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晚報
《大晚報》(Evening News)創刊於1932年的上海,是中國現代民營報業著名「四社」之一,創辦人張竹平,經理兼主筆曾虛白。1932年2月12日,該報試發《國難特刊》。在曾虛白主持下,該報發行兩個星期不到,銷量已超過5萬份,而且短短幾個月的工夫,銷量便一舉達到8萬份,超過《申報》、《新聞報》等老牌大報在上海的銷量。「大晚夜報,夜飯吃飽」的童謠唱遍了上海的每一個角落,《大晚報》受讀者歡迎的程度可見一斑。在《大晚報》出現前的上海報界,晚報只是不入流的小報,而它的迅速崛起令報界刮目相看,也引起了很多同業辦晚報的興趣,數月間新發刊的晚報有四、五種之多。《大晚報》的成功,堪稱中國現代晚報發展史上的一段傳奇。[1]
大晚報 Evening News | |
---|---|
類型 | 商業報刊 |
持有者 | 張竹平 孔祥熙 弗利特(B.H.Fleet) |
出版商 | 大晚報社 |
編輯 | 汪倜然、金摩雲、邵宗漢、姚志崇、崔萬秋、黃震遐、張若谷 |
創刊日 | 1932年2月12日 |
停刊日 | 1949年5月16日 |
語言 | 中文(繁體) |
總部 | 上海 |
歷史
編輯背景
編輯《大晚報》創刊之前,上海並沒有持久興盛的大規模的晚報,創刊之後,幾大晚報相繼興起。在民族危機的背景下,日本在1932年1月28日夜對上海當地中國駐軍第十九路軍發起攻擊,一二八事變爆發,上海成為民族救亡的緊要陣地,愛國熱情和對戰況的關心,使得人民對於新聞的需求大幅增強,而日報的形式不能夠完全滿足人們這一需要,晚報能及時報道當天的戰訊,因而十分受歡迎。
創刊
編輯《大晚報》於民國21年(1932年)2月12日創刊,開始時臨時命名為《國難特刊》,1932年4月15日起正式命名為《大晚報》。前《申報》經理張竹平主辦,曾虛白任總經理兼總主筆。聯合辦事處的總經理為張竹平,《大晚報》屬於「四社」——《時事新報》、《大陸報》、《大晚報》、申時電訊社——聯合辦事處管轄。編輯有汪倜然、崔萬秋、張若谷等人。
辦報初期
編輯《大晚報》創辦人張竹平早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同時擁有經營管理才能和辦報理想。他選定了著名作家曾樸的長子曾虛白作為主筆,曾虛白同為聖約翰大學畢業,初涉報業,並無很多原有報業的積習,希望能給《大晚報》的創辦帶來創新。
初期編輯特色
編輯「白話化」與「雜誌文」
編輯當時許多報紙社論還用淺近文言。《大晚報》主張「白話化」,不僅新聞用白話編寫,社論也用白話。《大陸報》因此稱它為「白話侵入新聞紙社論的聖所而成功的《大晚報》」。另一方面,在國際新聞版中,常常譯載Current History中的文章,作為解釋與分析時事的輔助,頗受稱許。[2]
注重通訊、特寫
編輯晚報要形成它的獨立性,必須新聞面寬廣,不與晨刊相衝突。《大晚報》一直注重地方通訊,取材着眼於社會、經濟各點。它藉助於《時事新報》外地的新網,稿源比較豐富,注意加強特別通訊與特寫。《大晚報》之所以能在當時晚報中占權威地位,特別通訊數量之密,與通訊地點之普遍化,是一項重要因素。[2]
副刊設計
編輯副刊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供愛好文藝的讀者作為研究間題和發表作品的園地,另一種是供一般市民欣賞玩味的讀物。前者嚴肅,內容上精選上品,後者輕鬆,但不流於淺薄。[3]
參加社會活動
編輯這是《大晚報》「主動介入、參與」社會新聞的一種嘗試。該報參加過社會救濟活動,在副刊中特辟專欄,協助青年發表作品。尤其是該報發起過「兒童健康與教育運動」,聲譽因之有所提高,曾經轟動一時。[2]
市場定位
編輯《大晚報》誕生以前的1920年代的上海,曾因市民獲取戰局消息的需要而出現過《中國晚報》、《東南晚報》、《申江晚報》等晚報,但存在時間都不長,「戰局一停,晚報也就滯銷了。」所謂的晚報也大都是把口報上的新聞縮編改寫而已,因此被人稱為小報。而《大晚報》創辦人張竹平的構想是辦一份具有一定規模的、能與早報相抗衡的晚報。 《大晚報》以「主流晚報」定位自身。下午上市的晚報可以把當天的新聞呈現給讀者,恰好填補了早報留下的空白。晚報數量不少,但消息內容大多是縮編改寫口報上的新聞,其他內容也格調不高,沒有一份有影響力的晚報。《大晚報》的高起點定位其實正是抓住了上海報業格局的突破, 《大晚報》的受眾定位明確。區別於《新聞報》、《申報》等主要針對埠內外工商界人士的受眾定位,《大晚報》將受眾定位為上海普通市民,既避免了與既有大報的直接交鋒,也贏得了更為龐大的潛在受眾群。[4]
歷史變遷
編輯張竹平時期
編輯《大晚報》在將近14年(1932-1941; 1915-1949)的歷史,從張竹平轉手到孔祥熙,又轉為英國人弗利特(B. H. FLeet)發行,再由《大晚報》總會計王樂三等人復刊。張竹平創辦並管理的時期,十分盛行,甚至讓給讀者養成了一天看兩次報的習慣。[3]
出售於孔祥熙
編輯據曾虛白談,在1933年黃郛主持華北政務前夕,他曾經應邀至上海市市長吳鐵城家與黃郛作了一次長談,從而對一於國民黨政府「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有所領會。他說自從向膺白先生聆教之後,大晚的報道和評論,都在了解政府處境困難的心情下着筆。後來到1935年秋,張竹平在政治壓力下,將「四社」(時事新報社、大陸報社、大晚報社、申時電訊社)出售給孔祥熙,《大晚報》屬於「四社」之一,也成為孔家報紙。曾虛白在1937年擾戰之初,即離開該報,赴南京從事戰時國際宣傳工作。[2]
抗戰時期
編輯1937年11月國民黨軍隊退出上海後,《大晚報》繼續出版,但須接受日方檢查,因而報道立場只能偏向日方。1938年11月,英國人弗利特主持的英商獨立出版公司出面發行《大晚報》,並在香港註冊。《大晚報》回到抗日報刊陣營以後,受日偽的迫害以致停刊。
抗戰後至停刊
編輯抗戰勝利後,王樂三即與汪調然、王錦城共同籌備,《大晚報》於1945年9月1日在滬復刊。到1948年秋冬開始,《大晚報》經費困難,勉強支持到上海解放時停刊。
影響
編輯《大晚報》出現前的上海報界,晚報只是不入流的小報,而它的迅速崛起令報界刮目相看,也引起了很多同業辦晚報的興趣,數月間新發刊的晚報有四五種之多。《大晚報》的成功引起了連鎖反應,《新夜報》、《夜報》、《新聞夜報》和中文《大美晚報》等一批晚報相繼創刊,並開始了互相競爭。[3]興起了晚報浪潮。大晚報不是最早的晚報,但在當時卻也不得不說是一份成功的晚報。[4]
相關條目
編輯註釋
編輯- 姚福申. “四社”——旧中国报业集团化经营的一次尝试. 新聞大學. 1997-11-15.
- 劉璇. 曾虚白在大陆的新闻活动研究. 蘭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