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翼龍屬
小龍翼龍屬(學名:Microtuban)是神龍翼龍超科翼龍已滅絕的一個屬,生存於晚白堊世的黎巴嫩北部。[1]
小龍翼龍屬 化石時期:晚白堊世,
| |
---|---|
復原圖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蜥形綱 Sauropsida |
目: | †翼龍目 Pterosauria |
演化支: | †新神龍翼龍類 Neoazhdarchia |
演化支: | †神龍翼龍形態類 Azhdarchomorpha |
屬: | †小龍翼龍屬 Microtuban Elgin & Frey, 2011 |
模式種 | |
†高飛小龍翼龍 Microtuban altivolans Elgin & Frey 2011
|
發現
編輯小龍僅所知於一具缺乏顱骨的部分骨骼即正模標本SMNK PAL 6595。其由卡爾斯魯厄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從當地化石商人手中買下,從岩石基質的質量推斷其收集於赫尤拉地區桑寧組的一個海相層中,時間可追溯至距今約9960至9600萬年的晚白堊世坎帕階。但化石商人卻稱其來自Hâqel附近的一個採石場。無論如何,這只是黎巴嫩發現的第二件翼龍化石,也是非洲大陸板塊翼龍的一個罕見例子——白堊紀期間黎巴嫩屬於該板塊。在此期間,該地點位於距大陸海岸線數百英里的地方。[1]
標本由最後一節頸椎和第一節背椎、一個肩胛帶、左翅及後肢碎片組成,代表一具未成熟個體。許多骨骼已經損壞但仍關節連接。這被解釋為其死亡前後受到衝撞或被食肉動物啃咬所致,之後屍體迅速沉入海底。[1]
本屬由羅斯·埃爾金(Ross A. Elgin)和埃伯哈德·弗雷(Eberhard Frey)於2011年命名,模式種是高飛小龍翼龍(Microtuban altivolans)。屬名取自希臘語μικρός/mikros(小)及阿拉伯語ثعبان/tuban(龍或巴西利斯克,亦指古代的北極星右樞,位於天龍座內)。種名取自拉丁語altus(高)及volare(飛行)。[1]
描述
編輯由於標本並非生長完全的動物,故很難估計其成年體型。可由翅膀材料推斷正模標本的翼展。化石中損壞的上臂骨長度測量為9厘米左右,下臂則為7厘米左右。第四掌骨長122毫米。第四翼指的四節指骨分別測為135、114.5、63.5及3.5厘米。[1]
作者提出兩項獨特衍生特徵或自衍征:翼指第二指骨修長,占第一指骨長度的85%;第四指骨非常小,長度僅占翼指的1.1%。[1]
種系發生學
編輯描述者使用比較解剖學方法將小龍翼龍歸入神龍翼龍超科。在神龍翼龍超科的四個已知類群中,作者排除古神翼龍科及神龍翼龍科,僅剩下小龍翼龍作為掠海翼龍科或朝陽翼龍科成員的可能性。後兩個類群主要通過顱骨特徵來鑑別,而小龍翼龍正模標本又缺少此部分,故無法確認其究竟屬於何者。若屬於後者,則將是該類群最年輕的已知標本。[1]尼古拉斯·朗里奇等人2018年的一項研究將本屬恢復到朝陽翼龍科的最基幹位置上。[2]分支圖如下:
新神龍翼龍類 Neoazhdarchia |
| ||||||||||||||||||||||||||||||||||||||||||||||||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Ross A. Elgin and Eberhard Frey. A new azhdarchoid pterosaur from the Cenomanian (Late Cretaceous) of Lebanon. Swiss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1, 104: 21–33. S2CID 128405107. doi:10.1007/s00015-011-0081-1 .
- ^ Longrich, Nicholas R.; Martill, David M.; Andres, Brian; Penny, David. Late Maastrichtian pterosaurs from North Africa and mass extinction of Pterosauria at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PLOS Biology. 2018, 16 (3): e2001663. PMC 5849296 . PMID 29534059. doi:10.1371/journal.pbio.20016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