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爾溫·薛定諤

奥地利物理学家

埃爾溫·魯道夫·約瑟夫·亞歷山大·薛定諤[註 1][註 2](德語: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1887年8月12日—1961年1月4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是奧地利理論物理學家,量子力學奠基人之一。1926年提出薛定諤方程式,一種描述微觀粒子的行為和狀態演化的基本方程式之一,微觀粒子(例如電子、原子核等)行為的波動方程式,為量子力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出薛定諤貓思想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力學宏觀條件下的不完備性,探討量子力學中的測量和超position的概念。1933年,因為「發現了在原子理論裏很有用的新形式」,薛定諤和英國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薛定諤方程式狄拉克方程式。父親魯道夫·薛定諤是油布和防水布工廠主,也是一名園藝家;母親格魯吉亞娜·艾米莉·布蘭達是維也納科技大學教授亞歷山大·鮑爾的女兒。

埃爾溫·薛定諤 193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Erwin Schrödinger
出生埃爾溫·魯道夫·約瑟夫·亞歷山大·薛定諤
Erwin Rudolf Josef Alexander Schrödinger

(1887-08-12)1887年8月12日
 奧匈帝國維也納
逝世1961年1月4日(1961歲—01—04)(73歲)
 奧地利維也納
國籍 奧地利
 愛爾蘭(1948年-)
母校維也納大學
知名於薛定諤方程式
薛定諤貓
薛定諤繪景
配偶安娜瑪麗·貝特爾(1920年–1961年)[1]
獎項馬泰烏奇獎章(1927年)
諾貝爾物理學獎(1933年)
馬克斯·普朗克獎章(1937年)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機構
博士導師弗雷德里希·哈瑟諾爾英語Friedrich Hasenöhrl
簽名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薛定諤1887年生於奧地利維也納附近的埃德伯格,1898年進入文理高中,1906年至1910年在維也納大學學習物理與數學並在1910年取得博士學位。此後在維也納物理研究所工作,當時的同事有弗蘭茲·塞拉芬·埃克斯納(Franz Serafin Exner)、弗里德里希·哈澤內爾(Friedrich Hasenöhrl)、弗里茲·科爾勞施(Fritz Kohlrausch)。在大學期間同園藝家弗蘭茲·弗里梅爾(Franz Frimmel)保持深厚友誼。母親是奧地利和英國利明頓混血。幾乎同時學習英語和德語,因為父母都在家講這兩種語言。他的父親信仰天主教,母親信仰路德教派。

1911年,薛定諤成為埃克斯納的助理。在薛定諤幼年時期,他深受叔本華影響,因此廣泛閱讀叔本華作品,一生對色彩理論、哲學、東方宗教深感興趣。

中年

編輯

薛定諤在1914年至1918年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此後在耶拿大學史特加大學布雷斯勞大學蘇黎世大學教書。特別是在蘇黎世大學他所擔任的理論物理學的教授以前曾由愛因斯坦馬克斯·馮·勞厄擔任過。在這裏他提出了著名的薛定諤方程式,創立了波動力學學說用以來描述量子力學。

1920年4月6日他同安娜瑪麗·貝特爾(Annemarie Bertel)結婚。在同一年,薛定諤在耶拿成為馬克斯·維因英語Max Wien的助理,並在1920年9月成為了副教授(ausserordentlicher Professor,ao. Prof.)。1921年,在布雷斯勞(今樂斯拉夫)他成為正教授(ordenticher Professor,o. Prof.)。

1921年,他搬到了蘇黎世大學。1926年1月,薛定諤在物理年鑑發表文章「以特徵值問題處理量子化理論」(Quantisierung als Eigenwertproblem)來處理波動力學,並引入了現在稱之為薛定諤方程式。在本文中,他「推導」了不含時的波動方程式,並證明它正確地給出了類氫原子的能量特徵值。本文被視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創造出量子力學的革命,並延伸到物理及化學的各個領域。第二篇文章在四個星期後發表,給出了量子諧振子、剛體及雙原子分子的解,並給出了薛定諤方程式一個新的推導方式。在五月發表的第三篇文章中,薛定諤證明了他的做法等價於海森堡,並處理了史塔克效應。第四篇文章說明了如何處理隨時間變化的系統,例如散射問題。在此論文中,為了避免四次及六次的微方項,薛定諤引入了波動方程式的複數解(量子力學可說是從此由實轉複)。在引入了複數後,神奇的事發生了,波動方程式的一切就在他腳邊。(他最終將微方項的次數降為一) [2]這些文章在物理界被公認為意義重大,對他的職業生涯和成就具有重大的意義。薛定諤本人並不太喜歡量子理論的意涵,對於量子力學的機率詮釋,他說:「我不喜歡它,對於它得引入我感到抱歉。」[3]

