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橋,是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江蘇省無錫市梁溪區的一座大橋,跨京杭大運河支流古運河。

特點

編輯

民國時期,古運河南門有很多製絲廠,在永泰絲廠對面的熙朝鼎甲坊(下牌樓)的南碼頭設擺渡,用渡船接送振藝絲廠的女工。1929年,無錫雨季運河水勢強,有一名振藝絲廠孕婦女工在乘渡船時溺水身亡。此事引發無錫繅絲業公會的重視,提出棄渡造橋。振藝絲廠廠主許稻蓀為息事寧人,決定造橋。但由於資金實力匱乏,建橋費用無法付諸實施。此時榮德生啟動「千橋會」資金全力贊助,大橋在1930年4月竣工[1]。當時,無錫榮氏大公圖書館,因此將此橋命名為大公橋。此橋也是千橋會出面捐贈的第一座橋[2]。橋長34.6米,寬5.6米,附近另有小公橋[3]

參考

編輯
  1. ^ 沈錫良,鄒百青. 无锡运河记忆. 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009.05: 116. ISBN 978-7-80733-323-4. 
  2. ^ 《看歷史》雜誌. 看历史 透过细节看中国转变. 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7.03: 124–125. ISBN 978-7-5008-6640-4. 
  3. ^ 郁有滿編. 无锡运河志. 西安:西安地圖出版社. 2008: 117. ISBN 978-7-80748-3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