經沙溜山口插向吉米塘、加林定方向。在克節朗戰役勝利的震懾下,印軍第四師戰術司令部於 21 日下令燒毀文件,向達旺撤逃。藏字四一九部隊於 22 日中午佔領龍布、龍布普,殲滅潰散印軍一部,繳獲蘇制米-4直升機 1 架。第一團1個連進佔吉米塘。

俘虜達爾維準將

編輯

當西藏邊防部隊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南追擊,擴張戰果時,第一五四團於 22 日凌晨出哈東拉,向龍布方向追擊。團屬 82 迫擊炮第二連,全連 65人,攜 82 迫擊炮 6 門,人均負重 35 公斤以上,在團的戰鬥編成內,緊跟步兵,無 1 人掉隊。22 日 9 時許,該連進至龍布普附近時,副連長彭君先發現離道路不遠的森林裏有印軍,便迅速組織全連僅配備的 10 多支步槍、衝鋒鎗,直插印軍側後,迫使印軍第七旅旅長約翰·達爾維準將率塔爾瓦爾上尉等 9 人投降。繳獲機槍 1 挺,步槍 8 支[5][6]

後續

編輯

達旺地區概要

編輯

達旺門隅地區重要的政治、宗教中心,六世達賴喇嘛的出生地。印軍侵入門隅地區後,將達旺建成重要的侵略據點。達旺地區地形總趨勢是北高南低,平均海拔約 2900 米。多灌木、竹林,隱蔽條件良好。達旺鎮是一塊地勢起伏較大的台地,包括達旺寺、達旺學和行政機關、入侵印軍的軍營,面積約 5 平方公里。由達旺向東南經西山口、申隔宗德讓宗、邦迪拉有一條公路通往印度提斯浦爾。達旺向北有高地便於防守,向南對達旺河谷處居高臨下瞰制之勢,戰役戰術地位十分重要,印軍第四師師長尼·普拉沙德稱其是「四師生命攸關的陣地」。達旺不僅是侵佔邦拉山口冬門拉地區印軍的後方基地,向西北還可支援克節朗地區印軍的作戰行動,對入侵「麥克馬洪線」的印軍右翼亦可起重要的屏護作用。印軍在達旺經營 10 餘年,各種軍事設施比較完備,並建有小型軍用機場、直升機停機坪,成為門隅地區入侵印軍的指揮中心和供應基地。

佔領達旺

編輯

為乘勝攻佔達旺,給印度反動派以更有力的打擊,總參謀部於 10 月 22日 23 時下達了「相機佔領達旺」的指示。據此,西藏軍區前指於 23 日 10時下達了「攻殲達旺地區印軍的作戰命令」,決心集中藏字四一九部隊、第十一師兩個團、山南軍分區 4 個連,共 5 個團又1個營的兵力,乘勝追擊,直取達旺,殲滅達旺地區印軍。

各部受命後,立即展開追擊,向達旺前進。 23 日拂曉,藏字四一九部隊在永邦橋粉碎了印軍的阻擊,佔領了永邦橋。隨即晝夜兼程,沿下地、龍拉、沙澤向達旺急進;第十一師第三十二團和山南軍分區的部隊,於 24 日7時由冬門拉向達旺攻擊前進;第三十三團於 23 日 18 時 20 分由亭山口出發,直插下如、東新橋。達旺印軍在中國邊防部隊多路逼近的情況下,畏於被殲,於 23 日、24 日大部逃往達旺河以南、西山口一線。

西藏軍區前指所屬各部隊於24日、25日分別進佔東新橋、達旺等地,並殲滅印軍後尾一部。

10月24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提出和平解決邊界問題的三項建議。總參謀部於同日命令西藏邊防部隊停止追擊,暫不過達旺河。西藏邊防部隊即在達旺河以北地區集結,休整待命。至此,中印邊境東線第一階段反擊作戰勝利結束。

總結

編輯

克節朗戰役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雖未能大量殲滅敵人,但控制了戰場局勢並俘虜印度多名中高層軍官[5]

克節朗達旺地區(不含山南林芝昌都地區)的反擊作戰,共殲印軍1897人(斃832人,俘第七旅旅長達爾維準將以下1065人),繳獲各種炮75門,機槍122挺,各種槍1104支,直升飛機3架,汽車11輛,推土機4部,電台74部,步談機30部,總機5部,單機41部和其它軍用物資一部。中國人民解放軍陣亡151人(軍官16人,士兵135人),負傷334人(軍官30人,士兵304人)[4]

