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埃文斯
彼得·麥克斯韋·埃文斯(英語:Peter Maxwell Evans,1961年8月1日—)是澳大利亞退役蛙泳運動員,曾於20世紀80年代四次獲奧運會獎牌,其中包括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與其他三名隊友組建沉着自信四人組拿下的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他還連續獲得1980年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00米蛙泳項目銅牌。
個人資料 | |
---|---|
本名 | 彼得·麥克斯韋·埃文斯 |
所屬國家隊 | 澳大利亞 |
出生 | 西澳大利亞州珀斯 | 1961年8月1日
身高 | 1.90米(6英尺3英寸) |
體重 | 77公斤(170磅) |
運動 | |
運動 | 游泳 |
泳姿 | 蛙泳 |
大學校隊 | 亞利桑那大學 |
埃文斯的父親是西澳大利亞州知名商人兼政治家馬克斯·埃文斯,他的游泳生涯起初較晚,賽場首秀是17歲時在故鄉珀斯參加澳大利亞游泳錦標賽。他取得百米蛙泳項目亞軍,但卻未獲澳大利亞國家隊選中,故而遠赴英國師從大衛·哈勒。在此期間,他的成績迅速提升,世界排名從兩百名開外升至前25。1980年,埃文斯返回澳大利亞並在奧運會選拔賽上奪冠,同時打破全國紀錄,順利取得男子百米和兩百米蛙泳項目的奧運會入場券。他在短程賽事上更具優勢,這類項目需要的訓練里程更短。埃文斯拒絕配合教練增加訓練量的要求,曾當着隊友的面停止訓練,宣稱「努力不能代替才能」。[1]:241–242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澳大利亞政府向運動員施壓,要求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埃文斯等人拒絕配合。拿下百米蛙泳銅牌後,他的游泳生涯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賽中達到巔峰,在第二棒游出個人和現場最好成績,為沉着自信四人組最終奪冠立下汗馬功勞,至今仍是美國唯一一次未獲該項目金牌。
奧運會結束後,埃文斯移居美國,在亞利桑那大學學習商業並參加比賽。他對美國高校採用的短道泳池很不習慣,因為更短的泳道更注重選手掉頭能力,而這正是他的弱項。埃文斯返回澳大利亞參加在布里斯班舉行的1982年英聯邦運動會,在混合泳接力賽奪金,百米蛙泳獲銅牌。1984年,他來到洛杉磯第二次參加奧運會,在百米蛙泳和混合泳接力項目均獲銅牌。埃文斯在錯過1986年英聯邦運動會預選賽後退役,打算跟隨父親的腳步從政,但因選舉失利改為經商。
早年經歷
編輯埃文斯出身西澳大利亞州珀斯的富裕家庭,在家裏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親馬克斯·埃文斯(Max Evans)是特許會計師,從政後當上州議會上院的自由黨議員。[1]:241馬克斯還曾擔任西澳大利亞州工商業聯合會主席,是時任西澳大利亞州州長查爾斯·科特(Charles Court)所創會計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1]:241,科特對西澳大利亞州的現代化影響舉足輕重,正是他推動該州發展利潤豐厚的採礦業[2]。馬克斯還是澳大利亞工商總會的榮譽會員。埃文斯一家頗具體育天賦,馬克斯曾是西澳大利亞州少年組短跑冠軍,曾在澳大利亞田徑錦標賽接力比賽拿下一金一銀三銅。彼得的母親芭芭拉(Barbara)是物理治療師,也是頗為優秀的游泳運動員,還曾在西澳大學獲得籃網球項目半藍帶。[1]:241
