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資訊科技

衛生資訊科技(英語: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T)是指「衛生資訊處理的應用,包括那些為通訊交流和決策制定而對醫療保健資訊、數據和知識進行儲存、取得、共用和使用時所涉及到的電腦硬件軟件」(Brailer, & Thompson, 2004)。

技術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到某一物種對於各種工具和技藝的使用和知識,以及它如何影響該物種控制和適應其環境的能力。然而,有種定義顯得更為嚴格但卻有些晦澀難懂;「技術」可以指的是物質對象對於人類來說的使用價值,如機器、硬件或器皿用具;但是,「技術」同時還可能涵蓋更為廣泛的主題,包括各種系統、組織方法以及方法技能。就HIT而言,技術則表示的是那些為了實現衛生資訊的溝通交流,可以採取聯網方式構建出各種系統的電腦和通訊屬性。衛生資訊科學則是HIT之中另外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資訊科學是關於資訊資訊處理實踐以及資訊系統工程設計的一門科學。資訊科學作為基礎,支援着計算與通訊技術在醫療保健、健康教育以及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學術調查活動和實際應用工作。衛生資訊科學則是位於資訊科學電腦科學以及醫療保健領域之間的一門交叉學科。衛生資訊科學闡述的是在電腦科學、數學以及心理學等領域成果的影響下,衛生資訊在醫療保健行業內部的交換、共用及使用。衛生資訊科學工作處理的是為最佳化衛生與生物醫學領域內對於資訊的採集、儲存、檢索和使用而所必需的各種資源、裝置和方法。衛生資訊科學工具包括的不僅僅的是電腦,同時還包括各種臨床診療指南形式化醫學術語集以及資訊與通訊系統。醫學資訊科學護理資訊科學以及藥學資訊科學分別是從不同學科角度為衛生資訊科學提供內容素材的分支學科。過程和人員則是衛生資訊科學所關注或研究的主要因素。

引言

編輯

衛生資訊科技提供的是一種包羅萬象式的框架,用於描述衛生資訊(健康資訊)及其在消費者、服務提供方、政府、質素團體以及保險機構之間安全可靠的交換。總的來說,人們越來越認為,在改善衛生服務體制的總體質素安全效率方面,衛生資訊科技乃是最富有前景的手段和工具(Chaudhry et al., 2006)。對於HIT廣泛全面而又協調一致的採用,將會為我們帶來如下的好處:

  • 改善醫療保健服務質素
  • 防止醫療差錯的發生;
  • 降低醫療保健費用;
  • 提高管理效率;
  • 減少文書工作;
  • 提高人們對於普及型醫療保健服務的享用能力。

互操作性衛生資訊科技將會改善具體病人的醫療護理工作,同時也將為公共衛生領域帶來許多的好處:

  • 實現全國範圍內傳染性疾病爆發流行的早期發現與監測;
  • 改善對於慢性病管理的跟蹤記錄大作;
  • 利用去除了身份標識的,具有可比性的價格與質素資訊,實現基於價值的,對於醫療保健服務工作的評價。

衛生資訊科技的實施

編輯

衛生資訊科技的類型

編輯

電子健康檔案

編輯

電腦化醫囑錄入

編輯

技術革新、機遇和挑戰

編輯

技術性醫源疾病

編輯

在醫療護理系統(英文:care delivery systems)當中,技術造成的差錯數量相當大,且還在日益變得更加顯著[1]。對於醫療保健及資訊科技專業人員來說,這些與HIT實施工作相關聯的嚴重問題近來已經確實成為一個問題。同樣,術語「技術性醫源疾病」(英文:Technological Iatrogenesis)描述的就是這種新的一類不良事件;此類事件乃是技術革新帶來的各種系統和微系統擾動所造成的新發屬性[2]。醫療保健系統錯綜複雜而又具有適應性,而這就意味着許多的網絡和聯絡同時發揮作用,從而產生出特定的結果。當這些系統面臨新技術擴散所造成的壓力增大的時候,往往就會造成新的,不為人所熟悉的過程錯誤。如果這些差錯得不到認識,隨着時間的流逝,這些新的錯誤就可能共同導致災難性的系統失效或者說系統故障。術語「電子型醫源疾病」(英文:e-iatrogenesis)[3]可用來描述局部錯誤表現。這些差錯的來源包括:

