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權型人格

喜歡霸凌比自己弱的人,但不敢挑戰比自己強的人的一種性格特徵

威權型人格(英語: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又譯霸道型人格慕強,指的是一種會心甘情願的服從權威,永遠不會挑戰權威,卻敢欺壓弱小的性格特徵;威權型人格的人並不是真正的強大,而是帶有明顯的「慕強鄙弱」心理,他們還會無意識的將這種心理價值觀散播給週圍的人[1]

從詞源上講,「威權型人格」一詞起源於埃里希·弗洛姆的著作,在這本書中,威權型人格通常用指「對下屬表現出嚴格和壓迫的人,但是對上級卻唯唯諾諾」。歷史淵源來自於埃里希·弗洛姆在其1941年出版的《對自由的恐懼》一書中對現代政治進行了心理探索,他將獨裁型人格描述為一種自我防禦機制。在《威權型人格》(1950年)一書中,狄奧多·阿多諾、Else Frenkel-Brunswik、Daniel Levinson和Nevitt Sanford提出了一個涉及「潛在法西斯個人」的人格類型[2]

關於「威權型人格」的理論發展,其歷史背景包括1930年代法西斯主義的興起、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和大屠殺,顯示支持法西斯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受到獨裁主義意識形態的影響,也多有威權型人格、逃避型人格受虐型人格反猶太主義反民主政治的情感訴求。阿多諾和弗倫克爾-布倫斯維克以及萊文森和桑福德的研究被稱為伯克利研究,集中在偏見上,他們在佛洛伊德和弗洛姆式理論 的精神分析和心理社會框架內研究偏見。

引用來源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Baars, J. & Scheepers, P. (1993).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Foundations of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9, pp. 345–353.
  2. ^ Adorno, T. W.; Frenkel-Brunswik, E.; Levinson, D.J.; Sanford, R. N. 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Harper & Brothers. 1950. ISBN 978-0-06-030150-7. 

文獻筆記

編輯

參考書目

編輯

外部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