埃文斯從小學到高中都在珀斯蘇格蘭學院(Scotch College)就讀。起初他通過觀察父親游泳自學,但因「不喜歡早起,我直到在蘇格蘭學院讀六年級時才獲得游泳指導」。[1]:241接受培訓後,埃文斯曾加入校游泳隊和草地曲棍球隊參與夏季賽事。他在四種泳姿的校級比賽中表現都很出色,但考慮到「百藝通不如一藝精」而選擇專攻最擅長的蛙泳。[1]:241此後,他在校級蛙泳比賽中所向披靡。埃文斯從澳大利亞自由泳獎牌得主大衛·迪克森的弟弟伊恩·迪克森(Ian Dickson)那裏學會「鞭腿踢水」,後來又在凱文·達夫(Kevin Duff)指導下磨練耐力,在伯尼·穆羅伊(Bernie Mulroy)引領下訓練衝刺能力。[1]:241
國家級賽場首秀
編輯1978年11月,埃文斯在求學最後一年打破西澳大利亞州百米蛙泳紀錄。父親支持他在游泳事業上更進一步的想法,埃文斯於是參加1979年在珀斯舉辦的澳大利亞游泳錦標賽。雖然賽前僅有四周實打實的訓練時間,但他還是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僅次於林賽·斯潘塞(Lindsay Spencer)。然而,國家隊卻因埃文斯此時默默無聞而沒有選中他前往英國,賽後他立誓要成為優秀的游泳選手並打入奧運會。[1]:241埃文斯認為澳大利亞本土的蛙泳教練資源不足[1]:241,所以在一周後前往英格蘭師從大衛·哈勒(David Haller)在倫敦水晶宮國家體育中心訓練,一起接受哈勒訓練的還包括未來的奧運會蛙泳金牌得主鄧肯·古德休[1]:242。埃文斯在倫敦訓練的三個月進步巨大,世界排名從兩百名開外升至前25,返回澳大利亞後他入選國家隊前往日本參加國際泳聯游泳世界盃,賽後返回倫敦繼續訓練[1]:241。
1980年,埃文斯回國參加澳大利亞游泳錦標賽,該賽事也是奧運會資格選拔賽。此前他基本都在英國訓練,所以本土泳壇對他反倒一無所知。他在百米蛙泳項目以一分4.8秒奪冠,刷新全國紀錄,兩百米項目雖然不及百米擅長,但他同樣取得奧運會入場券。在布里斯班參與國奧集訓期間,澳大利亞隊教練都要求埃文斯加大訓練里程,但據隊友回憶,他曾在泳池訓練時擅自中止,聲稱「努力不能代替才能」。[1]:241退役十餘年後,埃文斯還曾在2000年重申上述口號[3]:241–242。他對自定訓練方法很有信心,拒絕配合教練[1]:241。隊友馬克·托內利(Mark Tonelli)對此表示,埃文斯「清楚他的能力,而且就他關注的方面來說,就沒他辦不到的事兒」[4]。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編輯取得參賽資格後,埃文斯的奧運征程遇上另一個障礙。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影響,以美國為首的眾多西方國家集體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是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委員會的重要贊助人,他和部分公眾向運動員施壓,要求他們加入抵制。埃文斯的接力賽隊友托內利認為,各國間的貿易關係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抵制只會損害運動員的利益。他成為澳大利亞運動員的領導人物,為參加比賽的權利抗爭,並將他們的訴求向千家萬戶廣而告之。[5]:334埃文斯全力支持托內利,稱「大家都是政治工具,只有我們才會受罪」[1]:241。他還公開表示:「難道你真以為我們不去的話,就會有誰走上前拍拍後背,覺得我們做得對嗎?」[1]:242
抵達莫斯科後,埃文斯的首戰是百米蛙泳,蘇聯選手最具勝算,埃文斯的前室友、一起參加訓練的古德休也是種子選手[1]:242[6]:148。埃文斯在熱身賽與他人並列第一,第二輪排在第四,與古德休、澳大利亞隊友斯賓塞和兩名蘇聯選手一起晉級決賽[7]。決賽競爭非常激烈,古德休奪得金牌,埃文斯以0.14秒之差落後蘇聯選手阿森斯·米斯卡洛夫斯(Arsens Miskarovs)獲銅牌,最終成績1分3.96秒[1]:242[6]:148,比東道主另一名選手亞歷山大·費多羅夫斯基(Aleksandr Fyodorovsky)只快0.04秒[7]。就比賽而言,埃文斯自認不敵古德休的重要原因是經驗不足,同時古德休在場還導致他心態不好[1]:242。兩百米蛙泳項目不是埃文斯的長項,他在熱身賽以兩分26.62秒排第四,未能排入前12名而遭淘汰,比打進決賽的最慢選手還慢約三秒[1]:243[8]。
接力賽奪冠
