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歌詞北京的一種民間小曲,是一種說中帶唱、擊板為節的有韻說書,原是丐歌的一種,相傳由蓮花落演化而來。[來源請求]

太平歌詞
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申報地區或單位海淀區曙光街道
分類曲藝
編號項目BJⅤ-3
登錄2009年

太平歌詞約形成於清代初葉。流行於北京城區、郊區。張次溪在《人民首都的天橋》中說:「太平歌詞演唱者,手持木(按:應是「竹」)板兩塊,用指合拍,詞句多為警世規善的詞句,歌韻多婉轉。」該書又說:「據該行老輩人云:太平歌詞之名,順治年間已有之,故宮岔曲中,已有太平歌詞之名稱……」太平歌詞後被相聲藝人引入「唱」活,相聲在明地演出時,於正式開演前或演出中加演。演唱時手持竹板兩塊,敲打出輕音、重音和連環點作為伴奏,竹板習慣稱為「手玉子」。太平歌詞的唱詞內容,有民間傳說故事、勸世文和文字遊戲三類。尤以第一類曲目最多。北洋軍閥時代,相聲演員曾編演《世態炎涼》,第一句就唱出「中華民國顛倒顛」,抒發了對反動統治的憤懣。唱詞基本是七字句,每段曲目一韻到底。原始的唱法,每句前四個字是說,後三個字上韻演唱,比較呆板。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相聲演員王兆麟受到天津進步戲劇家王鐘聲等的影響,不斷編唱新詞,如歌頌鑑湖女俠秋瑾的《女俠英豪》、抨擊軍閥張勳復辟的《黃粱夢》等。在唱腔上也加以革新,每四句一反覆。他曾去上海演出,並灌制《勸人方》、《三婿上壽》等唱片,擴大了太平歌詞的影響。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相聲演員常連安張杰堯侯寶林等,也經常演唱太平歌詞。太平歌詞撂地演出時代,有三種演唱形式:第一種是一個人半蹲着,邊撒白沙子邊唱(參見:白沙撒字);第二種是一個人站着唱;第三種是兩個人對口唱。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後,該形式罕有演唱。1950年中央廣播說唱團曾創作、演出新曲目《劉老漢過年》,並配以管弦樂器伴奏,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亦有關金鳳編演的《劉胡蘭》新曲目。

太平歌詞的傳統曲目有《太公賣面》、《秦瓊觀陣》、《韓信算卦》、《陰魂陣》、《小上壽》、《三顧茅廬》、《打黃狼》、《餑餑陣》、《丑妞出閣》、《十個字》、《福祿壽喜》、《一文錢》、《世態炎涼》、《鶴蚌相爭》、《文王卦》、《五龍捧聖》等。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