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偏見是對於性別角色與關係所具有之偏差、錯誤見解[1]或因性別差異而產生對他人不公平的看法或態度。[2]相較於「刻板印象」,「偏見」特別是描述為負面的,因為概括性的論斷所引起的反感。[3]所以對性別偏見的測量多以負面的性別刻板印象為主要指標。[4]

類型

編輯

大致上將教科書裏的性別偏見分為六種形式[5][6]

  1. 語言偏見 (linguistic bias)
  2. 刻板印象 (stereotyping)
  3. 隱藏不見 (invisibility)
  4. 偏差失衡 (imbalance)
  5. 脫離真實 (unreality)
  6. 分離孤立 (fragmentation and isolation)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黃政傑、張嘉育(1998)。消除性別偏見的課程與教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25-38。
  2. ^ 邱齡嬅(2004)。現行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性別偏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市。
  3. ^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Gordon W. Allport.(1954) The Nature of Prejudice: "Prejudice is an antipathy based on faulty and inflexible generalization. It may be felt or expressed. It may be directed toward a group or an individual of that group"。
  4. ^ 黃囇莉,〈第一章,性別歧視的多重樣貌〉/《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二版)》
  5. ^ Sadker, M.P., & Sadker, D.M.(1982). Sex Equity Handbook for Schools . New York,N.Y.: Longman
  6. ^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林信志(2011)〈高中教科書性別偏見之初探:以各版本高中公民與社會第一冊為例〉