編輯4×100米混合泳接力是埃文斯莫斯科之行的焦點。1960年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以來,美國隊每次都能取勝,所以美國隊抵制奧運會讓其他國家代表團看到希望。澳大利亞隊自項目設立以來的五次奧運會都有參與,最好成績是在羅馬首秀所獲銀牌,其次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取得銅牌,1972年甚至在熱身賽就遭淘汰。外界分析認為澳大利亞隊有望獲得獎牌,但威脅不大,最受關注的三支隊伍分別是瑞典、英國和蘇聯。東道主的100米仰泳和蛙泳選手都是奧運會銀牌得主,蝶泳運動員在百米項目中排名第五,自由泳選手後來的單項成績排第四。英國隊擁有百米蛙泳金牌得主古德休,瑞典的蝶泳和仰泳運動員均已拿下各自百米單項冠軍,自由泳選手將在數天後獲得百米項目銀牌。[1]:233澳大利亞隊的牌面實在無法與上述三隊相比,尼爾·布魯克斯因哮喘發作僅在百米自由泳項目排第14[6]:63,馬克·克里止步百米仰泳半決賽,托內利則是臨時充當蝶泳選手參賽[5]:334[1]:234,四人中只有埃文斯拿到獎牌[6]:148。澳大利亞代表團在1976年奧運會上寸金未獲,國民仍在翹首期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後的首枚金牌,給運動員帶來更大壓力[5]:333。1980年奧運會的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項目一共只有13個國家參加,澳大利亞隊排在第七[3]:212。
瑞典隊首輪預賽即遭淘汰,澳大利亞勝率大增。埃文斯藉機私下找到古德休,聲稱「我們(澳大利亞隊)會贏」,希望藉此一掃之前100米蛙泳單項不敵的陰影,從心理上壓倒對方,覺得古德休肯定因他的舉動震驚不已[1]:242四人組以23歲的托內利年紀最長,他也是事實上的領隊。托內利召集其他隊員,要求大家承諾把成績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克里發誓要在57秒內完成100米仰泳,蛙泳選手埃文斯承諾63秒內游完;托內利保證54秒搞掂百米蝶泳,布魯克斯則在從未快過51秒的情況下決定要以49.8秒為全隊收尾。托內利為隊伍取名「沉着自信四人組」,其他大部分參賽隊員以高昂的姿態走進編組區時,澳大利亞選取手依舊輕鬆愉快,對入水後的表現充滿信心。[5]:334[1]:234
首先入水的克里游得比之前的單項賽快,但比個人最好成績還是要慢兩秒。他用57.87秒游完全程,澳大利亞隊排名第四。[1]:234埃文斯接棒後游出63.01秒的個人最好成績,也是現場蛙泳選手的最好成績,讓澳大利亞隊在比賽完成一半時上升到第二位,而且游到50米時幾乎與東道主並駕齊驅[1]:234,比古德休快0.8秒,比米斯卡洛夫斯快0.5秒[1]:242。第三個入水的托內利以54.94秒游完100米,把個人最好成績縮短近兩秒之多[1]:234。他在後50米開始逼近一個身位外的蘇聯運動員,完成最後的衝刺時只落後不到一米。布魯克斯的入水強勁而及時,浮上水面時幾乎與蘇聯對手並駕齊驅。50米轉向時他取得領先並朝金牌發起最後衝擊,蘇聯自由泳選手雖在距終點25米時一度趕上並超過布魯克斯,但很快就被反超並拉開距離,最終澳大利亞選手以0.22秒優勢奪冠。布魯克斯以49.86秒游完全程,保住之前向隊友的承諾。[6]:63澳大利亞隊以3分45.7秒獲得歷史上首枚混合泳接力賽金牌[1]:234,四人跳入水中慶祝,並在泳池旁接受採訪[1]:242。埃文斯稱,接力賽「真是不可思議但又合情合理。我實在太高興了,嘴裏一直都在說話,根本停不下來」[1]:242[5]:334[6]:440–441。
返回澳大利亞後,埃文斯和布魯克斯在故鄉珀斯受到熱烈歡迎。伯斯市長支持就阿富汗問題抵制奧運會,所以拒絕為兩人舉辦接待會,但弗里曼特爾市長對此不以為然,為兩人舉辦接待會。埃文斯收到總理弗雷澤發來的祝賀,[1]:242他在2000年笑稱「我們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越南老兵」[3]:241–242,這年他還與四人組的三名隊友一起因折桂莫斯科獲澳大利亞體育獎章[9]。
