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姆本杜族
南姆本杜族(南姆本杜語:Ovimbundu)由班圖人組成,主要居住在安哥拉沿海地帶及中部的比耶高原,佔安哥拉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比例,是該國主要組成民族。使用的語言為南姆本杜語及葡萄牙語。奧文本杜族的主要信仰為基督教(Igreja Evangélica Congregacional em Angola),仍有人維持傳統非洲泛靈信仰。
南姆本杜族 Ovimbundu | |
---|---|
總人口 | |
約600萬人 | |
分佈地區 | |
安哥拉(非洲) | |
安哥拉 | 600萬 |
語言 | |
姆班杜語、 葡萄牙語 | |
宗教信仰 | |
泛靈信仰 、 基督教 |
民族分佈、人口、語言
編輯民族分佈
編輯南姆本杜族居住在安哥拉的本吉拉高原,以及高原西部的沿海地區。
人口
編輯南姆本杜族是安哥拉人口最多的民族。18世紀時,當地南姆本杜族人口約為100萬至130萬人。1940年,安哥拉的人口調查結果顯示南姆本杜人有1,331,087人。直到1995年,安哥拉有400萬人使用南姆本杜語,約佔總人口數的百分之三十八。
語言
編輯南姆本杜語是尼日-剛果語系南類班圖語支中分佈最北邊的。南姆本杜語被廣泛使用,不僅南姆本杜族,其他分佈在高原、沿海地帶、本格拉鐵路沿線的民族亦使用南姆本杜語。
地理環境
編輯南姆本杜族居住在本吉拉高原,高度2000公尺的林地高原從海岸綿延100公里。當地氣候為常年春季,十一月的月均溫為攝氏12度,八月則為攝氏25度。雨季從每年九月至隔年四月,平均降雨量為1400毫米。
歷史沿革
編輯南姆本杜族的皇室家系源自於北方及東北方。葡萄牙統治時期的文獻記載,來自班圖中部部落 Jagas 在1568年入侵剛果,1572年遭到葡萄牙人驅趕後,移至安哥拉西北部。隨後與葡萄牙結盟,1617年於沿海城市本吉拉設置軍事要塞,並攻佔班圖南部周圍的其他南姆本杜族部落。
Jagas 作為新的統治者,位居非洲中部至沿岸,佔地利之便在非洲中部靠剛果河、大湖地區、喀拉哈里沙漠的大範圍區域進行貿易。主要貿易物品為象牙、蜜蠟、橡膠以及奴隸。酋長是人口販賣的主要供應者,1740至1830年間約在大西洋地區販賣了40萬的奴隸。
1838年廢止人口販賣後,奴隸販賣的趨勢逐年降低,而日用品的貿易量隨着橡膠的興盛(1874-1911)逐漸升高。此後南姆本杜族受到影響,進入非主導的貿易階段。1880年代末,約有5萬南姆本杜人居在在部落。剛興起的富有貿易商購買名稱頭銜,挑戰傳統部落統治者的權威,兩方為爭奪統治權而戰,並為此向葡萄牙宣誓效忠。葡萄牙藉此在1890年入侵比耶,1896年入侵Mbailundu,並在Mbailunda戰爭(1902-1904)期間擊倒最後的武裝反抗勢力。
社會、家庭與婚姻
編輯社會
編輯社會組織
編輯傳統社會中,男性在會所(onjongo)中受教育,學習部落歷史、價值觀、常識、禮節。會所(onjongo)是沒有牆壁的建築物,為八歲以上的部落男性之聚集地。男性會分享食物、交談、社交、裁決事務。女性則聚集的廚房,唱誦民間故事及謎語。男性及女性都需經歷入會傳統儀式。基督教時期,天主教及新教傳教士開始興建學校,英國、加拿大、美國移民控制了26個重要地區及215個地方學校,最著名的為佔地9000英畝的 Dondi,包含神學院、女子寄宿學校、男子中等學校。
政治體制
編輯家庭
編輯家庭單位
編輯家庭由一位男性、其妻子、小孩、親戚、沒有親屬關係之侍從所組成。家庭為生產與消費的單位。在一夫多妻的家庭中,每任妻子均擁有自己的房屋、穀倉、家禽、田地。相較其他兄弟姐妹,長子或長女擁有最大的權力。
繼承
編輯可動產為母系繼承,從母親的兄弟傳至姐妹的兒子。土地則為父系繼承。
婚姻
