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音鼓

打击乐器

定音鼓意大利語Timpani,西班牙語:Tímpano,英語:TimpaniKettledrum,德語:Pauken,法語:Timbales)是一種膜鳴樂器,由古代戰爭時的戰鼓所演變出來的變種樂器。在巴洛克時代後期開始在樂隊中使用,古典時期起已成為了常規化的樂器,亦成為了整個交響樂團中的一個重要樂器。

美國空軍歐洲司令部(USAFE)樂隊的定音鼓手

現時定音鼓較常採用的外語名稱為意大利語timpani,是源自於意大利語,為timpano的複數形。這個字的起源來自希臘字τύμπανον(tumpanon,複數為tumpana),經過拉丁字母化後,變成tympanum(複數:tympani),意思為「敲打」[1]。不過自定音鼓出現於樂隊起,絕少情況下只使用一隻,因此通常都會使用複數形。另外,18世紀、19世紀的地區亦會寫作timpanytympanitympany等。現代英、美作曲家則較常用Kettledrum一字。

種類

編輯
  • 手調定音鼓:這是老式定音鼓,靠逐一擰緊鼓口周圍的螺栓(6到8個)調節鼓皮鬆緊。改革的定音花盆鼓和排鼓即屬這種結構。
  • 機械定音鼓:出現於19世紀,在手調定音鼓的基礎上,加一套與各個調節螺栓相連接的張力拉杆,隻需搖動一個手柄,即可使所有螺栓同時松緊。這種定音鼓一般都裝有調音標尺,搖動手柄時看標尺就可知道定在什麼音上。
  • 行進定音鼓:和機械定音鼓相似,鼓筒一般用鋁或玻璃纖維等輕型材料製作,用背帶將鼓拴在胸前擊奏,常用於歐美的行進樂隊。
  • 萬能定音鼓:爲一種輕便的腳踏定音鼓,形制與機械定音鼓類似,由踏板控制張力拉杆調音。還有一種可藉鏇轉鼓體操縱拉杆調音的定音鼓。
  • 踏板定音鼓:又稱半音定音鼓,現代管弦樂團一般都用這種鼓。操縱鼓皮鬆緊不是從上面轉動螺栓,而是由一個粗重的底座和若幹拉杆與控制鼓皮鬆緊的箍圈連接,以踏板操縱變音。拉杆一般在鼓筒外,也有在鼓筒內。這種鼓在演奏過程中可隨時由一個音改變到另外特定音高的音,調音迅速准確,適合樂團在固定場所使用。

構造

編輯
 
不同大小的定音鼓組合的排列方式,中間為1套4個,較常在現代樂隊中使用;左邊則加入一個細小的高音定音鼓,適合演奏現代作品,右邊為一組六個的組合,較常用於獨奏或協奏曲中應用。

定音鼓在7世紀已經有文獻紀錄,西班牙神學家聖依西多祿在他的百科全書著作《詞源》(Etymologiae)中提及過定音鼓。現代的定音鼓皆為單面鼓,鼓體為開口半球體形狀,球體以鑄造[2],末端留有小孔。鼓面則以獸皮、塑膠薄膜等為主,並鑲於金屬框架內。鼓體半空置於支架上,在架的底部裝有腳踏機械裝置,可以透過提昇或下降,帶動鼓體的內部裝置去調節鼓膜的鬆緊度來調節音高。

尺寸及音域

編輯

一般來說,定音鼓有五種不同的尺寸:20吋、23吋、26吋、29吋和32吋,鼓的大小和鼓面的鬆緊決定音的高低。

音域E-C / 平面直徑20"

音域C-Ab / 平面直徑23"

音域A-F / 平面直徑26"  

音域F-Db / 平面直徑29"

音域D-Bb / 平面直徑32"

代表作品

編輯

奈·羅薩羅:第一號定音鼓協奏曲

威廉·克拉夫特:定音鼓協奏曲

威廉·克拉夫特:影像

米謝爾·彼特斯:諧謔曲

米謝爾·彼特斯:部落小夜曲

米謝爾·彼特斯:風暴(沉默是金)

米謝爾·彼特斯:原始情緒

約翰·貝克:定音鼓協奏曲

約翰·貝克:交叉進行曲

約翰·貝克:碎片

約翰·貝克:陪審團

約翰·貝克:插曲三首

約翰·貝克:蛇河

著名演奏家

編輯

約翰·貝克(美國)

米謝爾·彼特斯(美國)

辜柏麟(英國)

龐樂思(美國)

凱文·哈斯威(英國)

大衛•賈維斯(美國)

伊恩·胡禮(英國)

弗拉達(維也納)

彼得·埃文斯(英國)

村本曉洋(日本)

張立德(中華民國)

龍向榮(香港)

蔡立德(香港)

龍一脈(香港)

著名品牌

編輯

Majestic

Yamaha

Adams

Ludwig

註釋

編輯
  1. ^ Henry George Liddell, Robert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on Perseus
  2. ^ Bridge, Robert. Timpani Construction paper (PDF). [2008-02-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