嵐漪河
嵐漪河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山西省西部的一條河流,是黃河左岸支流,發源於嵐縣北部與岢嵐縣交界處的飲馬池山東麓,東北流至河口鄉後逐漸轉北流,於岢嵐縣宋家溝鄉黃道川村以南轉西北流,過縣城嵐漪鎮轉西南流,經陽坪鄉、溫泉鄉、興縣魏家灘鎮、瓦塘鎮等地,於瓦塘鎮裴家川口村匯入黃河。河長120千米,流域面積2166.6平方千米,河道平均比降9.6‰,年均徑流量8089萬立方米,年均輸沙量1066萬噸。[1]
概況
編輯嵐漪河系黃河支流, 因源出古嵐州地, 水流平緩而碧波漣漪而得名。[2](一說,因原名漪水,又流經岢嵐縣,故名。[3])清人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載:「嵐漪河,在州城西南,源出州東五十里黃道川北之分水嶺,經乏馬嶺西與舟道溝水合流,又西南合巨麓嶺水,西流經興縣界入大河。」[4]嵐漪河發源於蘆芽山、鹿徑嶺西的飲馬池山、嵐縣北部河口鄉。海拔2222米。自南向北流經岢嵐縣宋家溝鄉,向西北流經岢嵐縣城關,西流經溫泉鄉,入興縣境。再經木崖頭、魏家灘、瓦塘 至裴家川口匯入黃河。位於東經 110°52′~111°53′, 北緯38°28′~38°42′。主流全長114公里, 流域面積2167平方公里, 其中岢嵐縣1567.5平方公里,佔72.3%。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40毫米,年徑流量 1017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儲量1585萬立方米。嵐漪河還包括五寨、保德少許面積。根據2001年的統計,嵐漪河全流域25鄉、349村、11 萬人口,54. 8萬畝耕地,276畝林地,煤、鋁礬土、鐵等礦產資源豐富。截至2001年,已建淤地壩60座,淤地3000畝。興縣於1979年建成天古崖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897平方公里。年來水8936萬立方米。年來沙1187萬噸。漿砌石重力壩,壩高58米。總庫容2409萬立方米,造地0.9萬畝,護地1.5萬畝,灌溉農田1萬畝。岢嵐縣在上游主流東川河上建有高家灣水庫,土壩高24.4米,總庫容650萬立方米,年來水3137立方米。南北幹渠總長14公里,可灌溉農田4萬畝。[2]
水文地質情況
編輯嵐漪河是岢嵐縣最大的河流,河流平均比降 1/86,流域的形狀係數0.388。流域面積為岢嵐全縣總面積的81.5%,集雨面積約為1600k㎡,合 160 萬公頃,河床較平坦,寬窄不一,最寬處約為200m,最窄處約為20m。[5]
嵐漪河流域地勢東高西低,地形複雜,地面支離破碎。流域內石山區居多,約佔全流域的 63%,其餘均為丘陵區。流域上游植被較好,下游差,屬黃土丘陵區,溝壑發育,水土流失嚴重。[6]
同時,嵐漪河流域是山西省暴雨多發地區。由於流域內地勢陡峭,東南氣流和西南氣流在輸入過程中被高山阻擋,使氣流抬升,多形成地形雨。暴雨的特點是發生次數多、強度大、歷時短。洪水多由局部暴雨形成,洪水陡漲陡落,由於流域總體植被較差,水土流失現象嚴重。洪水中挾帶着大量泥沙是嵐漪河河道發生變化的根本成因。[6]
歷史
編輯嵐漪河河谷為北邊游牧民族進入汾河谷地的咽喉要道,嵐漪河東岸是呂梁山脈北段管涔山脈,故嵐漪河流域為古人修築長城以抵禦游牧民族的入侵提供了必備的自然條件。目前,在嵐漪河北岸所發現的岢嵐宋長城是全國唯一發現的宋代長城。[7]
參考文獻
編輯- ^ 《中國河湖大典》編纂委員會. 《中国河湖大典·黄河卷》 (M) 1. 北京: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14年4月: 125頁. ISBN 978-7-5170-1937-4.
- ^ 2.0 2.1 孔繁珠 主編. 《山西旅游名胜大辞典》 (M) 1. 北京: 中國旅遊出版社. 2001年: 288–289頁. ISBN 9787503218767.
- ^ 牛汝辰 主編. 《中国水名词典》 (M) 1. 哈爾濱: 哈爾濱地圖出版社. 1995年: 23頁. ISBN 9787805292663.
- ^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 維基文庫.
- ^ 5.0 5.1 山西晉環科源環境資源科技有限公司. 风脉能源岢岚二期(50MW)风电项目风电场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稿) (PDF). 忻州市生態環境局. [2022-07-11].
- ^ 6.0 6.1 賈永斌. 岚漪河流域防洪水文分析计算. 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11, 21 (17): 202–204.
- ^ 趙麗娜; 趙文君. 岢岚宋长城:见证金戈铁马的历史风云. 山西晚報 (7299). 2021-09-07 [2022-07-11].[失效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