此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使用蘇聯授權生產的56式槍族(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鎗56式班用機槍)在面對僅裝備李-恩菲爾德步槍斯登衝鋒槍布倫輕機槍等老舊英式裝備的印度時展現出了更高效率的單兵火力輸出能力,使其在短兵相接中更容易取得優勢[7]。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步兵班一直使用這樣的武器配置直至兩山戰役被八一式槍族取代。

印度陸軍在此次戰鬥中具有明顯的炮火優勢,駐紮達旺的炮兵第四旅下轄的兩個英制25磅炮營(1個營3個炮兵連共18門,總共36門)的火力遠甚於解放軍的2個120mm迫擊炮連(1個炮兵連6門,總共12門),戰鬥中解放軍也曾記錄了遭到25磅炮打擊的過程,但這種優勢並未能阻止解放軍的攻勢。究其原因,時任總指揮的張國華中將次女張小康在回憶錄中提到印軍的炮火普遍偏離目標。從印度陸軍在1999年的卡吉爾戰爭中大量炮彈偏離目標來看,此說法雖並非直接證據,卻也有些許道理。[來源請求]

雙方作戰序列表

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印度陸軍
  • 第四軍軍部(軍長布里吉·莫漢·考爾英語Brij Mohan Kaul中將,位於吉米塘)
    • 步兵第四師戰術司令部——(師長尼·普拉沙德少將,位於吉米塘)
    • 第七步兵旅——(旅長約翰·達爾維準將(被俘),旅部位於章多)
      • 近衛團第四營——(主力位於吉米塘,4連位於沙則中坤橋)
      • 廓爾喀團第一營——(營長阿魯瓦里亞中校(被俘),位於絨不丟以西)
      • 旁遮普團第九營——(營長喬杜里少校,位於色章湖區域)
      • 拉加普特團第二營——(營長瑞克中校(被俘),位於卡隆、槍等)
      • 阿薩姆團第五營——(營長拉頓·辛格中校(被俘),位於沙則中坤橋)
      • 配屬炮群——(4門M116 75mm山炮,4門ML 4.2英寸迫擊炮英語ML 4.2-inch mortar,位於章多)
    • 第四炮兵旅

參考文獻

編輯
  1. ^ Dalvi, Michael. Lest We Forget: The Life and Times of my Father Brig. John Dalvi. Mission Victory India. [31 October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12). 
  2. ^ 克节朗之战:24小时消灭印军“王牌旅”. 中華網. 2008-06-16 [2017-07-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20). 
  3. ^ 是可忍,孰不可忍. 北京: 《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社. 1962年9月22日. 我國政府在21日向印度政府提出的最嚴重、最強烈的抗議中,要求印度方面立即停止進攻,立即從扯冬、擇繞橋等地撤出印軍,並且保留要求印度政府道歉和賠償的權利。如果印度政府不立即接受中國政府的要求,那麼,為了保護擇繞橋以西中國邊防部隊的安全,為了恢復他們同後方的聯絡,中國方面將不得不採取必要的防禦措施,如果印度部隊在中國部隊的防禦行動中仍然開槍射擊,則中國部隊必將堅決自衛,而印度方面在中國自衛火力下的任何傷亡,都必須由印度方面自己負完全的責任。局勢是險惡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們要正告印度當局,勿謂言之不預也 
  4. ^ 4.0 4.1 4.2 4.3 4.4 4.5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作戰史編寫組.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 (PDF). 軍事科學出版社. [2017-07-27].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9-10). 
  5. ^ 5.0 5.1 5.2 5.3 Battle of Namka Chu, 10 Oct – 16 Nov 1962, Bharat Rakshak,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August 2002) 
  6. ^ Part I-Section 4: Ministry of Defence (Army Branch) (PDF). The Gazette of India. 23 November 1963: 395 [2021-11-19].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2-01-26). 
  7. ^ 中国56式班用武器在中印边境反击战中大显威风. 新浪. 2008-07-22 [2021-1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腳註

編輯
  1. ^ 師承英國陸軍,印軍中的很多「團」實際上為營級編制。此團也是如此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