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賢王,又稱右屠耆王匈奴的封號,位置低於單于,與左賢王併列,控制帝國的西方地區,為二十四長之一。其名稱來自匈奴語的屠耆,漢語為賢,因此譯為右賢王[1]。右賢王控制上郡(約當今中國陝西榆林市)以西的地區,至月氏屬地為止[2]

右賢王也是出身攣鞮氏的世襲貴族[3],在匈奴帝國中的地位極為尊貴[4]

另外百濟也曾設立右賢王[5]

右賢王列表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史記》〈匈奴列傳〉:「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匈奴謂賢曰「屠耆」,故常以太子為左屠耆王。自如左右賢王以下至當戶,大者萬騎,小者數千,凡二十四長,立號曰『萬騎』。」
  2. ^ 《史記》〈匈奴列傳〉:「諸左方王將居東方,直上谷以往者,東接穢貉、朝鮮;右方王將居西方,直上郡以西,接月氏、氐、羌;而單于之庭直代、雲中:各有分地,逐水草移徙。而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最為大(國),左右骨都侯輔政。諸二十四長亦各自置千長、百長、什長、裨小王、相、封都尉、當戶、且渠之屬。」
  3. ^ 《後漢書》〈南匈奴列傳〉:「其大臣貴者左賢王,次左谷蠡王,次右賢王,次右谷蠡王,謂之四角;次左右日逐王,次左右溫禺鞮王,次左右漸將王,是為六角:皆單于子弟,次第當為單于者也。」
  4. ^ 黃美蓉譯、杉山正明著《游牧民的世界史》:「根據史記漢書及後漢書所記述,右賢王具有相當大的勢力,並且反而較身為太子的左賢王更有力量。不僅如此,有時看起來甚至比單于更為強勢。右賢王當然應該與單于有血緣關係,但不是如同左賢王般的直接父子關係。總之,在與王權沒有直接關係的領袖群中,右賢王是具有最高地位及實力者。對於單于來說,根據情況不同,有時右賢王甚至會成為競爭對手。若根據實際狀況來說,右賢王麾下握有西方部份,與單于及其子左賢王率領的中央部份及東方部份相抗衡。在此情況下,或許可以說,在匈奴國家,反而就是因為右邊較高,才會配置實際上為第二高權力者的右賢王。」頁147-148,台灣廣場出版,2013年。
  5. ^ 《宋書》卷97:世祖大明元年,遣使求除授,詔許。二年,慶遣使上表曰: 「臣國累葉,偏受殊恩,文武良輔,世蒙朝爵。行冠軍將軍右賢王余紀等十一人, 忠勤宜在顯進,伏願垂愍,並聽賜除。」仍以行冠軍將軍右賢王余紀為冠軍將軍。 以行征虜將軍左賢王余昆、行征虜將軍余暈並為征虜將軍。以行輔國將軍余都、余 乂並為輔國將軍。以行龍驤將軍沐衿、余爵並為龍驤將軍。以行寧朔將軍余流、麋貴並為寧朔將軍。以行建武將軍於西、余婁並為建武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