  • 處方開立者和工作人員經驗缺乏可能會導致某種虛假的安全感;當技術方面提出某種行動路線的時候,錯誤就會得以避免[4]
  • 捷徑預設選項可能會無視/越權控制那些適合於老年人或重量不足病人的非標準用藥制度,從而導致中毒劑量的使用。
  • 在84%參加美國藥典所主持的監測系統的500多家醫療保健設施當中,CPOE和自動化藥物調劑均被確定為一種差錯來源[5]
  • 無關或頻繁的警告可能會打斷工作流程

註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參照

編輯
  1. ^ Lohr, Steve. Doctors' Journal Says Computing Is No Panacea. The New York Times. 2005-03-09 [2006-07-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23). 
  2. ^ Patrick Palmieri; et al. Technological iatrogenesis: New risks force heightened management awareness (PDF). Journal of Healthcare Risk Management. 2007, 27 (4): 19–24 [2008-07-02].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2-17). 
  3. ^ Weiner; et al. e-Iatrogenesis: The most critical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CPOE and other HIT (PDF).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2007, 14 (3): 387–388 [2008-08-2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08-12-17). 
  4. ^ McDonald, MD, Clement J. Computerization Can Create Safety Hazards: A Bar-Coding Near Miss.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6, 144 (7): 510–516 [2006-07-31]. PMID 1658566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7-14). 
  5. ^ Santell, John P. Computer Related Errors: What Every Pharmacist Should Know (PDF). United States Pharmacopia. 2004 [2006-06-20].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8-11-20). 

來源

編輯
  • Ammenwerth, E., Talmon, J., Ash, J. S., Bates, D. W., Beuscart-Zephir, M. C., Duhamel, A., Elkin, P. L., Gardner, R. M., & Geissbuhler, A. (2006). Impact of CPOE on mortality rates – contradictory findings, important messages.」 Methods Inf Med, 45(6): 586-593.
  • Ash, J. S., Sittig, D. F., Poon, E. G., Guappone, K., Campbell, E., & Dykstra, R. H. (2007). The extent and importance of unintended consequences related to computerized provider order ent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14(4): 415-423.
  • Bates, D. (2005a).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and medication errors: finding a balance. Journal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38(4): 250-261.
  • Bates, D.W. (2005b). Physicians and ambulatory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s. Health Affairs, 24(5): 1180-1189.
  • Bates, D. W., Leape, L. L., Cullen, D. J., & Laird, N. (1998). Effect of computeriz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and a team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serious medical erro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80: 1311-1316.
  • Bradley, V. M., Steltenkamp, C. L., & Hite, K. B. (2006). Evaluation of reported medication errors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computerized practitioner order entry. Journal Healthc Inf Manag, 20(4): 46-53.
  • Brailer, D., & Thompson, T. (2004). Health IT strategic framework. 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 Chaudhry, B. Wang , J., & Wu, S. et al., (2006). Systematic review: Impact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quality, efficiency, and costs of medical care,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44(10), 742–752.
  • Campbell, E. M., Sittig, D. F., Ash, J. S., Guappone, K. P., & Dykstra, R. H. (2007). In reply to: 「e-Iatrogenesis: The most critical consequence of CPOE and other HI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Informatics Association.
  • Furukawa, M. F., Raghu, T. S., Spaulding, T. J., & Vinze, A. (2008). Health Affairs, 27, (3), 865-875.
  • Institute of Medicine (2001). 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 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 Jha, A. K., Doolan, D., Grandt, D., Scott, T. & Bates, D. W. (2008). The use of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seven n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 corrected proof in-press.
  • Kawamoto, K. H., Caitlin, A., Balas, E. A., & Lobach, D. F. (2005). 「Improving clinical practice using 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ials to identify features critical to success.」 British Journal of Medicine, 330(7494): 765-774.
  • Sidrov, J. (2006). It ain’t necessarily so: The 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and the unlikely prospect of reducing healthcare costs. Health Affairs, 25(4): 1079-1085.

外部連結

編輯
美國政府
中國政府
標準與法律法規
專業 –一般
專業 –衛生資訊科技
專業 –醫學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