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舌論這一觀點被確立是由時任新華社社長郭超人的著作《喉舌論》中提出來的。內容為其1983年至1997年15年間關於新聞工作的文稿及講話稿的匯編。喉舌論就是指確保黨的新聞工作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無產階級的黨性原則,忠實可靠當好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郭超人
新華社社長
任期
1992年—2000年
個人資料
出生(1934-10-31)1934年10月31日
湖北省廣濟縣
母校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聞專業

出處

編輯

喉舌論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曾用「耳目喉舌」來闡述報紙的功能。中國在早期發展中,一直堅持着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等理論為政治基礎。而中共極其重視的媒體,自然也需要秉承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符合中國特色的新聞「喉舌論」正是由此慢慢衍生。是指「社會主義新聞媒介是黨和政府的喉舌」,單一的政治話語環境在中國持續了很長時間。

發展

編輯
發展時期 代表階級 代表思想 背景環境 代表人物
清末時期 資產階級維新派 維新主義 甲午中日戰爭 康有為、梁啓超
五四運動 知識份子 新文化主義 袁世凱竊取國家政權 陳獨秀
抗戰時期 全國人民 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抗日戰爭
建國時期 以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 社會主義思想 公私合營、社會主義改造 毛澤東
文革時期 以共產黨為代表的無產階級 極左思潮 文化大革命、紅衛兵運動 四人幫

梁啓超的喉舌論

編輯

1896年,梁啓超在《論報館有益於國事》中最早明確提出「耳目喉舌」這一概念。 他在《論報館有益於國事》一文中寫道:「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報館其導端也。無耳目、無喉舌,是曰廢疾……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廢疾者,則報館之謂也」。在這裏,梁啓超的「耳目喉舌」說強調的是報紙在封建君王的統治下消除上下內外之隔的作用。所謂「耳目」,是指報紙能幫助人們掌握國內外的消息,「喉舌」則是指報紙能讓上情下達,下情上達。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啓超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先進性,學以致用,為「耳目喉舌」論又增加了新的內涵。1902年,梁啓超在《敬告我同業諸君》中提出:「某以為報館有兩大天職:一曰,對於政府而為其監督者;二曰,對於國民而為其嚮導者也。」

孫中山與資產階級對喉舌論的影響

編輯

1905年8月,孫中山成立同盟會,並創刊《民報》。《民報》創刊之初,一方面為同盟會的喉舌,宣傳主義;另一方面則力辟當時保皇派勸告開明專制要求立憲之謬說。由此可見,孫中山辦報的主要作用是為了政黨宣傳主義,是政黨的喉舌。[原創研究?]

中共時期黨的喉舌

編輯

與孫中山的「喉舌媒介」相比,中共除了同樣強調「言」的功能,強調政治宣傳外,還把「言」的功能落到組織系統上,用組織監督媒介,保障其宣傳功能的實現。

喉舌論新理解

編輯

復旦大學教授李良榮提出了「圈子理論」:關於媒體是喉舌論的定義有大圈、中圈、小圈之分。分別對應「凡是媒體都是黨的喉舌」、「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黨報黨刊是黨的喉舌」。李良榮教授認為,中國進行新聞改革25年來,「大圈」之說已基本消失,現在「中圈」與「小圈」之間徘徊。在他看來,當今的「喉舌論」適用於「小圈」,即對黨報黨刊實行特殊的政策並給予保護,以充分發揮「黨的耳目喉舌」的作用;而其他媒體則應進入市場接受洗禮。這一觀點十分切合現今中國社會的實際。

爭議和批評

編輯

在西方的媒介理論中,「喉舌論」並不被認可。媒體的作用只在於傳播,媒介是一種傳播工具,而非某一黨派、某一階級的喉舌。

喉舌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聞自由,政府、黨派的介入,無疑會使媒體的報道有所偏向性。中國新聞事業背負着過於強烈的政治傾向,導致電視、報紙等媒體出現「假大空」的現象,對媒體環境發展不利。

喉舌論現狀

編輯

黨媒姓黨

編輯

2016年2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人民日報社新華通訊社中央電視台考察調研,習近平指出:「新聞輿論工作供各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台電視台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其中特別強調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

新聞輿論工作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各級黨報黨刊、電視台都要講導向,都市類報刊、新媒體也要講導向;時政新聞要將導向,娛樂類、社會類新聞也要講導向;國內新聞報道講導向,國際新聞報道也要講導向。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