美國大學生涯
編輯埃文斯在奧運會開幕數周前與亞利桑那大學簽約,賽後便赴該校就讀並游泳。他在亞利桑那大學學習五年取得商業學士學位,覺得在美國的經歷對他個人發展至關重要:「我獲得良好教育,但最重要的還是更加自我了解」。[1]:242美國人對個人自決「自由放任」的態度非常合乎埃文斯的人生觀,他經常與他人眼中的鐵血工頭、亞利桑那州游泳教練迪克·喬姆斯(Dick Jochums)發生衝突。兩人在訓練制度上互不相讓,喬姆斯堅持要求埃文斯加大訓練里程,激起後者強烈抵抗。[1]:242埃文斯在美國有四年是全美最佳陣容(All-America)運動員,但他對美國大學系統常見的短道泳池很不習慣。短道泳池長度僅為常規泳池一半,所以更注重選手的掉頭能力,但這正是埃文斯的弱項。雖然在奧運會的常規泳池中能排到世界第三,但他在美國的大學系統卻只能排到第五。[1]:242
澳大利亞游泳協會不承認美國短道泳池的成績,所以埃文斯只能回國參加澳大利亞游泳錦標賽,爭取1982年在布里斯班舉行的英聯邦運動會入場券。雖在兩項蛙泳賽事都未奪冠,但他還是贏得參賽資格,參加英聯邦運動會100米和200米蛙泳,以及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賽。他在最擅長的百米賽事落後英格蘭選手阿德里安·穆爾豪斯和加拿大運動員維克托·戴維斯取得銅牌;200米單項排第四,比冠軍戴維斯落後近四秒[1]:242-243。接下來他和大衛·奧貝爾(David Orbell)、喬恩·西本和布魯克斯組隊,在混合泳接力項目奪冠並刷新英聯邦運動會紀錄。加拿大隊本來還要領先澳大利亞隊很多,但因接力時搶跳被取消資格。[1]:242[6]:148
告別國際賽場
編輯埃文斯離開布里斯班後返回美國,繼續學業和高校游泳生涯。1984年奧運會前,他前往香港接受哈勒訓練,後者此時正執掌香港游泳隊。哈勒是埃文斯最喜歡的教練,在他的指引下,埃文斯又找回昔日的衝刺風格。雖在珀斯時一度因腳踝扭傷導致訓練時間縮短,但他還是在國家錦標賽百米蛙泳項目奪項,獲得1984年洛杉磯夏季奧運會的參賽資格,然後回到亞利桑那大學繼續訓練。澳大利亞游泳協會對埃文斯沒有留在本土受訓非常不滿,一度威脅要把他開除。埃文斯的父親前往交涉,聲稱他兒子不過是在其他地點訓練,游泳協會最終讓步。奧運會開幕前,埃文斯來到加利福尼亞州史丹福大學,與其他澳大利亞代表團選手加入最後的訓練營。埃文斯在洛杉磯參與的項目和四年前的莫斯科完全相同,他在百米蛙泳熱身賽上取得第一,並以一分2.87秒打破奧運會紀錄。[1]:243但這項紀錄很快就在第二輪熱身賽上被東道主選手約翰·莫菲(John Moffet)打破[10]。
美國選手史蒂夫·倫奎斯特(Steve Lundquist)在決賽奪冠並以一分1.65秒刷新世界紀錄,埃文斯獲銅牌,比銀牌得主戴維斯慢0.98秒,比熱身賽的成績也要慢0.1秒[10]。他在200米蛙泳熱身賽上拿到第二,但速度還不足以打進決賽[1]:243,比取得決賽資格的最後一名還慢1.47秒,在所有選手中排第17[11]。4×100米混合泳接力是埃文斯最後一次奧運會比賽,他的隊友分別是克里(仰泳)、格倫·布坎南(Glenn Buchanan,蝶泳)和馬克·斯托克韋爾(Mark Stockwell,自由泳)。東道主在該項目優勢顯著,四名選手已拿下三個單項金牌。最終美國隊以近四秒的優勢勝出,澳大利亞隊以0.02秒的微弱差距落後加拿大獲銅牌,並且每位選手入水期間都保持在第三名。[6]:148[1]:243[5]:356[12]。其中埃文斯在現場所有蛙泳選手中排第二,快過戴維斯,僅次於倫奎斯特[12]。
奧運會結束後,埃文斯返回亞利桑那州繼續學業。1985年,他代表澳大利亞前往日本神戶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次年,僅參與十天訓練的埃文斯希望取得1986年愛丁堡英聯邦運動會的參賽資格,他的成績符合要求,但最終未能入選。埃文斯事後表示,選拔者可能是不滿他只接受十天訓練。落選後,埃文斯宣佈退役。[1]:243
退役後
編輯1986年初,埃文斯贏得珀斯選區的自由黨預選,但在州普選中以4%的微弱劣勢不敵工黨對手。接下來他週遊世界研究國際市場體系,然後開始從事基金管理和國際投資工作。埃文斯稱,游泳「只是比賽,不用那麼認真。世界上還有許多值得快樂和自豪的事情。」[1]:243
