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佩韋爾納吉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Erik Pevernagie;1939年)是一位比利時畫家,曾在巴黎紐約柏林杜塞爾多夫阿姆斯特丹倫敦布魯塞爾安特衛普舉辦畫展。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
Erik Pevernagie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中)與藝術家吉爾伯特和喬治英語Gilbert & George,2012 年
出生1939年(84—85歲)
國籍 比利時
知名於繪畫

生平

編輯

作為表現主義畫家路易·佩韋爾納吉英語Louis Pevernagie(1904年-1970年)的兒子學生,埃里克·佩韋爾納吉從小在融匯了拉丁文化和日耳曼文化的布魯塞爾長大。他從小就對盎格魯-撒克遜及日耳曼文化遺產感興趣,後於1961年獲得布魯塞爾自由大學日耳曼語言文學碩士學位。他週遊世界,獲得了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生學位,並成為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學教授。出於對交流與國際關係的喜愛,他於1973年成立了一家社交文化俱樂部——「娛樂(康樂)國際中心 」或簡稱為「里克」。為此,他還在布魯塞爾港買下兩條船:里克藝術船和里克河船法語Péniches Ric's Art Boat & Ric's River Boat。這也讓他有機會見到許多有意思的人物,比如克勞德·勒魯什阿托姆·埃戈揚羅伊·利希滕斯坦雨果·克勞斯等。他也是韋爾巴諾文學、藝術、科學國際研究院(Accademia Internazionale del Verbano di Lettere, Arti, Scienze)的會員兼助理院士。

作品

編輯
 
埃里克·佩弗納吉的《未知領域》(Terra incognita,90 x 120),布面油畫和金屬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的作品既富於藝術表現力又充滿文學色彩。文字標題語句塗鴉延伸並闡述了畫面的視覺效果。藝術家從社會體系的多個方面汲取靈感。他的作品常常以交流與自我交流作為中心主題。諸如孤立、隔離、動盪、不安等主題也經常成為其美術作品的出發點。埃里克·佩韋爾納吉認為繪畫也是一種符號學體驗。

「生活中的「細節」與凡塵包圍着我們、交織成為體系,而我們也正是通過它們來理解這個世界」這就是埃里克·佩韋爾納吉的創作基石。集體記憶中的重複性事件在繪畫中被再次詮釋。而將主題英語Theme (arts)藏於單調的環境則是其藝術表現手法之一。

他的作品實際上很難分類,因為各個流派都可在其中顯見一斑。幾何線條空間平面將人物與環境融為一體。具象主義抽象主義彼此相得益彰,爆發出大量的感情和思考。

繪畫材料的選擇和顏色的處理也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畫料中使用沙粒金屬為其畫作帶來了特殊的質感,同時也表現了畫家在這方面的過人之處。在其辯證表現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現」和「隱」,這也增加了他期望在視覺和精神上營造的緊張感。在他看來,「畫裏」和「畫外」的事物應得到同等對待。

摘錄

編輯
 
《最終失去重力的東西》(Les choses avaient enfin perdu leur pesanteur)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主要以其作品中的具象主義和抽象主義元素的結合而聞名。他首先以簡單的幾何素描或『塗鴉』構造畫面,然後再用諸如灰、沙或金屬碎屑等材質構造表面。」(紐約多伊爾拍賣行)

「人」是其作品的核心:人與其自然環境相結合,有時甚至被環境所吞噬。而另一方面,佩韋爾納吉本人似乎又在否認這個核心,因為他也在畫作中引入了塗鴉這個元素。這種手法突出了人類的孤獨及其在城市中的孤立。」(巴黎《貝內齊藝術家字典》)

在代溝、不同社會階層以及不同民族間構架橋樑不是一件易事。但埃里克·佩韋爾納吉似乎找到了一個消除隔閡的可行之道。」(《國際先驅論壇報》)

「這位藝術家從不讓主角在畫作中直接現身,而僅僅是留下了一些服裝的跡象,從而為我們提供了充分想像的空間。其畫作中的平凡人形象決定重新開始,擺脫了所有已獲得的所謂特性。」(佳士得紐約,目錄)

「他的畫作所傳達的訊息猶如照亮人生迷霧的一道光柱,喚起了我們對片斷的注意,幫助我們探索宇宙的奧秘。細節是認知的出發點,能夠加深我們的理解與感悟。佩韋爾納吉為我們提供了拼圖中的第一塊碎片。他將揭示永恆的密碼定格在這一瞬間。他對『本質』這個問題的哲學理解則體現在技術層面上:透視的平化、幾何形狀、狹窄的彩色範圍、諸如沙和金屬碎片等材質元素的使用……這些無不讓人想起埃及藝術——一種基於圖形和符號語言的藝術,從而激勵我們探索並解釋那些不解之謎。」(R·普維亞,倫敦

