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縣城牆
嵊縣城牆為舊嵊縣縣城城牆,位於今中國浙江省嵊州市剡湖街道,現存原南側長約1001.2米的牆段,其外側以條石疊砌,內側用塊石壘築,中間填土,高約3.30-4.80米,上寬4.90-6.50米[1]。2003年對嵊州文化廣場段城牆進行修繕,恢復城堞、城台和南門拱券[2]。
嵊縣古城牆 | |
---|---|
原南門應台門東段城牆,2017年3月 | |
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紹興市嵊州市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5-115 |
認定時間 | 2005年3月 |
嵊縣建置源於西漢景帝四年(前153)所置剡縣,縣治本在剡溪東岸(今縣城東北),三國東吳時縣令賀齊遷縣治於今址並始築城牆,另唐初曾在今址西南建剡州城,後廢。元代時已有五門,分別為東門東曦門、南門望仙門、西門西城門、北門通越門以及西門與南門之間的化龍門。明洪武時信國公湯和拆除城牆以築臨山衛城,至嘉靖三十四年(1555)為防倭寇侵擾,知縣吳三畏按故址重築城牆。城牆北跨鹿胎山,南臨剡溪(1978年剡溪城關段改道,向南另闢新江[3],故道改為內湖,即剡湖),其沿江部分兼可防禦水患。城周一千三百丈余(約4160米,至20世紀50年代時建成區面積約0.6平方公里[4]),厚一丈余(約3.2米),高二丈余(約6.4米),最初設城門四座,均外有瓮城、上有城樓,分別為東門拱明門、凝翠樓;南門應台門、可遠樓;西門來白門、長青樓;北門望越門、迥峰樓,設窩鋪二十四座,敵台四座。萬曆十二年(1584)知縣萬民紀重開化龍門[5][2]。民國二十四年(1935)增開襟帶門,二十七年(1938)拆除北側沿山城牆,三十五年(1946)拆除南門瓮城。1950年增開解放門,1959年拆除自東門經北門至百道嶺的城牆,移建為自東門起與東圃堤相接的防洪牆[4]。
原城內主要街道有市心街、東前街、東后街、西前街、西后街和司前街等,以連接應台門與縣署的市心街為主街。城南西門與南門外分別有跨河橋樑西橋與南橋,分別建於明弘治年間和嘉靖二十六年(1547),民國五年(1916)又在東門外建東橋[4]。城內主要建築有縣署(位於市心街北端,民國三十年(1941)毀於日機轟炸[4],今址為越劇藝術中心)、學宮(嵊縣縣學文廟,位於繼錦坊,今孝子坊西端,民國後為嵊縣中學,20世紀60年代初拆除[6])、城隍廟與溪山第一樓(位於百步街,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惠安寺及應天塔(文革時拆除,今遷至城隍廟西側原關帝廟處重建)和剡山書院(位於學宮泮池右側,今址為剡山小學)等。
參考文獻
編輯- ^ 《绍兴市志·文物古迹·历史建筑》. 紹興市政府. [2017-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年3月4日).
- ^ 2.0 2.1 《古城墙》. 嵊州市政府. [2017-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9).
- ^ 《1989年嵊县志·第四编水利电力·第二章 防洪治涝》. 嵊縣春秋.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 ^ 4.0 4.1 4.2 4.3 《1989年嵊县志·第八编城乡建设·第一章县城建设》. 嵊縣春秋.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
- ^ 民國·牛蔭麐等修,丁謙等纂,《民國嵊縣誌·卷二·建置志》:縣城不知昉自何代。《剡錄》漢剡縣城在今縣東北,引孔曄《會稽記》雲縣治在江東,吳賀齊為剡令,始移今治。《剡錄》又雲賀齊為剡長吏,斯從為奸,斬之,從族黨糾合千餘人攻縣,齊開城門擊破之,則今城為齊所創建。《嘉泰志》剡城在縣西一十五里。《一統志》剡州城在縣西南一十五里,唐武德四年置八年廢。……元制禁民無完城,城日圮,近東者強半僦為民居,僅存五門,東曰東曦(一名迎春)、南曰望仙、西曰西城(一名繼錦)、北曰通越、西南間曰化龍。明洪武初信國公湯和毀嵊城移甎石築臨山衛城,由是城益無餘。……嘉靖三十四年倭患作,知縣吳三畏力請築縣城,尋其故址,臨溪跨山築。高二丈有奇,厚一丈有奇,周圍共一千三百丈有奇,內外俱甃以石。為門四,東曰拱明、西曰來白、南曰應台、北曰望越,門外有瓮城,門上各有樓顏,其樓東曰凝翠、南曰可遠、西曰長青、北曰迥峰,東北間有陡門,陡門上有亭,顏曰溪山襟帶。北門右有瞻宿亭,一稱四山閣,東門右有亭曰騰蛟,西門左有亭曰起鳳。為儆鋪(萬曆府志作窩鋪)二十四所,敵台四所。……萬曆十二年知縣萬民紀重開化龍門。
- ^ 《1989年嵊县志·第十七编教育·第一章旧学》. 嵊縣春秋. [2017-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