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莉·梅爾巴

內莉·梅爾巴女爵士,GBE(Dame Nellie Melba,1861年5月19日—1931年2月23日),澳大利亞女高音。她是澳大利亞第一位獲得國際聲譽的女高音,也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演員之一。

內莉·梅爾巴

早年

編輯

內莉·梅爾巴為墨爾本市里奇蒙人氏,出生地Helen Porter Mitchieved,生於1861年5月19日,其父David Mitchell為蘇格蘭人,為一名建築承包商與優秀的男低音,其母Isabella Dow為梅爾巴的第一位音樂老師。梅爾巴受教於墨爾本長老教會女子學院(Presbyterian Ladies' College, Melbourne),開啟了她早期的音樂課程,拜師於Ellen Christian與意大利男高音Pietor Cecchi,其最大之功勞在於極力促成梅爾巴以歌唱為業。

回到1884年的墨爾本,梅爾巴決意成為一位專業的歌唱家,並且加入了協奏會與獨奏會成為一員。在1886年,她得到一個機會,隨同她父親前往倫敦。一次與著名女中音Mathilde Marchesi成功的同臺演出經驗中,更加強她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她開始向Marchesi學習,並且採用一些作曲家的作品,諸如Delibes、Massenet與Gounod。Marchesi開始建議她採用較適合的舞臺戲名。內莉取了「梅爾巴」這個簡單的名字,以紀念她出生與成長的城市。

事業發展

編輯

1887年,梅爾巴第一次於布魯塞爾初試啼聲,劇碼是威爾第的《弄臣》,梅爾巴擔任當中弄臣之女吉爾達女高音的角色,之後在各地巡迴演唱,包括倫敦、巴黎、米蘭、紐約與其它重要城市,獲得極大的成功。幾年之後,她被受注目,成為最為出名與熟練的女高音。雖然1888年剛開始時,沒有引起眾人過多的注目,她於倫敦科芬園(Covent Garden)接受招待。當她在巴黎演出成功時,她建立了自己在科芬園首席女高音的地位。女王頌(Queen of Song)的成功使她在科芬園擁有一棟時毫的房間。她最為成功的角色是普契尼的作品《波西米亞人》中的詩人魯道夫的鄰居咪咪(Mimi)女高音。

梅爾巴成功返鄉是在1902年的時候,一連串的巡迴演唱會於紐澳之間。其所到之處,為數眾多與熱情的群眾群聚祝賀她。1903年梅爾巴再度返回歐洲,其中數次回鄉。1909年她旅行於澳洲內陸,並置產於墨爾本份近的冷溪(Coldstream),近於維多利亞莉莉達雷市。而且僱用了建築家John Grainger(作曲家Percy Grainger之父),去設計其莊園康伯小屋(Coombe Cottage)。在1911年、1924年與1928年,梅爾巴創立梅爾巴與威廉遜歌劇公司(Melba-Williamson Opera Company)於澳洲。

於澳大利亞期間逢第一次世界大戰,梅爾巴不辭辛勞的籌組戰時慈愛基金。她也免費辦有戰時演奏會於北美。鑑於梅爾巴於戰時的貢獻,她在1918年獲頒爵士級司令大英帝國勳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此時梅爾巴也創立了墨爾本音樂學校(Melbourne Conservatorium of Music)於艾伯特街,現今改名為墨爾本音樂紀念學校(Melbourne Memorial Conservatorium of Music),由梅爾巴提貢免費補助。她也經常自莉莉達雷出去旅行,示範其梅爾巴式的女孩(Melba's Girls)。

梅爾巴的聲音值得注意的地方,在於其均值幾乎跨越了三個八度音,與其純潔的音色。1904年至1926年間,她有近200場的錄音,在1920年她開始她第一次國際知名的定期廣播放送。

晚年與退休

編輯

內莉·梅爾巴的退休演唱會得到了大量觀眾的支持,她的最後一場歌劇於1926年。在澳大利亞,她最後一次感性的演奏會舉行於1928年。同年她演唱於坎培拉國會殿堂中,並獲頒爵士級大十字大英帝國勳章。

1931年2月23日,梅爾巴逝世於悉尼,並安葬於維多利亞.莉莉達雷市公墓。

至今梅爾巴為澳大利亞幣百元鈔正面人物,其代表性十足,堪為人民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