「這位比利時藝術家在其作品的人物或建築空間中添加了幾何色彩表面。此外,他還在畫布上使用諸如沙和金屬碎屑等材料。這為他的畫作賦予了特殊的表面質感,通過光線反射,仿佛讓分離的個體融會在了一個精緻協調的色彩空間中。(凱特勒,德國漢堡)

「他的每幅畫作中的人物形象都被縮略成一個相同的形狀。以淺談的顏色描繪的身體融入畫布,為配飾留下了足夠的具象表達的空間。在埃里克·佩韋爾納吉的畫作中,材料是最為至上的元素,將畫家期望傳達的訊息表達得淋漓盡致。金屬、鋁、沙。粗糙的畫布與纖長的消失線以及尖銳的拐角搭配得天衣無縫。」(M·拉達韋茲)

「作為當代藝術家的典範,他在作品中結合了抽象和具象元素。他從一個想法着手,並以極富表現力的手法對其進行詮釋。這樣,他描繪出一個混亂不安的世界並提出問題,讓觀眾自行解讀。」(保羅·皮龍,布魯塞爾

「以富有詩意和禪理的手法將具象和抽象相結合。重要的是取景、交叉以及表面的平衡。引入能夠賦予畫作一種奇妙感和粗野感的無關物質(灰、沙、砂石),仿佛留下了過去的痕跡。」(阿爾托)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始終在傾聽着周圍的世界,並在其畫作中將人類擺在了主導性的位置上。在他所創造的常常通過塗鴉所體現的環境中,個人被其周圍的元素所取代、吸收、溶解。微妙的色調、半抽象半具象的形狀與特定的框架糅合在一起,共同作用,分解了那個原本浮於表面的人。佩韋爾納吉讓我們跨過表象的界限,探索人物背後的秘密。這些人物仿佛處於永遠的緊張之中,似乎在等待某人,似乎在等待另一段人生。」(《LeVif/l'Express》)

「佩韋爾納吉始終從集體記憶事件着手,以獨有的方式詮釋一個極度不安的世界。他在畫布上使用土、沙、金屬碎屑等元素,以半具象半抽象的方式表現出米色、灰色、紫紅等柔和的色調。他從簡單的塗鴉開始,勾勒出日常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一個特寫。這些往往被掩飾在整個畫布表面上那結構良好的抽象幾何線條網絡中,從而激發出一種情感。標題則似乎是點睛之筆。無論第一視角也好,第二視角也罷,感知即是詮釋。該作品中最令人驚奇的是它帶給生活的訊息。藝術家提出問題。佩韋爾納吉從新的角度看待生活,而繪畫則是其表達手段。畫筆是逃避的方式,而顏色則是通往思考的大門。」(雷伊-貝爾托)

「埃里克·佩韋爾納吉筆下的人物被顏色、線條和『想法』吸收並融會到環境中,而『想法』則是他作品中最為重要的元素。他從一個想法着眼並對其進行描繪。通過他,我們能夠發現那些他一直忙於解答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往往也縈繞在我們心頭,而他則用圖畫表現了這一點。他畫出了孤立、孤獨、動盪和易變。埃里克·佩韋爾納吉筆下展現了一代人的生活。我們的世界已經分解成了無數碎片,變得易變而不可捉摸。但是我們最後仍然可以求助於藝術和詩歌。埃里克·佩韋爾納吉的作品令人毛骨悚然。有了他,我們就進入了一個與可認知可理解的現實截然不同的宇宙。這是一個可以解讀的宇宙。他通過藝術不斷提出問題。他對人類和世界有一種看法。這位藝術家通過他的主題及其繪畫方式描繪着世界和人類。他使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W·圖博斯)

「對我來說,與其說是畫家的觀點,還不如說是形狀讓我感到震驚。顯然,這位畫家是從每日的瑣碎小事入手。形狀和結構彼此組合在一起,營造出了一種動盪的感覺。畫布幾乎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累贅的細節。沒有任何技術技巧。我認為這才是『細節』,生活中環繞着我們的瑣碎小事才是構成世界的基礎,我們通過這些瑣碎小事認知世界,而它們又激發並鼓勵我們進行思考。這些瑣碎小事填充了許多人的心靈世界。」(L·克拉斯諾娃)

參考文獻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