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漢丞

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少将

張漢丞(1913年6月13日—2008年12月17日),原名楊業龍。湖北省麻城縣順河集鎮楊家高山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

生平

編輯

青少年時期擔任村兒童團團長、赤衛隊中隊長、村蘇維埃副主席。1930年4月入團。1933年入黨。歷任紅一軍軍部交通隊交通員、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連班長、排長,1935年4月入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學習並任排長。

抗戰時期,任山西新軍決死三縱隊,3個月部隊見習熟悉了新軍的言行作風。分配到汾城縣組訓自衛隊。張漢丞所率領的自衛隊二中隊就發展到了200多人兩個連的兵力。1938年夏秋,汾城、襄陵、新絳、吉縣、河津、鄉寧、稷山等縣的自衛隊統一組織起來,番號叫『山西政治保衛二支隊』,轄6個大隊,約2000多人,部隊集中在汾城西面與鄉寧之間的盤道村一帶。支隊長郝玉璽,支隊政治主任紀錦章,支隊參謀長張煥。張漢丞任大隊長。「政衛二支隊」改編為新軍213旅,轄2個團,張漢丞任57團團長,周義中擔任五十八團團長,後來,又擴展了五十九團,五十九團一直在中條山獨立活動,與旅部很少聯繫。十二月事變後,1940年1月1日晚,新軍213旅按照原定計劃開始從兩個渡口過汾河。五十七團在北邊的「魚池」渡口突圍,五十八團和旅部在南邊的「湖李」渡口突圍,然後前往晉東南的襄汾縣城東北塔兒山。1月3日晚,張漢丞率五十七團作先頭部隊,程谷粱率旅部和五十八團隨後,朝古縣方向急行軍。1月9日,張漢丞和程谷粱終於帶領二一三旅大部隊到了八路軍太岳區根據地,與太岳軍區陳賡司令員、薄一波政委取得了聯繫。一個星期後,陳賡司令員和薄一波政委下達了指示,要張漢丞將部隊帶到沁源縣,並在那裏進行整編,把二一三旅改編為「新二團」,派來了團長鄭炎輝。1940年2月入太行山的北方局黨校第3期學習,和李聚奎、陳再道等一個班。1940年5月畢業後,張漢丞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檢查團工作。不久,北方局統戰部長張友清建議彭德懷把張漢丞調回五十七團(恢復原番號)任團長。回到太岳軍區時,因五十七團已有團長,被分配任太岳軍區第二軍分區司令員。分區機關是個空架子,向軍區司令員陳賡、參謀長畢占雲要幹部要部隊。配備了分區參謀長蔡發祥,主任張天衍。因常年勞累,1943年10月初離開太岳赴陝北,進入延安中央黨校四部十一支部,邊學習邊治病。抗戰勝利後,隨中央黨校幹部隊(任第二大隊大隊長)赴東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嫩江省軍區警衛第2旅暨嫩江軍分區旅長、司令員。東北軍區後勤部西線戰勤司令部參謀長、後勤一分部部長。平津戰役中負責保障第12兵團包圍北平城的七個軍。

1949年12月任第四野戰軍後勤二分部(在衡陽)部長。1950年2月,第四野戰軍後勤第二分部調歸軍委海軍。二分部在湘粵、湘桂兩條兵站線上的部隊集中到衡陽整訓、精簡。1950年3月底奉命成建制北上青島,正式編入海軍,共3583人,其中排以上幹部985人。4月20日,二分部所屬部隊按照預定計劃,全部到達青島。出任海軍後勤部部長至文革初期。1950年10月,張漢丞率領海軍後勤部機關從青島移北京。1954年2月—1956年8月在軍事學院海軍系學習。1955年,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1974年9月,恢復工作,率工作組到海軍後勤部,期間曾擔任海軍紀委副書記。1975年8月—1981年4月任海軍顧問,海軍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一副書記。1988年9月副大軍區職待遇離休。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第六屆委員會委員。

家人

編輯
  • 夫人 馬力

參考

編輯
  1. ^ 揭秘:中共首批开国将军的级别是怎样划分的?. 鳳凰網(轉自摘自《黨史博覽》2010年第5期). 2010-06-13 [2012-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