1927年薛定諤遷往柏林,接替馬克斯·普朗克洪堡大學擔任理論物理學教授,並成為了普魯士科學院院士。在那裏他感受到了自由進行科學研究的濃厚氣氛。當時在柏林匯聚了世界頂尖的物理學家,比如他的同事維克托·維斯科普夫。在納粹黨1933年奪取政權後,薛定諤決定離開德國移居英國牛津,在牛津大學莫德林學院擔任訪問學者,同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晚年

編輯

1934年,薛定諤在普林斯頓大學講學,校方希望能夠聘請他,但薛定諤拒絕了。之後,他要前往愛丁堡大學當講師,但簽證延誤,最後,1936年他只好在奧地利格拉次的大學授課。1938年薛定諤由於德奧合併而離開奧地利並遷往愛爾蘭都柏林,在那裏他於1940年建立了理論物理學院並一直擔任主任。

除了量子力學之外,1944年著有《生命是什麼?》(What is Life?)。發現DNA雙螺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弗朗西斯·克里克表示受薛定諤影響頗深。

1956年薛定諤返回維也納,在維也納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教學直到去世。當他參加完在阿爾卑巴赫(Alpbach)舉行的高校活動後,由於當地風景優美而決定死後葬在此地。薛定諤因患肺結核在1961年1月4日病逝於維也納,死後如願被埋在了阿爾卑巴赫,他的墓碑上刻着以他命名的薛定諤方程式。

個人生活

編輯

薛定諤在1920年4月6日和安娜瑪麗·貝特爾結婚[4]

薛定諤患有結核,在1920年代曾幾次在阿羅薩療養院中休養,波方程式也是在療養院推導出來的[5]

 
安娜瑪麗和薛定諤的墓,上面刻有薛定諤方程式
 

薛定諤在73歲時,於1961年1月4日因結核逝世於維也納,葬在奧地利阿爾卑巴赫的天主教墓園中。薛定諤並不是天主教徒,但因其宗座科學科學院的會員身分而被允許葬於此處[6]。薛定諤的妻子安娜(生於1896年12月3日)在1965年10月3日逝世。

成果與榮譽

編輯

1926年他提出著名的薛定諤方程式,至今仍是量子力學的理論基礎。沃納·海森堡在稍早的時候提出矩陣力學,薛定諤提出薛定諤方程式,兩者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薛定諤隨後證明,兩者在數學上是等價的。薛定諤方程式使用微分方程式的形式,比矩陣力學容易理解,因此被廣泛用於教學。

1933年薛定諤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7]

1937年薛定諤被授予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1944年薛定諤出版了《生命是什麼》,此書中提出了負熵英語Negentropy的概念。他自己發展了分子生物學,想通過用物理的語言來描述生物學中的課題。他還發表了許多的科普論文,它們至今仍然是進入到廣義相對論統計力學的世界的最好嚮導。

1956年薛定諤獲得了奧地利科學院以他為名的埃爾溫·薛定諤獎英語Erwin Schrödinger Prize

1957年薛定諤獲得了奧地利科學藝術獎章英語Austrian Decoration for Science and Art

最著名的思想實驗薛定諤貓,在這個試驗中他把量子力學中反直觀的效果轉嫁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上來,並想以此來表達他對想要用一般的統計學說來解釋量子物理的拒絕。

此外薛定諤還發表了50餘本著作,涉及不同主題,還進行了統一語義場論的努力。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薛定諤Schrödinger,中國大陸、香港譯薛定諤,台灣譯薛丁格
  2. ^ 在中國大陸,德語人名Schrödinger在現代人名翻譯中譯作「施勒丁格」,但在指該物理學家時約定俗成譯作「薛定諤」。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oore, Walter J.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May 1992: 10– [7 November 2011]. ISBN 978-0-521-43767-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2). 
  2. ^ The Dreams That Stuff Is Made Of: The Most Astounding Papers of Quantum Physics—and How They Shook the Scientific World, Stephen Hawking, (editor), the papers by Schrodinger.
  3. ^ A Quantum Sampler. The New York Times. 26 December 2005 [2017-1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6). 
  4. ^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by Walter John Moo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ISBN 978-0-521-43767-7, discusses Schrödinger's unconventional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his affair with Hildegunde March, in chapters seven and eight, "Berlin" and "Exile in Oxford".
  5. ^ Moore, Walter J. Schrödinger by Walter J. Moore: Christmas at Arosa. Books.google.co.uk. 9 January 1926 [13 March 2010]. ISBN 978-0-521-43767-7. 
  6. ^ Walter J. Moore. Schrödinger: Life and Though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482. ISBN 9780521437677. There was some problem about burial in the churchyard since Erwin was not a Catholic, but the priest relented when informed that he was a member in good standing of the Papal Academy, and a plot was made available at the edge of the Friedhof. 
  7. ^ Erwin Schrödinger - Fact. [2014-09-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16).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