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卡里奧

拜占庭帝国海军将领

利卡里奧(Licario,希臘史家稱他為Ἰκάριος)是13世紀的拜占庭帝國海軍將領,出生在希臘,父親來自意大利。他出生於拉丁人政權內格羅蓬特三主國治下的優卑亞島,擔任騎士,由於與當地領主不和,他投靠了拜占庭帝國,在13世紀70年代為米海爾八世(1259-1282年在位)皇帝收復了許多愛琴海島嶼,包括他的家鄉優卑亞島的大部。皇帝將優卑亞島封給了他,並先後任命他為「馬廄大伯爵英語Konostaulos(μέγας κονόσταυλος)」與「大都督(μέγας δούξ,海軍司令)」。

利卡里奧
Licario
拜占庭帝國的「馬廄大伯爵英語Konostaulos」、「大都督
優卑亞領主
統治約1278 - 1280
出生13世紀中葉
內格羅蓬特三主國卡里斯托斯
逝世13世紀末
配偶菲利薩·達維羅納
Felisa da Verona

生平

編輯

家世與早年生活

編輯

利卡里奧出生於拉丁人統治下的希臘優卑亞島(拉丁人稱內格羅蓬特)卡里斯托斯,父親是維琴察人,母親是當地女性。他的出身不算高,但他很有野心。作為一名騎士,他效忠於內格羅蓬特三領主之一吉貝爾托二世·達維羅納(Giberto II da Verona),在此期間,他贏得了吉貝爾托的姐妹,三領主中另一位納爾佐托·達勒卡爾切里英語Narzotto dalle Carceri的遺孀菲利薩(Felisa)的芳心。但菲利薩的家人並不支持這門婚事,於是他們決定秘密結婚,事情泄露之後,女方的家屬宣佈婚姻無效,而利卡里奧為了避禍,逃到了優卑亞島南端金角英語Cape Caphereus附近的阿內莫菲萊(Anemopylae)堡壘,招募了一批追隨者,恢復了堡壘中原本堅固的防禦工事,並以之為基地,開始襲擊島上貴族們的地產[1][2][3]

投靠拜占庭帝國

編輯
 
米海爾八世像
 
約1265年的拜占庭帝國與希臘的拉丁人屬地

此時,米海爾八世統治下的剛剛收復君士坦丁堡的拜占庭帝國計劃收復優卑亞島。優卑亞島此時是拉丁人愛琴海最重要的島嶼領地之一,而且也是他們的主要海軍基地,威尼斯艦隊和劫掠拜占庭島嶼的拉丁人都會利用優卑亞島[4]。此外,優卑亞島的拉丁人政權和亞該亞親王國也是拜占庭帝國完全收復希臘的兩大阻礙。1269/70年,阿萊克修斯·杜卡斯·菲蘭斯羅佩諾斯英語Alexios Doukas Philanthropenos率領的拜占庭艦隊就曾以報復拉丁人對小亞細亞海岸的襲擊為由進攻優卑亞島,在奧雷奧斯英語Oreoi附近俘獲了許多拉丁人貴族[5]

島上的貴族都不願接納利卡里奧,因而渴望復仇、榮耀與金錢的他在此時前往會見菲蘭斯羅佩諾斯,提出要為他服務,後者帶他回去面見皇帝。米海爾八世一向願意任用有才華的西歐人,在此之前,已招募了幾位拉丁海盜為他服務[2][6]。利卡里奧按照西歐的封建規則向皇帝宣誓效忠,皇帝則撥給他一支帝國軍隊。在利卡里奧的領導下,拜占庭帝國可以開始認真地嘗試征服優卑亞島,島上的希臘人也經常叛逃到他們一邊[2][3]

1272/73年,利卡里奧率領的拜占庭軍佔領了島上的拉爾梅納(Larmena)、拉·庫帕(La Cuppa)、克里蘇拉(Clisura)、曼杜霍(Manducho)四座堡壘。島上的領主們向他們的領主,亞該亞親王紀堯姆二世英語William of Villehardouin以及西西里王國的元帥德勒·德博蒙(Dreux de Beaumont)求援。紀堯姆二世成功奪回了拉·庫帕堡壘,但德勒·德博蒙在激烈的戰鬥中被擊敗,隨後被安茹的查理召回[7]。根據威尼斯史家老馬里諾·薩努托英語Marino Sanuto the Elder的記載,這次戰役之後到1275年,利卡里奧在小亞細亞的拜占庭軍中服役,並曾在那裏戰勝了突厥人[1]

征服優卑亞島與愛琴海上的戰鬥

編輯

1276年,拜占庭軍在德米特里阿斯戰役英語Battle of Demetrias中大勝優卑亞島領主們的部隊,之後他們繼續進攻優卑亞島。利卡里奧率軍進攻他的家鄉,南部領主的首都卡里斯托斯,經歷了長時間圍攻後,他在同一年拿下該城。作為獎勵,米海爾八世將整個優卑亞島授予他作為封地,還將一位高貴的希臘婦女嫁給他,附帶豐厚的嫁妝,作為回報,利卡里奧有義務向皇帝提供200名騎兵。利卡里奧此後繼續進攻島上的拉丁人堡壘,到1278年,他已幾乎征服除首府內格羅蓬特(哈爾基斯)以外的整個島嶼[2][8][9]

