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斯·埃斯特朗

瑞典物理学家(1814-1874)

安德斯·約納斯·埃斯特朗[註 1]瑞典語Anders Jonas Ångström,發音:[ˈanˌdəʂ ˈjuːˌnas ˈɔŋˌstrøm],1814年8月13日—1874年6月21日),瑞典物理學家光譜學的奠基人[1]

安德斯·埃斯特朗
Anders Ångström
出生(1814-08-13)1814年8月13日
 瑞典梅代爾帕德蒂姆羅(今屬西諾爾蘭省
逝世1874年6月21日(1874歲—06—21)(59歲)
 瑞典烏普蘭烏普薩拉(今屬烏普薩拉省
國籍 瑞典
公民權 瑞典
母校烏普薩拉大學
知名於光譜學
獎項拉姆福德獎章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物理學

生平

編輯

埃斯特朗生於蒂姆羅,之後和家人遷往烏普薩拉。青年時期就讀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1839年時成為烏普薩拉大學講師(Docent)。1842年埃斯特朗前往斯德哥爾摩天文台任職以增進天文觀測實務經驗;翌年至烏普薩拉天文台進行研究。

因為埃斯特朗對地磁場感興趣,他進行了瑞典各地的地磁強度和磁偏角觀測,並且這些觀測是受到瑞典皇家科學院資助的。但這項任務直到他去世前不久才完成。而他的地磁觀測數據是來自瑞典軍艦「Eugénie」於1851到1853年間環繞世界時量測的。

1858年埃斯特朗接替阿道夫·費迪南德·斯萬貝里(Adolf Ferdinand Svanberg),成為烏普薩拉大學物理系主任。他最重要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在熱傳導和光譜學。埃斯特朗的光學研究成果主要是在他於1853年於瑞典皇家科學院演講的《Optiska Undersökningar》。埃斯特朗指出電火花會產生兩個重疊的光譜,其中一個光譜來自金屬電極,另一個光譜則來自電火花通過的氣體;並且他根據萊昂哈德·歐拉的共振理論提出熾熱氣體輻射的明亮光線被吸收時折射度都是一樣的。演講的內容包含了基本的光譜分析原理,而這些內容於埃斯特朗在1872年獲得拉姆福德獎章時,時任皇家學會會長艾德華·賽賓(Edward Sabine)再度強調了一次。雖然這些內容被忽略了數年時間,埃斯特朗仍被認為是其中一位光譜學的奠基者。

1853年,埃斯特朗最先從氣體放電的光譜中確定了氫的Hα譜線,證明它就是夫琅禾費在太陽光譜中發現的C線。除此之外,他還找到了氫原子光譜另外三根在可見光波段內的譜線,即Hβ、Hγ、Hδ譜線,並精確測量了它們的波長。1861年時埃斯特朗將注意力集中在太陽光譜。他把光譜儀攝影結合在一起研究太陽系天體,結果在1862年時太陽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氫和其他元素。1868年埃斯特朗在他的著作《Recherches sur le spectre solaire》中發表了標準太陽光譜圖表,詳細記錄了太陽光譜中超過千條譜線的波長,以10-10米為單位,這些數據成為當時的國際標準。不過埃斯特朗的量測有着1/7000到1/8000的誤差,因為他用的公尺比標準短。

埃斯特朗於1867年首次觀測北極光的光譜,並且偵測和量測了極光光譜中黃綠色區域的明亮譜線,後來常以埃斯特朗名字稱之,雖然他誤以為這條譜線在黃道光也可見到。

埃斯特朗於1874年在烏普薩拉逝世。

榮譽

編輯
  • 1850年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
  • 1870年英國皇家學會院士
  • 1873年法蘭西科學院院士

家庭

編輯

他的兒子克努特·埃斯特朗(Knut Ångström)也是物理學家,孫子安德斯·克努特松·埃斯特朗(Anders Knutsson Ångström)是物理學家和氣象學家。

命名事物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Murdin, P. Angstrom. Encyclopedia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November 2000. Bibcode:2000eaa..bookE4594.. doi:10.1888/0333750888/4594. 

  本條目包含來自公有領域出版物的文本: Chisholm, Hugh (編).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延伸閱讀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瑞典語人名Ångström在現代人名翻譯中譯作「昂斯特倫」,但在指該物理學家時約定俗成譯作「埃斯特朗」。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