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真鯊學名Carcharhinus borneensis),是軟骨魚綱真鯊目真鯊科真鯊屬一種,被IUCN列為極危保育類動物,分佈於太平洋西部的熱帶海域。[3]本種由荷蘭學者彼得·布萊克爾於1858年描述發表。種加詞源自本種的模式產地,今印度尼西亞西加里曼丹省山口洋沿岸海域。[4]

婆羅真鯊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軟骨魚綱 Chondrichthyes
亞類: 鯊總目 Selachimorpha
目: 真鯊目 Carcharhiniformes
科: 真鯊科 Carcharhinidae
屬: 真鯊屬 Carcharhinus
種:
婆羅真鯊 C. borneensis
二名法
Carcharhinus borneensis
Bleeker,1858)
現存分佈 (深藍色) 和歷史分佈(淺藍色)區域[1][2]
異名[3]
  • Carcharias borneensis Bleeker, 1858
  • Eulamia borneensis (Bleeker,1858)

形態特徵

編輯

本魚體型細長,鼻尖而長,鼻孔狹窄長有乳頭狀皮瓣,眼睛大且呈圓形,並具有瞬膜。嘴角有短而模糊的皺紋,緊上方是一系列擴大的毛孔,上齒排為25-26排,下齒排為23-25排,五對鰓縫。胸鰭短、尖、呈鐮刀形,而腹鰭小且呈三角形,後緣近乎直。第一個背鰭大且呈三角形,有一個鈍的頂端,第二背鰭小而低,起源於臀鰭基部的中部。背鰭之間沒有脊,尾柄在上尾鰭葉的起點有一個深的新月形凹坑。不對稱的尾鰭有一個發達的下葉和一個較長、狹窄的上葉,在尖端附近有一個強大的腹側切跡。全長(TL)237-618毫米;背部為藍灰色,腹部為白色;鰭沒有明顯的黑色圖案,胸鰭和尾鰭下葉具白色邊緣。

生態

編輯

本魚棲息在沿海沙泥底質海域,屬肉食性,可能以硬骨魚類為食,胎生,雌魚每每次可產下6尾幼魚,幼魚出生時身長接近24-28公分[2]

經濟利用

編輯

在當地可作為食用魚。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Dulvy, N.K., Bin Ali, A., Derrick, D., Dharmadi & Fahmi. Carcharhinus borneens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21: e.T39367A124407121. [2024-02-11]. 
  2. ^ 2.0 2.1 White, W.T.; Last, P.R.; Lim, A.P.K. Rediscovery of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Borneo Shark Carcharhinus borneensis (Bleeker, 1858) (Carcharhiniformes: Carcharhinidae). Last, P.R.; W.T. White; J.J. Pogonoski (編). Descriptions of New Sharks and Rays from Borneo (PDF). CSIRO Marine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 2010: 17–28 [2024-02-11]. ISBN 978-1-921605-57-4.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3-12-24).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white et al」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 ^ 3.0 3.1 Froese, R. & Pauly, D. (eds.) (2024). Carcharhinus borneensis. FishBase. Version 2024-02.
  4. ^ Family CARCHARHINIDAE Jordan & Evermann 1896 (Requiem Sharks). The ETYFish Project. [2024-02-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