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林匹亞公司

奧林匹亞公司(德語:Olympia Werke)坐落於德國下薩克森州西北部的弗里斯蘭縣,靠近威廉港。它是德國一個著名的打字機生產廠。工廠已於1991年關閉,但是Olympiad的品牌卻保留下來了。

奧林匹亞公司
公司類型股票責任公司
成立1903年8月15日
結束1992年 編輯維基數據
總部 德國Schortens
產業辦公機械
網站www.olympia-vertrieb.de
工廠區鳥瞰(2012年3月)

歷史

編輯

創立

編輯
 
AEG Mignon打字機, 1924年生產
 
Brunsviga 20 der Olympia Werke

20世紀初,剛剛出現的打字機受到廣泛的關注。德國著名電氣公司AEG的工程師Friedrich von Hefner-Alteneck被公司任命研發打字機。Friedrich von Hefner-Alteneck設計出當時名動一時的Mignon打字機,這種打字機不僅適用於企業,也同樣適用於手工業者和個人用戶。從1903年8月15日起,由聯合打字機有限責任公司( Union Schreibmaschinen-Gesellschaft m.b.H. )負責銷售。Olympia公司便由此產生 1912年之後,雙手輸入的現代打字機開始大量生產。為了適應這種形勢,1923年AEG公司在德國埃爾福特建立了一個新的工廠。1930年,這家公司更名為歐洲打字機股份有限公司(Europa Schreibmaschinen AG),並註冊Olympia商標。1936年12月31日更名為奧林匹亞辦公室設備股份有限公司(Olympia Büromaschinenwerke AG umgewandelt.)

二戰中,埃爾福特的工廠在1945年4月13日遭受了美軍的炮火攻擊而被嚴重損壞。剩下沒有損壞的部分在同年7月3日落到了蘇聯紅軍的手中。更名為「VEB Optima Büromaschinenwerke」,繼續生產打字機。

二戰之後的重新開始

編輯

二戰之後公司在威廉港建的弗里斯蘭縣立了新的工廠。與此同時,原先埃爾福特的工人帶着原廠的設計圖紙來到了西德,計劃在比勒菲爾德建立比勒菲爾德打字機廠( Bielefelder Schreibmaschinen Werke )。1945年末,比勒菲爾德打字機廠懂事會遇到了很多困難,包括尋找廠址、培訓工人等等。1946年10月1日,當時的軍管政府頒發了生產許可證。在這一年,工廠正式運作起來,當時只有28個工人。工人們在困難條件下開始生產打字機,由於質量好,很快就出現了大量的訂單。1947年末,工廠更名為Orbis Schreibmaschinen-Werke。[1] 1949年,威廉港和比勒菲爾德兩家工廠為傳統的奧林匹亞品牌的所有權問題來到了海牙國際法庭。最後法庭判定,奧林匹亞品牌歸威廉港的公司所有。埃爾福特的工廠使用Optima Büromaschinenwerk Erfurt的名稱。威廉港的工廠1950年改名叫 Olympia Werke West GmbH ,1954年7月改名為Olympia Werke AG,這個名稱至今為人熟知。

擴張

編輯
 
Ein DEC PDP-8e

工廠的盈利和工人數量不斷增長。到1957年,總共有12000名員工,到達歷史上的最高水平。工廠在德國西北部到處購置車床。1957年,公司在德國西北部小鎮Leer重新建立了一個生產基地,當時那裏有2500名員工,專門生產小型便攜打字機。 通過不斷地收購公司一直持續擴張。1957年公司參股布倫瑞克Brusviga機械廠,並在兩年後擁有了這家工廠。奧林匹亞品牌的手搖計算器工廠於是遷到布倫瑞克,並在那裏繼續使用Brunsivga這個品牌生產手搖計算器。 1959年公司開始生產電子計算器「SEG」。到1961年,公司發展成為德國最大的打字機工廠,當時每兩台德國打字機中就有一台是奧林匹亞牌的。1962年,AEG收購了Olympia Werke AG的全部股票,當時市值五千五百萬德國馬克。1969年公司接手位於德國南部小鎮Kaufbeuren的Alpina Büromaschinen打字機工廠,並且在弗里斯蘭縣原有的工廠之上又蓋起了第三座生產廠房。新廠房的投資為1000萬馬克。這時候的奧林匹亞發展迅速,除了德國的幾個工廠外,在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智利的聖地亞哥、加拿大的多倫多都設立了生產基地,員工總數超過兩萬。這時候的奧林匹亞已經不只是德國最大的打字機生產商了,他已經躋身世界打字機設備的前三強了[2]。 1970年漢諾威舉辦的「辦公及信息技術中心」展覽(CeBit, Hannover)是奧林匹亞歷史上一個輝煌的頂點。早在50年代末,辦公機械設備就已經成為漢諾威各大展會中第三位的工業分支。奧林匹亞公司是1970年CeBit展會最大的展商。當時推出了電腦控制的Multiplex80數據處理系統。這台機器最早已於1969年被德意志銀行漢堡分行採用。到1976年,70台這種機器構成的系統投入使用,總採購額超過一千萬馬克[3]。當時的商務模式是這樣的:銀行採購Multiplex80機器,數據的錄入及整理也由機器製造商派出的專業人員完成。這就是最早的電子商務。

