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壞信巴利語catudhammapariyāyaṃ),亦作四不壞淨四證淨,另作法鏡四須陀洹支入流者成就四法四預流支,佛教之術語,「不壞」就是不退失或不退步的意思。即對「、法、(四雙八輩之聖者)、」四種堅固的信心。是證入聖者之流(即初果須陀洹)的四個判斷條件[1]。大乘佛教認為, 在歷緣對境時,能時時憶念「1覺悟而不迷惑、2正而不邪、3乾淨而不染、4戒而不犯戒」4種清明無晦的自性

法鏡的四條法則:

  1. 於佛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佛不壞淨。
  2. 於法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法不壞淨。
  3. 於僧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於僧不壞淨。
  4. 於戒不信住,則已斷已知,成就聖戒。

釋名

編輯

「不壞信」另譯為「證淨、不壞淨」,「不壞」就是不退失的意思,即「十分確信;堅固的信心」,因此亦作四不壞淨

巴利語"catudhammapariyāyaṃ"是個複合詞組,"catu"是「四」,"dhamma"是「法」,"pariyāyaṃ"就是「準則」的意思。由於佛經[2]上,佛陀不是說「我現在要宣說『四不壞信』」,而是說「有這些法則,一個人可宣稱入流」,故經文是用"dhammapariyāyaṃ",由於有四段,因此後世說法者會有「四不壞信」的說法。因此佛經[2]裏不會找到"catudham​mapariyāyaṃ"這個詞。

說一切有部根據波奢尊者的學說,稱此為四不壞淨[3]

註釋

編輯
  1. ^ 《雜阿含經》〈843經〉:「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2. ^ 2.0 2.1 巴利大般涅槃經第二誦。
  3. ^ 玄奘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103:「脅尊者曰:『此應名不壞淨。言不壞者,不為不信及諸惡戒所破壞故。淨謂清淨,信是心之清淨相故,戒是大種清淨相故。』」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 《漢譯阿含經辭典》,莊春江編(1.4版)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