編輯婚姻為同族通婚,常見的是表親間通婚。一個男性會與母親的親人通婚,亦會與父親的親人通婚。通婚時,由男方給予聘金。婚後多居住在男方的居住地。常見一夫多妻制,第一任妻子為正妻。
產業與生活
編輯產業
編輯主要產業
編輯雖然水源充足,高原土地的養分卻相對貧乏,田地在使用三至六年後通常需要休耕。主要作物為玉蜀黍及豆類。其它作物還有高粱、小麥、木薯根莖植物、花生、馬鈴薯等。另外還有木瓜、香蕉、枇杷、橘子、檸檬、桃子、蘋果等水果作物。經濟作物則有煙草、咖啡、麻等。女性為主要耕種者,耕地主要在庭院、河邊低窪地、河堤、林中空地等。除了種植作物,也會蓄養牛、羊、豬、禽等,其中養牛為投資行為。乾季時期,亦會捕獵、漁獵,以取得食物。
商業活動
編輯城鎮中有以物易物或現金交易的貿易行為。在殖民時期前,統治者家族長期治理,維持公開貿易的方式,該時期稱為「fieras」。
工業藝術
編輯鐵匠鑄造鋤刀、斧頭、錛子、鋸子、銅鐲、刀子,以及木製工具,例如鑿子、錐子等。木雕師製作木雕像、樂器、家庭用具、器皿、管子。陶器多用於廚房、儲水、釀酒。草蓆多以蘆葦、草類製作而成。不同的編織圖案及染料的靈感多取材自大自然,而籃子主要以纏繞、盤繞成圈的方式製作而成。
貿易
編輯南姆本杜人為中非的主要貿易者,大型商隊在整個地區運作。交易物大多為奴隸、象牙、已馴化之動物、斧、鋤頭、槍、鹽、毛皮、玉蜀黍等。其中,主要交易物從奴隸變為橡膠,近期則是玉蜀黍。咖啡也是近期的主要貿易物品之一,而煤、腳踏車、衣物、裁縫機、留聲機等物品均可以在市場見到。
產業分工
編輯殖民時期前,產業分工多以性別與社會狀況為主要依據。男性清理耕地,而女性與奴隸主要負責種植與收成,為產業的生命中樞。此外,女性亦負責搜尋糧食、製作籮筐、染布、釀酒、撿拾木材、汲水等。而男性則負責捕獵、鑄造鐵器、製作木器、皮器、草蓆、編織等。另外,長途貿易也由男性負責。 到了殖民時期,接近五分之四的男性成為咖啡、漁業、糖、麻、棕櫚油交易的移工。
生活
編輯居住地
編輯建築物多為環形或矩形,牆壁多為籬笆或漆牆,屋頂則為茅草。每戶人家均有庭園、穀倉、禽舍,以及飼養山羊、綿羊、豬等的圈地。村莊多位在平原或山坡上,以部落重要據點及長老會社(onjango)為中心,向四周散佈。當土地資源已被耗盡,族人將會移居至新的地點。而山坡上的村莊則是以防禦為目的建造的,大多呈直線緊密狀。
信仰與習俗
編輯信仰
編輯卜卦師負責鑑定鬼魂並主持將鬼魂過渡為祖先的儀式(ahamba)。殖民時期前,君主的祖先為國家的神,至高無上的神稱為 Suku。君主則是最高祭司、雨水與火的根源、富饒的保證。殖民時期,五位新教徒及六位羅馬天主教傳教士帶來了新的宗教信仰。直到1960年,他們讓365000人民改變宗教信仰,大大改變了南姆本杜族的社會,例如前任君主對奴隸及精英份子的影響力。天主教政府資助傳教士,他們在1960年前改變了1000000奧文本杜人的信仰,包含巫術與卜卦。
信仰與巫師
編輯Ocimbandas 是預言者,同時也是醫藥家,他們負責診斷病因、解夢、給予建議、分發藥劑與護身符,甚至祈雨。卜卦師通常攜帶籃子,裏面的物品代表着毒藥、虛無、病痛、厄運、死亡、嘲笑、偷竊等。巫師或女巫被稱為 olonganga,父系與母系的領導者在天主教場合中扮演祭司的角色。1956年,尚有32位奧文本杜族祭司及65位神職人員。
藝術與文學
編輯藝術
編輯舞蹈是南姆本杜族的社會、法律、娛樂重心,各村莊的中心地區都是跳舞的場所。奧文本杜族有豐富的民間故事及民謠傳統,樂器有各種尺寸與形狀的鼓、笛、鐵鑰匙狀的樂器ocisanji、sansas。木製雕像則為占卜師的器具、鐵匠的模型,以及首領的權杖、道路的標誌等。
參考文獻
編輯- Culture summary: Ovimbundu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Skoggard, Ian A.(New Haven, Conn.: HRAF,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