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觀
北宋東京城遺址 | |
---|---|
延慶觀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河南省開封市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元 |
編號 | 3-218 |
認定時間 | 1988年1月公佈(北宋東京城遺址),1996年11月擴充(延慶觀) |
歷史
編輯延慶觀位於包公湖東北部。始建於元太宗五年(1233年)。原名重陽觀,為紀念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在此傳教並於此逝世而建。明朝洪武六年(1373年)更名為延慶觀。[1]
據說,1169年,王重陽率丘處機等四名弟子到開封,寓居瓷器王氏的旅邸。在開封,王重陽收孟宗獻為徒。1163年,孟宗獻中狀元後,被金世宗任命為翰林供奉。1170年,王重陽在開封羽化後,喪事是由孟宗獻一手操辦。王重陽靈柩暫厝於孟家後花園。但後來母親病逝後,孟宗獻在服喪期間因哀傷過度而病逝家中。[2]
寓居瓷器王氏旅邸期間,王氏對王重陽並不禮貌。王重陽說:「吾後必宅是。」王氏認為這是狂言。1233年,「全真七子」之一郝大通的徒弟棲雲真人王志謹主持重陽觀。遵丘處機遺命,王志謹率徒弟歷時30年建起了重陽觀,元朝時稱朝元宮。[2]
1351年,劉福通起義,在開封稱王之後,此觀被燒毀。明朝,此觀改稱延慶觀,曾多次修葺,但規模大不如前。延慶觀尚屬熱鬧,「過往官員、清客、巨商多於此寄寓」。明朝末年,李自成「挖牆填藥爆破並掘黃河堤灌(開封)城」,延慶觀也被毀。[2]
清朝康熙年間,延慶觀重修。道光年間,黃河決口,延慶觀被淹沒。光緒年間,再度重修。1927年,延慶觀又被毀棄。此後,觀內建築或成為民宅,或遭到拆賣,或倒塌,僅存玉皇閣。改革開放後,1984年為發展旅遊業,延慶觀再次修葺。延慶觀、繁塔都由延慶觀繁塔文物保管所管理。[2]
1984年修葺時,有關部門將底層下部淤沒在泥土中的玉皇閣從土裏挖出。此後,玉皇閣一直處在3米多深的大坑裏。因為距離包公湖僅200多米,包公湖的水面與玉皇閣底部的水位落差1.2到1.5米。從1984年起,包公湖水不停滲向玉皇閣所在的3米多深的大坑。玉皇閣四周挖設了集水溝,每兩小時用水泵抽水一次。包公湖水被污染,含鹼大,不斷侵蝕玉皇閣的基礎。抽水也造成泥沙流失,使延慶觀建築都出現裂縫,地面局部沉降,玉皇閣自下而上出現長裂縫,整體向東北傾斜,面臨倒塌。2001年,國家文物局批覆同意整體抬升玉皇閣。[2]2010年,延慶觀玉皇閣成功頂升3米多。[3]2011年,延慶觀(重陽宮)復建工程項目正式簽約,延慶觀玉皇閣地下展廳開展。玉皇閣地下展廳是隨着玉皇閣頂升工程而新建的展廳,位於玉皇閣地下,300多平方米,陳列延慶觀歷史、玉皇閣頂升工程、道教「六十甲子」展、全真七子傳教浮雕等。[4]
1986年11月21日,延慶觀被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延慶觀、繁塔被併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宋東京城遺址。[1]
2015年3月,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市道教協會會長黃信陽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提交提案,建議將延慶觀開放為道教活動場所。[5]
建築
編輯延慶觀的古建築僅存玉皇閣。玉皇閣分上、中、下三層,通高18.25米,坐北朝南,磚砌仿木結構。第一層外部呈四方形,內部像蒙古包,閣內供奉真武大帝銅像一尊。第二層為八楞形實體,不設樓梯。第三層為八角攢尖亭,亭內供奉漢白玉玉皇大帝像。玉皇閣集蒙古包與閣樓的特徵為一體,帶有元代風格。[1][2]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新建有東西道房、三清殿等建築。[1]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延慶觀,新華網,2011-10-09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9-24.
- ^ 2.0 2.1 2.2 2.3 2.4 2.5 延庆观里说全真,河南省人民政府,2006-08-11.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9).
- ^ 组图:开封延庆观玉皇阁成功顶升3米多,搜狐,2010-04-26. [2015-03-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8).
- ^ 延慶觀:游百年名觀品道教文化,開封網,2012-01-17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黃信陽:恢復道教宮觀的宗教功能 難點在哪,騰訊,2015-03-13 互聯網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5-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