倒閉

編輯

從1960年起,奧林匹亞在生產機械計算器的同時開始生產電子計算器。當時的計算器數字由輝光管(也稱數碼管)顯示。到了60年代末,隨着科技的進步,這種由數百個二極管三極管組成的機器就顯得非常笨重和昂貴了,因此在市場競爭中逐漸輸給日本品牌。這種情況始於70年代初與日本松下公司的合作。隨後,家用計算器的出現宣告了傳統辦公機械的終結,奧林匹亞公司也沒有挺過這場劫難。當時奧林匹亞的母公司AEG正在忙於戴姆勒的收購案,沒有更多的力量推動技術革新。

1980年代中期起奧林匹亞公司的經濟狀況開始變壞。經過長期消耗後,母公司AEG和戴姆勒奔馳決定在1991年10月退出辦公機械市場,關閉弗里斯蘭縣的工廠並裁員3600人。當時的失業工人打着「奧林匹亞,你的良心不能死掉」的旗號,在全德範圍內掀起了保住工作崗位的鬥爭。工人們通過在威廉港、法蘭克福斯圖加特的一系列活動提醒人們記住康采恩的責任,並給威廉港政府施加壓力,以創造就業機會。經管如此,弗里斯蘭縣的工廠最終還是在1992年關閉了。作為工人運動的正面結果,建立西北科技中心(Technologie Centrum Nordwest)的計劃得到了推動,原奧林匹亞公司的某些部門可以作為獨立公司在這裏安家。這個計劃得到了下薩克斯州政府、原母公司戴姆勒奔馳康采恩、佛里斯蘭縣政府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到1993年,已經有14家企業和750名工人進駐這裏。 奧林匹亞另外的某些部門重組成為一個個小公司。其中 Olympia Office Vertriebsgesellschaft mbH公司 負責銷售剩下的辦公設備,Office Service GmbH公司負責維護和修理市場上各種品牌的打字機,並且擁有原先公司不動產和機器的所有權。這兩家企業的時間都不長。 Olympia Office Vertriebsgesellschaft mbH公司 在1994年被一家香港公司收購,並更名為 Olympi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 今天,奧林匹亞名稱在德國的使用權屬於企業家Heinz Prygoda。Heinz Prygoda的Olympia Business Systems Vertriebs GmbH公司和Olympia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 共同擁有這個品牌。

產品

編輯

打字機

編輯

電子計算器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 Eberhard Lippmann: AEG - Olympia - Optima. Büromaschinen aus Erfurt 1924-2004. Sutton Verlag Erfurt, 2010. ISBN 978-3-86680-706-8.
  • Werner von Eye: Geschichte der Schreibmaschine. Georg Achterberg, Verlag für Berufsbildung GmbH, Berlin 1958
  • Herbert Morgenbesser: Deutsche Großbetriebe. Band 4. Hans-Christoph Reisner Verlag, Berlin 1962
  • Hans-Jürgen Schmid: Olympia … und die Olympianer. Brune-Mettcker-Verlag, Wilhelmshaven 2008, ISBN 978-3-930510-35-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Sonderbeilage der Wilhelmshavener Zeitung zum 5. Schortenser Stadtgeburtstag, 21. Januar 2010, Seite XIV-XV
  2. ^ Dingwerth, Leonhard: Die 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Schreibmaschinen-Fabriken, Band 1: Große und mittlere Hersteller, Verlag Kunstgrafik Dingwerth GmbH, Delbrück 2008, ISBN 3921913381, S. 81
  3. ^ Artikel in der „Computerwoche“ von 1976. [2013-01-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9). 

外部連結

編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