參考資料
編輯-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Howell, Max. Aussie Gold. Albion, Queensland: Brooks Waterloo. 1986. ISBN 0-86440-680-0.
- ^ Mayes, Andrea. Tributs [sic] to Sir Charles Court, a man of vision. News Limited. 2007-12-23 [200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3).
- ^ 3.0 3.1 3.2 Forrest, Lisa. Boycott.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n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2008. ISBN 978-0-7333-2295-2.
- ^ Tonelli, Mark. Tougher than nails: swimming through turbulence (PDF). Mark Tonelli. 2008: 8 [2016-03-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3-06).
- ^ 5.0 5.1 5.2 5.3 5.4 5.5 Gordon, Harry. Australia and the Olympic Games. St 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1994. ISBN 0-7022-2627-0.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Andrews, Malcolm. Australia at the Olympic Games.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BC Books. 2000. ISBN 0-7333-0884-8.
- ^ 7.0 7.1 Swimming at the 1980 Moskva Summer Games: Men's 100 metres Breaststroke.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Swimming at the 1980 Moskva Summer Games: Men's 200 metres Breaststroke.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Peter Evans. Australian Honours Database. [2017-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 ^ 10.0 10.1 Swimming at the 1984 Los Angeles Summer Games: Men's 100 metres Breaststroke.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Swimming at the 1984 Los Angeles Summer Games: Men's 200 metres Breaststroke.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 ^ 12.0 12.1 Swimming at the 1984 Los Angeles Summer Games: Men's 4 × 100 metres Medley Relay.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