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牢為中國古代祭祀使用的犧牲——六牲[1]的最高規格,一般是指全牛一隻,清代以後指牛肉羊肉豬肉。古時只有天子可以使用,主要用於祭天

  • 指的是大。
  • 之意是指在祭祀之前將牲畜圈養起來,有牢困的意思,[2]故「大牢」或「太牢」亦可為「牛」的代稱。

定義

編輯

據《禮記》記載:周朝太牢最早只能是天子祭祀時使用,但春秋時期,因天子勢弱,諸侯勢強,一些諸侯也越制使用。

太牢一般是指一隻活全牛,而少牢則是大夫祭祀所用,一般是指活全羊,而士紳只能使用饋食,也就是用一頭活全豬。[3]

一般來說使用太牢的情況只有在天子祭祀上帝配帝[4]五帝[5]時才能使用,可見其規格之高。[6][7]

《禮記》中對於祭祀用的器皿,亦根據祭祀者的身分給予詳細的規定,不得越制,例如:周天子可以使用九鼎八簋九俎二十六豆,諸侯七鼎六簋七俎十六豆,大夫五鼎四簋五俎八或六豆,士三鼎二簋三俎,而一般百姓則嚴禁用鼎。[8]所以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時看到有的諸侯使用九鼎,有些大夫使用七鼎,便感嘆說:「禮崩樂壞」。

變化

編輯

西漢明朝,太牢一般都是指一頭活全牛[9],清代對祭品等級進行了進一步的劃分,將太牢定為第三等規格,用牛、羊、豬三種肉來代表,無需全牲。清朝的祭祀分等為:犢,特,太牢,少牢[10]原來的太牢用犢代替,少牢用特代替。並定犢為一活牛,特為活羊、活豬各一。而在祭祀五帝時依然沿用《周禮》用犢祭祀,即活全牛。

意義

編輯

一般來說太牢都是以肉食為主,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11],作為一個社會的發展祭祀的作用尤為重大,其中更以祭天為重中之重。而將最珍貴的肉食獻祭給上天,也體現了古代人民對鬼神的尊敬。[1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六牲之中的牲,從生從牛,含義是活物,《說文解字》曰:牛完全也。因此,牲,指的是活牛之類
  2. ^ 《本草綱目·獸一·牛》《周禮》謂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
  3. ^ 《大戴禮記·第五十八·曾子天圓》諸侯之祭,牲牛,曰太牢;大夫之祭,牲羊,曰少牢;士之祭,牲特豕,曰饋食。
  4. ^ 配祭於天的大神,通常是宓羲神農軒轅少昊高辛顓頊
  5. ^ 《隋書·卷六志·第一·禮儀一》、《舊唐書·志第四·禮儀四》
  6. ^ 《隋書·卷六志·第一·禮儀一》——五帝既曰天神,理無三牲之祭。而《毛詩·我將》篇,雲,祀文王於明堂,有「維羊維牛」之說。
  7. ^ 《管子·輕重戊篇》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又牛曰太牢,羊曰少牢。《禮·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
  8. ^ 《禮記-王制》
  9. ^ 《周禮》《儀禮》《禮記》
  10. ^ 《清史稿·志五十七·禮一(吉禮一)》——牲牢四等:曰犢,曰特,曰太牢,曰少牢
  11. ^ 《周禮·天官冢宰第一》——凡朝覲、會同、賓客,以牢禮之法,掌其牢禮、委積、膳獻、飲食、客賜之飧牽,與其陳數。
  12. ^ 《禮記·禮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