取得成功之後,拜占庭帝國任命他為「馬廄大伯爵英語Konostaulos(μέγας κονόσταυλος)」,即拉丁人僱傭兵的首領,阿萊克修斯·杜卡斯·菲蘭斯羅佩諾斯英語Alexios Doukas Philanthropenos於1276年去世後,他又接任「大都督(μέγας δούξ)」,即海軍司令,成為第一個獲此殊榮的外族人[10][11]。此後,他率領拜占庭海軍多次進攻被拉丁人佔領的愛琴海島嶼。第一個被他攻佔的是斯科派洛斯島,該島的防禦工事素以堅不可摧著稱,但利卡里奧了解該島缺乏淡水供給,因而他於1277年乾燥的夏日發起進攻,迫使守軍投降,島嶼的領主菲利波·吉西(Filippo Ghisi)被俘並被送往君士坦丁堡;菲利波屬下的斯基羅斯島斯基亞索斯島阿莫爾戈斯島不久後也被他奪取[9][12]。在此之後,利卡里奧又奪取了位於摩里亞(伯羅奔尼撒)南部海外的基西拉島安蒂基西拉島,再之後是基克拉澤斯群島中的凱阿島阿斯蒂帕萊阿島聖托里尼島,大島利姆諾斯島也被他奪取,儘管其領主保羅·納維加約索英語Paolo Navigajoso在被圍之下堅持了三年[13]

最後,利卡里奧於1279年末或1280年初回到優卑亞島,在北部城鎮奧雷奧斯英語Oreoi登陸,率軍向南前往內格羅蓬特。他手下的士兵中包括許多西班牙人、加泰羅尼亞僱傭兵(這是他們第一次被提及在希臘存在),甚至還有在貝內文托戰敗身死的西西里的曼弗雷迪的舊追隨者,他們在主人被擊敗後來到希臘[13][14]。當他到達內格羅蓬特時,正在城中的他的舊主君吉貝爾托二世·達維羅納(Giberto II da Verona)以及雅典公爵讓一世·德拉羅什英語John I de la Roche率軍出城與他交戰。兩軍在內格羅蓬特東北面的瓦通達斯(Vatondas)村相遇,戰鬥以利卡里奧大獲全勝告終,讓一世·德拉羅什落馬被俘,吉貝爾托的命運則有兩種說法,老馬里諾·薩努托英語Marino Sanuto the Elder稱他在此戰中戰死,拜占庭史家尼基弗羅斯·格雷戈拉斯英語Nicephorus Gregoras則稱他也被俘,並與德拉羅什一起被押往君士坦丁堡,然而他看到利卡里奧這個「可惡的叛徒」在拜占庭宮廷中受到恩寵後,便氣得倒地身亡[13][14]

瓦通達斯戰後,內格羅蓬特城眼看也要被利卡里奧攻下,但該城得到了阿爾戈斯與瑙普利亞領主雅克·德拉羅什(Jacques de la Roche)的火速支援,他與威尼斯駐內格羅蓬特代表英語Bailo of Negroponte尼科洛·莫羅西尼·羅索(Niccolo Morosini Rosso)共同組織了防禦。面對對方的堅定防守,再加上可能擔心色薩利統治者約翰一世·杜卡斯會干預戰事,利卡里奧被迫決定撤圍[15][16]。他轉頭攻打島上其他的拉丁堡壘,很快島上不服從他的就只剩下內格羅蓬特城了,他以菲利亞(Fillia)為自己的統治中心。此後他還繼續進行海軍遠征,奪取了錫夫諾斯島塞里福斯島,他的艦隊還襲擊了摩里亞[17][18]

之後利卡里奧前往君士坦丁堡,帶着他的俘虜覲見米海爾八世皇帝,但就在約1280年他的事業達到頂峰後,他的名字便消失在歷史記載之中。無法得知他後來命運如何,最可能的是他定居君士坦丁堡,並在那裏去世[19][20][21]

評價

編輯

利卡里奧的征服成果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威尼斯和拉丁領主們逐漸又將拜占庭勢力趕走,他的個人封地、主要成果優卑亞島也是一樣,到1296年,拉丁領主們完全收復該島[22][23]。不過,利卡里奧仍稱得上是米海爾八世麾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他的勝利極大提高了米海爾八世在拉丁人之中的威望。現代學者德諾·約翰·耶阿納科普羅斯(Deno John Geanakoplos)認為利卡里奧和米海爾八世之弟約翰·巴列奧略英語John Palaiologos (brother of Michael VIII)是給希臘的拉丁統治者造成最大損害的兩個人[11][24][25]

引用

編輯
  1. ^ 1.0 1.1 Setton 1976,第425頁.
  2. ^ 2.0 2.1 2.2 2.3 Fine 1994,第190頁.
  3. ^ 3.0 3.1 Geanakoplos 1959,第236頁.
  4. ^ Geanakoplos 1959,第235頁.
  5. ^ Geanakoplos 1959,第235–236 (note 26)頁.
  6. ^ Geanakoplos 1959,第209–211, 235頁.
  7. ^ Geanakoplos 1959,第237頁.
  8. ^ Geanakoplos 1959,第295頁.
  9. ^ 9.0 9.1 Setton 1976,第426頁.
  10. ^ Geanakoplos 1959,第211, 297頁.
  11. ^ 11.0 11.1 Bartusis 1997,第60頁.
  12. ^ Geanakoplos 1959,第295–296頁.
  13. ^ 13.0 13.1 13.2 Geanakoplos 1959,第296頁.
  14. ^ 14.0 14.1 Setton 1976,第426–427頁.
  15. ^ Setton 1976,第427頁.
  16. ^ Geanakoplos 1959,第296–297頁.
  17. ^ Fine 1994,第190–191頁.
  18. ^ Setton 1976,第427–428頁.
  19. ^ Fine 1994,第191頁.
  20. ^ Setton 1976,第428頁.
  21. ^ Geanakoplos 1959,第298–299頁.
  22. ^ Fine 1994,第243–244頁.
  23. ^ Nicol 1993,第59–60頁.
  24. ^ Geanakoplos 1959,第299頁.
  25. ^ Nicol 1993,第59頁.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