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海》是清朝時輯成的一部叢書,搜集了許多罕見的前人著作,《清史列傳》稱其「表彰先哲,嘉惠來學,甚為海內所稱」。其纂者常署為李調元,但實際八個《函海》版本中有三個並非出於其手。[1]

背景

編輯

李調元「性愛奇嗜博」且「酷有嗜書之癖」,因此與其父李化楠四處搜集藏書。其家有「萬卷樓」,藏書多達十萬卷,因而人稱其為「西川第一藏書家」。後來他當京畿通永道道員時因清廷重修《永樂大典》並開四庫,李調元的好友邵晉涵程晉芳等又是《四庫全書》的纂修官,「因以得借觀天府藏書副本」。他又雇書吏將這些書原封不動地抄下來,自「辛丑秋,迄於壬寅冬」兩年閒就搜集到了大量的前人著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即壬寅年)冬,他將新抄的書籍和以前搜集的宋元善本合刊成冊,此即《函海》壬寅本。[1]

版本

編輯

《函海》的第一個版本即乾隆壬寅冬本,收錄自漢以來著作,但這一版本刊行很少,現僅存鄧長風美國國會圖書館發現的唯一一本。按鄧長風《明清戲曲家考》:「《函海》初刻本凡二十集,收書一百四十二種,一百三十四冊,分裝二十函。卷首有李調元自撰的《函海總序》」。其中不乏珍本、孤本(如《繼制科瑣記》)。後來的其他版本直接抄用總序,因此時間都標為「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六日」,導致時間混淆。[1]

壬寅本出版之際李調元因「與永平知府弓養正對訐而獲罪下獄」,又欠刻書者林某300兩而被其扣押版片,因此無法繼續出版函海。乾隆甲辰(1784年)春出獄後再版,即二十四函的甲辰春本《函海》,收書一百五十八種,新增《函海後序》和四集他自己的著作。同年冬,《函海》再版,因此本扉頁有「乾隆甲辰本衙版」字樣而得名乾隆本衙本。此版擴充至30函,收書卻減少至一百五十四種,主因一些漢代書版被毀,因而改收錄「自晉而下」的著作,並加上楊慎和李調元自己的著作。[1][2]

乾隆末年李調元回到故鄉四川,居於羅江,再次增補此書,此即萬卷樓本。鄧長風認爲這版《函海》有四十函,詹航倫則認爲有三十函。嘉慶六年(1801年,辛酉年) ,李調元依照萬卷樓本對函海做了最後一次修訂,共四十函,收書一百五十九種。其校勘和印刷質量較差。[1]

李調元逝世之後,李鼎元在嘉慶十四年(1809年)再版,修訂了前一版的一些錯誤,刪去了《劇話》,增補李鼎元自纂的序,但基本上和前一本沒有太大出入。[3]

道光二十五(1825年),李調元的兒子李朝夔再次增訂《函海》,補入新書,使其收書量達到一百六十三種,是後來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3]

光緒七年(1881年),四川舉人鍾登甲在北京出售巾箱本《函海》,但這一本刪改極多。已與原版大不相同。[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劉平中. 李调元乾隆诸版《函海》述略. 中華文化論壇. 2012, (5): 139–142. 
  2. ^ 李春光. 《函海》述略——一部以收蜀人著述为主的丛书. 社會科學研完. 1992, (1): 89–92. 
  3. ^ 3.0 3.1 3.2 劉平中. 天下奇书:《函海》的版本源流及其价值特点. 唐都學刊. 2012, 28 (3):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